臨終叁大要講記
印光大師 著
益西彭措法師 講述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于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爲之計慮也。】
世間最悲慘的事無過于死,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幸免(這就是說,我們到了這一生的最後,都要面臨死亡,面臨身心瓦解的恐懼,以及對來世前途的憂愁等等)。所以凡是有心想自利利人的人,就不能不提早考慮度過死亡難關的辦法。
其它人世間的疾病、磨難、困厄等等,都只是一般的難關,而死是最大的難關!這是我們回避不了的。即使目前忌諱談起“死”字,不願多考慮“死”,但它遲早都會到來。越是回避、越是不考慮,當它到來的時候,就越恐慌、越害怕,而且會導致來世的苦難更大。所以,理智的做法就是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死亡,尋找能度過死亡的辦法,而且盡早地做准備。
如果不對生死大事認真地計劃、考慮,而只在短淺的現世名利、享受上考慮,到了人生的最終,就一定遭到大的苦難,到時後悔已經沒有用了。
【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複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衆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
其實,死只是一個假名,而不是徹底斷滅。死是宿世業力所感的這一期業報身已經用完了,心識就從身體中出來,再去受一個身體。這樣舍離一個身體、又受取另一個身體的事,就叫做“死”。打個比方:身體好比房屋;心識好比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到這屋子裏住;死就是這個屋子已經壞了,主人從裏面搬出來,而遷居到另一個屋子。所以死並不是斷滅。
不知道佛法的人,對于死的狀況和應對死的方法完全不知道,更不可能做相關的准備和練習。這樣的人就只是一天天地混吃等死。像這樣麻痹自己,一天天地過去,逐漸就走到了死前。臨死的時候,沒有解脫的辦法,就只有隨業流轉了。
而我們知道了佛法,跟世間的做法完全不同,他們回避死的問題,我們是直接面對死;他們對于死無計可施,只能被動地隨業流轉,我們可以積極地准備、應對,來求得最好的結果。
在佛法裏提供了很多解脫生死的辦法,其中以阿彌陀佛大願普度衆生的淨土法門,是人人有希望修成的法門,能讓衆生平安度過死亡的法門,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法門。就像一艘大輪船,只要有錢買得起船票,就都可以上船;一旦上了船,都能安全到達彼岸。買船票的錢就是信、願、行叁資糧,普通人都能買得起。“普度”,是指阿彌陀佛的大願慈航,能把一切根機的衆生都托運到極樂世界,而了脫生死輪回。
現在我們已經聽到了這個法門,而且衡量自己,可以上得了這艘大船。這樣的話,不是太難,如果要憑自己的力量在一生當中斷惑證真,恐怕一般人達不到。而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特別的願力,他要攝受濁世的凡夫即生就橫超生死,大願就是按這樣設立的。
這樣的話,就要想好我到了今生臨終時,用什麼方法來解脫。這只有靠你自己做決定。這不是半信半疑、猶猶豫豫、想去又不想去而能成辦的。每個人都要考慮臨終怎麼來面對死亡?就像我們讀書,要考慮好上哪所大學、讀哪個專業、將來做什麼職業,自己認爲這是關系到一生前途的大事,就會慎重地抉擇,確立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努力進取。
那麼,解脫生死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而是關系到未來無量世永久苦樂的大事,它的重要性比今生的前途問題要大無數倍!所以要百倍的關注,非常慎重地考慮,做出抉擇。如果選定了臨終唯一去極樂世界,來解決長劫的輪回生死,那到臨終之前還有一段時間,能用來做准備。這是極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要盡可能地增長對西方淨土的信願,盡可能地念佛,盡可能地預備好往生資糧。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確保臨終能往生淨土,由此免除長劫淪落輪回的大苦,獲得現證涅槃常住的真實安樂。這對自己來說,意義極其深遠、重大,比世間任何事都重大,所以就竭盡一切力量做准備。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爲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爲利益,何能名焉。】
不但是自己這樣考慮、這樣行動,對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和眷屬,也要這樣爲他們著想。
如果生了重病,已經好不了了,就應當發孝順、慈悲的心,勸導他們念佛求生淨土,而且幫他助念,這才是真正的孝順、慈悲。物質上的利益是很小的,只能享受一點五欲快樂,其它派不上用場,更不可能解決生死問題。
我們怎麼利益自己的親友呢?怎麼利益他無量世呢?就是要勸他去阿彌陀佛的淨土。能夠送他去極樂世界,確實利益了他無量世。因爲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免除了長劫輪回的大苦。而且生到了淨土,就一定能成佛。所以這是無法估量的利益。
總之,就是要好好考慮:我怎麼來利益我的親友和眷屬呢?想來想去,只有引導他往生淨土,讓他得到永久的安樂,才是最切實、最廣大的利益。這樣能幫助親友,對于淨土生起真實的信願,再通過念佛而往生到淨土,就算盡到了自己的心。
【今列叁要,以爲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
現在列出叁大要,作爲成就臨終人往生的依據。語言雖然淺陋粗俗,但意義都是依據佛經而來。遇到有這個因緣,大家都一致按這樣進行。
【言叁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所謂的叁要,就是臨終助念有初、中、後叁個階段的要點。可以叫做初要、中要和後要。
第一、通過善巧地開導、安慰臨終的人,使他心裏生起正信。生起信心是往生的第一關要。生了信心,就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後面助念的力量才能加上去,沒有生信心,即使助念,也起不到大的推進作用。所以第一個關要就是要引起他的信心。
第二、通過大家換班念佛,來幫助他保持念佛的正念。(臨死的人心力很弱,旁邊的人護持他,使得他能保持一心系念在阿彌陀佛上,那就成功了!)
所以第二個要點是幫助他提起念佛的正念。方法是以換班念佛,使得他耳邊的佛號聲相續不斷。
第叁、就是在臨終時和斷氣之後,切切不可搬動他的身體,或者在他身邊哭泣。(這是因爲:搬動身體會使他疼痛生嗔心,哭泣會使他動情、動愛念,動了貪嗔,就很難往生了!)
臨終就看一念往哪邊走,就生到哪裏!所以在這個階段切切不能出現任何幹擾!臨終的人一碰到違緣,就難免生起煩惱,很可能就落到六道裏去了。所以我們要給他營造一個不受幹擾的環境,使他的心唯一緣在佛上,這就是助念的要點。
【果能依此叁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
按照這初、中、後叁要而實行,能得到哪些利益呢?有臨終得到往生和往生後進修成佛的大利益。臨終時的利益:就是可以使他消除宿世的業障,增長淨土因緣,從而得到佛願力攝受、接引,而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後的大利益:一往生就生在西方淨土的寶池蓮花裏,從此就不是婆娑世界的人了!已經在彌陀願海光明的恒時護念之下,淨土一切的境緣都是清淨的,不會再起惑造業,也就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了。然後以阿彌陀佛爲導師,以海會聖衆爲良朋,時時聽經聞法,只進不退。逐漸地上進,最終圓滿成就佛果。
這麼看來,臨終就是一個轉折點!轉凡成聖的關鍵點!如果能扶助臨終的人順利生到淨土,那確實給了他未來無窮的利益,了脫生死的利益,成佛的利益。
【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則爲真孝。于兄弟,姊妹,則爲真弟。于兒女,則爲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則爲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淨因,啓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
像得到這樣了生脫死、漸進成佛的極大利益,完全依仗眷屬助念的力量。這不是求醫、問神、占蔔可比的,也不是做一些場面上的事可比的。
能夠這樣做,對父母算是真正盡到了孝道。讓父母往生淨土是出世間的大孝,不是世間的小孝可比。世間小孝是給予父母衣食供養,或者成就功名、事業,讓父母光榮,但這些對于解決生死問題起不到直接的作用。能讓父母永遠超出生死,才是報了大恩!(當然世間的孝道方面我們也要盡心盡力地做。)
對于兄弟姊妹,這是真正盡了友愛。不只是生活上的關心幫助,而是利益到他永久的未來,使他得到永久的安樂,這才是真正盡了悌道!對于兒女是真正盡了慈愛。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兒女,但世間有什麼最好的東西?無非讓他吃好、穿好,給他成家、找工作,讓他以後日子過得舒服,這只是世間法上的小利益。真正讓兒女能生到極樂世界,超凡入聖,究竟成佛,這才是對兒女盡了最大的慈愛。對于朋友、平輩按這樣做,也是真正的講情義、真正的施恩惠。
佛法講到根本上,就是心法,不是做表面文章,也不必要花幾十萬扔到醫院裏。我們是發至誠的心來幫助臨終者的心,使得他的心和佛的心相應。佛法這樣在根本上做,實際給予的是極大的利益、無窮無盡的利益,比花幾十萬塊錢大無量倍的利益。
【今爲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對于這叁大要,以下就一條一條地講述,使大家做到心裏有數,不至于臨時無所適從。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
這第一要的重點是通過善巧地開導、安慰,把臨終人內在的信心引發出來。
成辦往生要靠主因和助緣兩股力量:內在的力量就是臨終人內在的信心,以及求生西方的願力、至誠念佛的心力;助緣的力量就是大家至誠助念的力量。以…
《臨終叁大要 講記一(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