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講記
印光大師 著
益西彭措法師 講述
序文分四:一、總說轉凡成聖之道 二、次述根器陋劣者的做法 叁、斷除疑惑 四、結說因果是能使一切人誠意正心的大法
一、總說轉凡成聖之道分叁:(一)略示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二)詳示“明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 (叁)總結即凡成聖之道
(一)略示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由凡夫轉變而成就聖賢的正道,叫做“聖賢之道”。它的要點用兩個字說,只是“誠”和“明”而已。
【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人是聖還是狂,就在這一念上分判。聖迷失了正念,就作狂;狂生起覺悟,極力克除妄念,就作聖。也因此,作聖作狂之機,就在當下自心的“罔念”和“克念”上。這心上操縱得失的情況,就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不勉力操持,而稍微放縱,任它而行。(“操”是操持、把持、把握;“縱”是放縱、放任、放肆;“得”是操持力行的果;“失”是放縱煩惱習氣的果。)
能把握住心,不隨妄念而轉,就不會沈淪下墮,就能進步、就能成聖成賢,這就是“得”;放任自己的心起貪嗔癡,就不斷地迷失、墮落,這就是“失”。像這樣,操縱得失的狀況就好比在逆水中行船,一不努力往上撐,就會被激流沖下來,這個激流是指多劫以來養成的非常深厚的煩惱習氣。稍微放任,隨習氣走,就會湧現很強的煩惱業流,就會被沖下去。凡夫修行常常進一退九,就是這個狀況。所以要時時努力把持自己的心,不能稍微放任。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
要知道“誠”指的是本覺性德,自己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德相不是有爲法,現在刹那生滅的分別心,是因緣所生法,是客塵法,是虛妄的。那我們還有一個真心。一切聖賢之道,要回歸的就是這個真心。在虛妄的分別心消盡之後,聖凡同具的、一如不二的真心就現前了。這個真心在《中庸》裏叫做“誠”,在《大學》中叫做“明德”。
這本具的性德又如何顯發呢?這就要通過修德來顯發,修德有順有逆。這裏說的修德就是指克己複禮、閑邪存誠或者戒定慧叁學,這是隨順于開發本性的修德,因此能顯發性德。相反,違背本性而起貪嗔癡、造殺盜淫,那就會蓋覆本性而無由顯發。所以在“誠”字之後,緊接著說一“明”字,就是指存養省察,時時保持反省、覺照,不讓心裏稍稍生起妄想、執著,萬一生起,也隨時覺察,不被它所轉。按這條路走下去,最終妄消了、真顯了,就轉凡成聖。這存養省察、從凡至聖的達道,就叫做“明”。
總之,誠是指性德,指本覺。明是指修德,指始覺。
(二)詳示“明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爲,鹹失其中正矣。】
然而在凡夫地,平常每天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可謂是“萬境交集”,各種境界此起彼伏,不斷地顯現在六根門前。只要稍微不覺察,種種顛倒的妄想情念很快就生起了。而顛倒情想一生,真心就受障蔽,一切作爲都失去中正了。
這要觀察自己,一旦到了境界裏面,就生很多虛妄的心,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追求心、攀比心、散亂心、表現自我的心……,這些叫做“非理情想”,就是顛倒的妄想執著。它來得很快,馬上就起貪嗔,就落在妄想執著當中,這個妄想就是“客塵”。由于它的力量就蓋覆了真心。
【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淨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如果自己不加一番切實的功夫,不著力格除自己心上各種的習染、妄想、執著,以至消除幹淨。沒有這樣做切實的功夫,而放任自己隨習氣流轉,那按這樣一天天地墮落下去,最終就不曉得墮落成什麼樣子了。
這樣只有想作聖的心,卻把握不了自己的心,仍然隨習氣流轉,那就永劫淪爲下愚凡夫之流,也太可悲了!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明德”是光明的德相,作名詞解,前面的“明”作動詞解,是悟明、顯發的意思。凡夫本具明德卻不能顯發,只有發起覺悟,克除妄想、執著,才能顯發本具的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物”就是心中的欲或煩惱,也就是妄想、執著的意思。“格”是格除)。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
然而作聖不難,關鍵之處就在于自己來顯發自己本具的明德。而要想顯發自己本具的明德,又必須從“格物致知”上下手。如果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本有的真知是決定難以徹底顯現的。
凡夫都有欲,這欲是指自從無始以來迷惑之後,長劫串習所養成的攀緣、逐取習性。包括對人、對名、利、權勢、五欲等的欲求。這個欲是客塵,是長劫錯亂慣了的顛倒習性。由于習氣的勢力極強,所以時時遇緣就會現起。由這樣一種妄動,就遮蔽了本具的佛性,以至于絲毫得不到受用。所以,不極力格除人欲,本具的真知就難以徹底顯現。
【欲令真知顯現,當于日用雲爲,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于心。】
要讓本有的真知顯現,就應當在日常的一切言行當中保持覺照,不讓一切非理的妄想執著暫時在心裏産生。
這是要求在遇到境緣時,在說話、做事等時,心裏要常常存有覺照。這就是關鍵了。覺照存在,就不會被非理的情想牽引著走,就不會迷失;覺照一旦丟失,就立即迷掉了。比如到超市裏買東西,能不能把握住自己?看著看著,心就迷進去了,就被境界轉了。跟人說話,說佛法還可以,說世間的話,五句、十句說過去之後,就已經失掉覺照,然後跟著話題東拉西扯,各種貪、嗔、傲慢、散亂的習氣紛紛現行。所以要恒時不離覺照,這樣才有可能使真知顯現。
【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于我何幹。來不預計,去不留戀。】
就是一切時要保持當下的心虛明洞徹,不落在妄想執著當中。
就像高臺上的明鏡,什麼境來就現什麼境,只是單純地顯現境界,而不會隨著境界轉。不論來的人是美是醜,那是他的事,與我無關。就是鏡子現美的像、醜的像,鏡子本身沒有美醜的分別計較。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面前的境界來來去去,來也不預計——不會事先就去想;去也不留戀——走了之後心也不挂在上面。境是虛妄的,任它自起自滅,我的心不著在上面,不被境界轉,恒時保持虛明覺照。(如果事情沒來就去預計它,事情過去了,心還在那裏留戀,就落在妄情當中了。)
【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余黨。】
凡夫常常會有各種非理的情想,會動各種貪嗔念頭。這樣的話,一定要在妄想稍有萌動時,就覺察到。然後嚴格地對治除滅,不使它在心裏稍微存留。就像打仗,不但不能讓敵軍侵犯我的疆土,還要斬掉主帥、拔取旗幟、剿滅余黨。
我們是以正念跟煩惱打仗,要嚴陣以待,不能稍有松懈。對于妄念情想,不但不讓它占據內心、損壞功德,還要在它剛一起來時,就把它剿滅幹淨,不使它有絲毫的余留。
【其製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複禮,主敬存誠。】
製軍的法則一定要嚴格自治,在這過程中不能懈怠、不能輕忽大意,一有懈怠、大意,准保自心的國土被煩惱破壞得一塌糊塗。
要“克己複禮,主敬存誠”。嚴格地克除自己內心的惡習,叫做“克己”。克己和放縱相反。“放縱”是任性而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加檢點、約束。現代人很尊重這個“己”,實際上應當“克己”,克除自己的私欲、習氣,恢複本有的禮。要著力地把心安置在“誠敬”當中。心裏有誠敬,行爲就不會亂來、不會顛倒妄爲。
【其器仗須用顔子之四勿,曾子之叁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後德。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爲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甯。不動幹戈,坐致太平矣。】
剿滅非理情想的武器,要用顔子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很重要,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管住眼耳鼻舌身意,凡是不如理的心念、語言、行爲,都要遮止而不讓它發起。嚴格地要求自己,時時護持好自己的心,這是“顔子的四勿”。)“曾子之叁省”:曾子每天要反省叁件事:我跟朋友做事忠嗎?交友,有信用嗎?老師傳授的學問,修習了嗎?就是在最迫切的自己身心上反省。“寡過知非”:指蘧伯玉從20歲開始改過,21歲時改掉了20歲的過失,22歲時又改掉前面的過失,直到50歲都一直在改過,也就是他不斷地在減少過失。
運用這些,我們的心就安住在誠敬當中,不會松懈、放肆,而會認認真真地修行。還要加上一種畏懼因果的心。就好像走在陡峭的懸崖上時,人非常警惕,不敢亂來,就是“如臨深淵”;到了冬季,黃河的河面上結薄薄的一層冰,人走在上面十分提防,因爲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這叫“如履薄冰”。心裏唯恐造了罪業墮落惡趣,對因果十分畏懼、提防。有這樣畏懼的心攝持行爲,就不敢胡作非爲,不敢亂說話、亂起念頭了。
內在有這些涵養,修行就相當有戰鬥力了。作爲敵方的煩惱、私欲這些賊黨,特別害怕遭到滅門絕種的殺戮,因爲觀照的力量很強,修行的力量很強,時時有正念在、有覺照在,煩惱的賊黨就無法得逞,必然被殺得一敗塗地。久而久之,道力加強,心就能轉過來,煩惱、妄念無法當家做主,全部投降了。所以,修行開始是艱難,得力之後就很安穩了,無論哪種煩惱都無法戰勝你。把過去的習氣、過錯完全格除了,完全變了一個人。
這場戰爭不是外在的肉搏,而是心上的修行。所以,我們這個將軍不必出門,兵刃上不用沾一滴血,過去的強盜、仇人就全部成了赤子,全部忠心于我了;就是原先這些叛逆全部變成了良民。
我們的心做得了主,以心支配的身口意一切行爲都隨著心來做,都聽心指揮。這樣,心前的世界就全部清淨、太平、安甯了,這就叫“心平世界平,心淨國土淨”。這樣不動幹戈,端坐著就使得心國太平了。
(叁)總結即凡成聖之道
【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
上等人這麼做,就能格除妄想、執著。它起來不隨它走,保持覺照而不失掉,就能使本有的真知顯現。由于本有的真知顯現,就能做到明明德——顯發本具的明德或本覺。誠與明達到一致,或者始覺與本覺合一,就從凡夫成聖了。
二、次述根器陋劣者的做法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日之所爲,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爲。】
如果根器差而不能收到效果,那就要效仿趙閱道和袁了凡的做法。
趙閱道是北宋的鐵面禦使,做官非常清廉。後來打坐時開悟了,他爲什麼會開悟呢?他之前修行非常認真,白天所做的事,晚上一定穿衣戴冠,在庭院裏擺好香案,燒香告天。好的事情說了,壞的事情就不敢說。那麼,凡是不敢向上天彙報的事,以後就不敢做,就是這樣修行的。後來就開悟了。
【袁了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
另一個榜樣就是袁了凡。他得雲谷禅師的啓發,認識了“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真理。他抓住“命自我立”這一條,看到人不是只有被動地被命運控製,而有造命、立命的主動權。關鍵就看這一念心怎麼做,做得好就做加法,做得不好就做減法;做得好,意樂、行爲各方面配合上去,就做乘法,反過來就做除法,全部可以由我的心來掌握、來建立,因此說“命自我立”。
“福自我求”,那是隨著我自己努力地斷惡行善,盡量地擴充善行、圓滿善行,就能求得廣大深厚的福報。這就使得“造物不能獨擅其權”。由宿業支配著你,轉不了宿業,叫做“造物獨擅其權”。(造物就是宿業的勢力,自己不能改過自新,就只有被宿世的業力所控製。由于宿世的習氣勢力非常強大,而人又往往不願逆流而上,因此時時隨自己的禀性、習氣去做,自然轉不了命運!如果自己能奮發,能努力克除習氣、改正過來,那就可以轉命運了。)
了凡先生的做法是受持功過格,嚴格地督促自己。每天造了哪些惡、行了哪些善,都一一記錄下來,有造惡的過失就減分、有行善的功德就加分,這樣統計下去一天到底惡多還是善多,來勉勵自己努力在善行上增長,惡行上減少。
不然,人是很難把握自己的!人俱生就有放逸、懈怠的惡習,有因循而過的劣根性,加上不想受約束,一般都是放縱身、口、意,隨著自己的習性隨心所欲地做。這樣沒有嚴格管束的話,下至于一天當中也不知道要造下多少業、犯下多少過失。
受持功過格就是時時監督自己,把握自己。以前對于自己的行爲不加檢點,不求上進,只是因循而過。現在有求上進的心,不甘心被命運所擺布,不願意沈淪墮落,因此就努力地斷惡行善。這就是真正立了志要改過自新。
《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講記一(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