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

  一堂課按著論五本對《中觀四百論》作了總體的介紹,並且講解了名義,今天開始講解正論。

  二、論義分二:一、明方便名言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的次第;二、明方便生勝義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

  這兩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也就是按照前八品的善巧方便,促進並成熟修行者的心,達到接近完善的程度,使其有足夠能力修習後八品直接證得勝義真實之瑜伽。

  甲一、明方便名言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的次第分四:一、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二、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叁、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四、方便生甚深分聞器淨理。

  前八品又分爲四個部分。第一斷除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瑜伽。其中“所知”,是指名言中以心來了知的一切因緣所生的世俗有爲法;“非理分”,即非理作意部分,就是染汙作意,也就是指不符合名言諸法真實性的顛倒執著分。

  第二是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瑜伽。“證”是證得的意思,是指以正智如實證悟真理。“所取清淨分”是指涅槃的滅谛以及證得涅槃的大乘菩薩道的道谛,因爲去除了雜染,所以其性清淨。

  第叁是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瑜伽。“所斷雜染分”,是指集谛,也就是包含了一切煩惱雜染、業雜染的生死輪回分。

  第四是方便生甚深分聞器淨理。“方便生甚深分”是指勝義分。“聞器”是指聽聞而修習甚深勝義谛的法器,也就是在諸所化有情中,對于有堪任根,有堪任相,即有能接受甚深微妙的勝義谛法的法器者。對這些合格的法器,應殷勤鄭重說勝義法門,令其直接悟入。“淨理”指淨治法器弟子的軌理(所謂“軌理”,“軌”是軌道、規則、規矩;“理”是如何做的道理)。

  乙一、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分四:一、斷常執顛倒之方便的瑜伽;二、斷樂執顛倒之方便的瑜伽;叁、斷淨執顛倒之方便的瑜伽;四、斷我執顛倒之方便的瑜伽。

  這四部分,分別對應前四品的內容。也就是在名言中以心來了知的一切因緣所生的有爲法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常、樂、我、淨的自性,純粹是凡夫把真實性明明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名言法,顛倒執著爲常、樂、我、淨,産生了種種非理作意。要斷常、樂、我、淨的顛倒執著,其正對治就是這四個方便的瑜伽。

  斷常執方便品第一

  常執,是凡夫對一直在刹那變異的世俗法,執爲常而不變的一種顛倒執著,分爲微細和粗大兩種。

  微細的常執,是沒有認識到世俗萬法,在時間上並沒有前後完全相同的兩個刹那,反而執著有超過一個刹那的法存在。這個常執很微細,只有通達諸行細無常法義,才能斷除這種虛妄的常執。

  粗大的常執,是對于下至兩刹那以上的時間段,認爲前後是完整不變的。這尤其表現在對壽命長久的執著上。人們雖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等各種明顯的變化,但還頑固地認爲有前後一體、完整的人生,並且執著死亡不會到來。

  因此,在第一品中,提婆菩薩首先將兩種常執都作了有力的遮破。

  丙一、斷常執顛倒之方便的瑜伽分叁:一、明諸行無常死之自性;二、廣說彼如何修習軌理;叁、明隨念如是無常之勝利。

  斷常執顛倒的方便瑜伽,分成叁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有情自身爲例,揭示有情受死主的控製,一刻不停地走向死亡,以此來揭示出諸行無常的規律;第二部分是通過生際必死、高際必墮、聚際必散、合際必分這無常四際,來具體教授如何修習衆生受死主控製的無常軌理;第叁部分是說明如是隨念而修習無常的殊勝利益。

  丁一、明諸行無常死之自性

  “諸”是此等一切;“行”的意思是由因緣造作而遷流,如同大河奔流一樣。任何由因緣造作成的有爲法,都是遷流不息的,根據這個特征,而把有爲法命名爲“行”。諸行無常,意思是一切在遷流變異的有爲法,都沒有常而不變的體性。

  在諸行無常之中,死是最明顯、和衆生關系最重大的無常自性。一旦死無常現前,就意味著將失去寶貴人身。而寶貴人身,它具有積累世出世間功德、出離叁界,乃至即身成佛等巨大的價值,因此失去了它,是人的最大損失。明白死亡無常的必然性、緊迫性,就能減少以及消除毫無意義的散亂和懈怠,充分利用這個千劫難逢的暇滿人身寶,精進地聞思修行。

  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

  彼猶安然睡,有誰暴于彼。

  難詞釋義

  “叁世”就是叁世間,世間包含有無常壞滅之義,能失壞衆生的安樂。這叁種世間,具體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主”是主宰——控製者。“叁世主”即是一切世間之主。死主有深淺兩層意義:粗淺的意義,是說死主是衆生的主宰者、控製者;深層的意義,是指惑業力,因爲衆生的五取蘊在刹那刹那生而滅去,因而毫無自在,本性是苦,這都完全是由其因——惑業之力所導致的。

  “自死無教者”:“自死”,是說死主它自己。“無教者”,是說沒有別的主宰者,也就是死主它自己是不受任何世間力量的控製的,不需服從任何人。

  “彼猶安然睡”:是指衆生在如此恐怖的死主控製之下,仍然能若無其事地入睡。

  “有誰暴于彼”,暴是極度愚蠢的意思,此句是說,這樣的衆生是最愚不可及的了。

  頌文直解

  死主是叁界主宰者,掌控著一切世間衆生的生命。它沒有自己的主宰者,不須聽命于他人,同時也從不差遣他人,在執行死刑的時候,都是自己決定,並親自前去執行。在死主的威懾下,如果有人還能安然入睡,不精進學修能了脫生死的佛法,那麼世上再沒有比他更加愚蠢的人了。

  惑業是究竟的死主

  導師佛陀和已經獲得解脫的聖者們,他們早已擺脫了死主的控製,而死主能控製的,只是在輪回中流轉的凡夫。凡夫所造的業力還沒有成熟(也就是十二緣起中的“有支”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死主也無權決定他是死是活。死主不可抵擋的威力,就來自于凡夫的煩惱與業力,凡夫因爲執著萬法是真實存在的,沒有在心中生起聖道,因此就被惑業困在了叁界之內。凡夫的五取蘊,就像*包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引爆,那怎麼還能安然而睡呢!

  這個宏觀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是由有漏的蘊聚構成的,五蘊中的色蘊是由衆多色法的微塵積聚而成的,受、想、行、識這四種蘊,則是由衆多刹那變異的心、心所相續串連而形成的。也就是說,作爲基礎的微塵與刹那的心、心所,構建成了整個世間。因爲這個基礎是在不停地刹那變異的,這導致整個宏觀世間也必然在刹那變異、生生滅滅。而衆生則執五蘊常有,並真實地存在,因此他們的實有執著一再地落空,因此,這個無常的世間,對于衆生來說到處都充滿了苦,其本性就完全是苦的味道。

  因此,死主並不能理解爲某一個外在的神,它就是死本身,而死又是由衆生自己的惑業導致的,因此衆生的惑業才是隱形的、真正究竟的死主。

  衆生的實執,是衆苦産生的深層基石,如果實執或者惑業未斷,則衆生永遠不能像聖者佛菩薩和阿羅漢那樣安然自在。要斷除惑業,就要斷除對輪回世間的顛倒實執,要斷除實執,就要修習諸法無自性的般若法義。這也就是本論前八品和後八品要幫助我們達到的目的。

  凡夫都害怕死亡,但是像提婆菩薩在偈頌裏呵斥的愚癡衆生卻又比比皆是。其中的原因,就是這類衆生沒考慮過自己會死,因此沒有緊迫感,不知道已經危機四伏。其實死主的劍已經在自己頭上舉起來了,隨時都會落下,衆生只有像如救頭燃般去精進修行解脫的聖道,才是對抗死主到來的最好辦法。

  那麼衆生是否有可能躲避死主呢?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下面來看死主的兩大威力。

  死主的兩大威力

  提婆菩薩在偈頌中提到了死主的兩大威力:“叁世主”和“無教者”,這說明了死主是根本沒有辦法逃脫的。

  第一個威力是“叁世主”,這是說死主掌控著叁界,是叁界裏一切衆生的老大——控製者。下至地獄衆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都被死主牢牢地控製著。

  從人類曆史上看,曆代開國皇帝,指揮千軍萬馬,掌握衆多人的生殺大權,但是在壽限到來的時候,都躺倒在了床上,氣力微弱,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最後都無一例外,被死主處以極刑了。大家思考一下,論能力、威勢、財富、貢獻等等方面,你能不能比得過他們,他們無一例外都已經死去,那你是否能有不死的可能?

  死主的意思,按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這個世間的老大。大家想一想,你覺得這個世間的老大是什麼呢?

  外道們會說老大是大自在天或者上帝等神靈,但這是不可能的,具體在本論第十品中有詳細的分析。那麼會不會是導師佛陀呢?當然也不是,佛陀是引導衆生獲得解脫的導師,並不是控製叁界衆生的老大。

  這個世間真正究竟的老大,是每個衆生自己造的生死業,業力是一切有情輪轉的原因,那麼,這個死,是業力之中表現得最爲明顯和強烈的,所以,死就是最有威力的老大。

  但是,一般人不認爲業力和死是老大,反而認爲這老大是每個人自己。比如說,有人和自己意見不合了,就生起嗔心,有人附和、奉承自己了,就飄飄然;對于教法,不認真去思維,反而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隨意地下一些很膽大的結論;在和善知識見解不一致的時候,不去認真思維善知識的見解,只是堅持自己的那一套。這些做法,正是說明了一切都要由自己說了算,自己才是老大。

  提婆菩薩說死主才是真正究竟老大,所以大家要把心裏由自己占著的老大的位置讓出來,要請死主坐進去。要清楚自己在煩惱沒有斷盡之前,死主隨時都會出現在面前,要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對死主有敬畏之心,要經常偷偷關注著死主。趁死主還沒有動手,抓緊利用暇滿人身寶,說有功德的話,做有功德的事。別人和自己意見不合,就讓著他一些,有人附和、奉承了,也不生歡喜等,因爲在死主面前,那些事情都是非常渺小。

  大家平時要多做這樣的串習,在修其他法的時候,時不時地看一眼死主,可以促進自己保持修法的正念,在平時如果也一直盯著死主,提防著死主,則能幫助自己收攝身心,減少懈怠和放逸等。

  死主的第二個威力是“無教者”。如果死主有其上司,那麼通過巴結其上司,也有可能獲得赦免,但是死主沒有上司,這個後門也完全被堵上了。另外,如果死主是派手下來執行,那麼還有可能通過賄賂他的手下,來請他們放自己一馬。但是每個人的死,都是由死主親自來執行,所以完全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知道了死主是“無教者”,就是要斷除可以逃避死主到來的僥幸心理。

  死主的叁大威脅

  具有這兩大威力的死主,他對衆生來說會帶來什麼呢?死主帶給人們的,有叁個方面的威脅。一是對今世割舍不下的憂苦,二是對失去自我的恐懼,叁是死後將墮入叁惡道受苦。下面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

  第一,人在彌留之際,會對執著的事物,比如財産、親屬、朋友,以及自己的身體等,産生極深的眷戀,心中舍不得,所以會生起極深的憂傷。

  如果沒作深入觀察,只是泛泛地談論死主,不會有真實感,就像隔靴搔癢一樣。大家現在來真切體會一下,假設你現在已經處在彌留之際,就要告別這個世界了,你現在心裏會想到什麼?

  做父母的人,會想到子女,因爲子女是他們活著的第一個理由。不管子女是否已經成家立業,父母都有放舍不下的許多理由。孩子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如果就要死去,子女就是他們最大的牽挂。

  沒有子女的人,則會想到父母、親友。

  臨死的人,還會想到存款、房子等等有用的東西。

  不但如此,當真的意識到自己到了離開這個世界了的時候,甚至是那些平時讓自己厭離的東西,都有可能會割舍不下,因爲你對這些熟悉的環境,已經産生了我所的執著。這些執著,會擾亂將死之人的心,讓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第二是對自我將要消失的恐懼。凡夫要麼將五蘊當作我,要麼將五蘊當作我的所依。而死亡意味著要失去身體這個色蘊,因此覺得“我”將沒有著落,産生“我”要消失的斷見,這對于有強烈自我執著的人來說,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

  第叁是後世墮入叁惡道中,長時間受難忍痛苦。這個結果,很多人雖然事先不知道,但是對他們來說,卻是一個必然的歸宿。

  這叁種威脅,決定了死亡應該是衆生最害怕的事。衆生平時不敢談及死亡,不願談及死亡,認爲死者帶有很多晦氣,給自己帶來不吉祥,並因死亡産生了很多的禁忌,這都是因爲衆生害怕死亡而引起的自然反應。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