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一)

  中觀四百論講記

  聖天菩薩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在講解本論之前,先按古代印度那爛陀寺的規範,從論主介紹、爲誰而作、所屬範疇、全論內容、本論目的五個方面,來對本論作一個簡略的認識。

  一、論主介紹

  提婆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從龍樹菩薩這裏傳承了衆多法脈。他是禅宗第十五代祖師,同時又是密教金剛乘的傳承祖師。《智慧金剛集論釋》中,說提婆菩薩已經證得了八地菩薩。記錄提婆菩薩事迹的傳記比較多,有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提婆菩薩傳》,禅宗的《付法藏因緣傳》,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傳》,多羅那他尊者(救度怙主)的《印度佛教史》等等。

  提婆的意思是天,因此也有按照意譯稱爲聖天菩薩。提婆菩薩是南印度獅子國(即今斯裏蘭卡)的王子。他最初學習婆羅門教,天賦異禀、廣聞博學,在印度南方各國聲名遠播。

  當時獅子國有一個神廟,裏面供奉著一尊異常威嚴的大自在天神像,非常靈驗。提婆菩薩前去求見,廟主說,天像很威嚴,別人都不敢正面看,你發發願祈禱一下可以,見就不必了。提婆菩薩說我正是來看神像的威嚴相的。提婆菩薩的膽量引起了轟動,當時很多人前來觀看。提婆菩薩進入神廟後,神像眼睛搖動,怒目而視。提婆菩薩對神像說,你確實很神奇,但是應當以智慧、慈悲和功德來讓衆生信服,僅僅因爲裝飾了很多黃金和玻璃,就想讓人信服,則讓我失望了。于是爬上梯子,把神像的眼睛鑿了下來。當時觀看的人都心裏嘀咕,大自在天爲何被一個小婆羅門欺負,是不是名不副實。提婆菩薩告訴大衆說,神明很高深,剛才故意試探我,我領會了他的意思後,登上金身,挖下了玻璃眼睛,爲的是讓你們知道這些塑起來的,只是假托的像,並不是神靈的真身,我這樣做,對神靈既沒有怠慢,也沒有侮辱。說完就走出了神廟。

  當天晚上,提婆菩薩讓大家准備精美佳肴,准備次日早晨供養天神。大自在天以魁偉的肉身前來應供,而左眼確實不見了。大自在天贊歎提婆菩薩說:你知曉我的心,而他人只認識我的形,你以心來供養,而他人只以外物供養。真正恭敬我的是你,其他的人則是害怕我,他們其實是汙蔑了我。你所供養佳肴確實盡善盡美,但是這不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你能夠把我真正需要的布施給我,那是真正上等的布施了。提婆菩薩說你知曉我心,願按你的願望布施。天神說我現在缺只左眼,是否能請布施給我。提婆菩薩說當然可以,即用左手取出眼睛,遞給天神。以天神的神力,眼睛取出後,又長回去了。天神贊歎說,這是最真誠最好的布施了,你有什麼願望,我必然滿足你。提婆菩薩說我已經證得心性,不需要外界的東西,只是很多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我的話,願神能讓他人相信我的話,除此沒有其他的請求。天神答應說必然會滿足這個願望。

  提婆菩薩年輕時很自負,聽說龍樹菩薩的盛名後,前去辯論,但是被龍樹菩薩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所折服,于是執弟子禮,歸依叁寶,而成爲龍樹菩薩的入室弟子。

  中印度摩揭陀國曾經佛法盛行,當時卻被外道壓製。提婆菩薩前去辯論,在王城建起了論壇,寫明了辯論的主題:一、一切諸聖中佛爲第一;二、一切諸法中佛法爲第一;叁、一切道人中佛僧爲第一。並且立誓:八方論士若能辯勝此者,我願斬首以表屈服。如果對方辯輸,則只要剃除須發,歸依佛法僧叁寶。

  前後叁個月中,參加辯論的人沒有一個能辯得過他,他們反而對佛法的教理産生了信心,因此他們以及很多旁聽的外道,都自願歸依了正法。這樣提婆菩薩前後化度了近百萬人,從此,佛法在摩揭陀國又重新興旺起來。人們爲了紀念此次盛事,頌揚提婆菩薩的功勳,還特地建了一座犍椎塔(玄奘大師到印度摩揭陀國時,還瞻仰過此塔)。之後,提婆菩薩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諸國弘傳大乘佛法,並度化了南印度一個不信佛教的國王,使其歸依了叁寶。

  提婆菩薩在晚年隱居山林,專門著書立說,弘傳大乘佛學。有一個心胸狹隘的婆羅門年輕外道,見師父被提婆菩薩辯輸,心裏很不服氣,一直想報仇。他發誓說:“你提婆菩薩以口勝我師,我就要以刀勝你!”

  一日,趁提婆菩薩在大樹下坐禅,他暗中突襲,刺中了提婆菩薩的腹部。提婆菩薩不但毫無怨恨,反而慈悲地說:“你是被無明烈火燃燒得神智昏迷了,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我的弟子們快要回來了,他們中有不少人還沒有開悟,會追殺你的。”提婆菩薩在圓寂前,還用身上流出的血寫下了一生中最後一部著作——《百字論》。

  提婆菩薩著作甚多,翻譯成藏文的有《中觀四百論》《斷诤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攝行論》等。《中觀四百論》翻譯成藏文後,與龍樹菩薩的《中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共稱爲中觀的叁部最重要的論典。翻譯成漢文的有《百論》《廣百論》《百字論》《大丈夫論》等。

  在佛教的曆史上,各大傳承祖師大德都對《中觀四百論》做了注釋和弘揚。比較著名的有印度的月稱菩薩、護法菩薩等,藏地宗喀巴大師的上師薩迦派的仁達瓦尊者,以及宗大師的上首弟子甲曹傑大師,甯瑪派大堪布阿瓊仁波切等。全知麥彭仁波切以智慧光明身攝受的上首弟子多昂丹碧尼瑪尊者,也根據全知講解的密意作了注釋。漢地古代玄奘大師對後八品作了翻譯,取名爲《廣百論》,並翻譯了護法菩薩的《大乘廣百論釋論》。鸠摩羅什大師翻譯了提婆菩薩的《百論》,這在內容上和《中觀四百論》比較接近。近代的法尊法師從藏文《中觀四百論》中翻譯了前八品,並且將後八品中和玄奘法師的原譯不同的地方,也從藏文中譯出,附注于每品的後面。由此可見,《中觀四百論》是印度、藏地、漢地的前輩大德們傾注了很多心血,共同重視的一部中觀修行法門。

  二、爲誰而作

  適合學習本論的是哪些人呢?在本論第十二品中,提出了叁條標准:“質直慧求義,說爲聞法器。”第一條是“質直”,即內心公正,沒有偏袒之心。所謂偏袒,即對自己所學的教法,內心裏有一種偏向,但是對其他的教法,則有排斥的心理。這種黨同伐異的心理,對具有我執的凡夫來說,是很容易産生的。但是如果把這種狹隘的心理,用在了黃金般純淨的佛法上,以自己的偏見,把佛法分割成“我的”、“你的”、“他的”等格格不入的宗派,這就造成了對清淨法寶的毀謗,是應該徹底杜絕的。所以學佛,首先心要質直。第二條是“慧”,即需要具有智慧。這個智慧,即是分辨對與錯、真與假的基本能力。第叁是“求義”,即對正法義的希求心,也就是對以理抉擇世俗和勝義的真相之義,如何修行的瑜伽次第,有真實希求之心。

  叁、所屬範疇

  本論因爲是按照龍樹菩薩的《中論》來演說名言谛及勝義谛的真義,所以是屬于第二轉般若*輪中的大乘自空中觀。

  一般而言,大乘顯教分爲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分別由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著重弘揚。龍樹菩薩留下了大量的論典,廣泛弘揚了以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爲主的大乘佛法,其中自空中觀以“中觀理聚論”(《中論》《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爲代表,著重抉擇諸法爲無生離戲之空性分。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諸佛都是依于世俗與勝義來開演大乘甚深佛法。提婆菩薩的《中觀四百論》,就是按照《中論》所開演的宗旨,通過次第,從世俗法入手,從淺入深地引導佛弟子看破世間,産生出方便生的修法,最後證得最究竟的涅槃境界——法身佛。

  四、全論內容

  《中觀四百論》共有十六品。其中前八品是依于世俗的瑜伽修行,後八品是依于勝義的瑜伽修行,前後八品又構成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就是說,産生了世俗的瑜伽修行,就爲勝義的瑜伽修行打下了基礎,遣除了障礙,使勝義瑜伽修行順利地進行。這個關系,就像戒與定,定與慧的關系一樣。打下了清淨戒律的基礎,就可以順利地修行九次第定等禅定修法,打下了禅定的基礎,就可以順利地修行勝觀的智慧。《中論》中也闡述了世俗谛的瑜伽修行是勝義谛瑜伽修行的基礎:“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即是勝義,意思是說,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則不可能證得第一義谛,如果沒有證得第一義谛,則不可能獲得涅槃的果位。《入中論》中也說:“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

  前八品依于世俗修法,首先是對所知法斷除非理的見解。對于一個大乘修行者來說,首先要斷除心相續之中的錯誤見解,這些錯誤見解,主要部分歸納爲四類,即對世間萬法常樂我淨的顛倒見,對這四個顛倒見一一斷除,就形成了前四品瑜伽修行的內容。

  第一品是破常執品。衆生面前的世間萬法,都來自于各自的因緣,並且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都是在無常變異的。但是在衆生的心目中,它們往往都是能夠持久、穩定存在的常法。在對世間的常執中,危害最大的,是執著壽命長久存在,這使得人們認爲來日方長,直接導致了散亂和放逸,浪費了大好的暇滿人身寶,使得難得的解脫輪回的機會失之交臂,更無法修行殊勝的大乘法門。因此提婆菩薩開篇即來斷除衆生以壽命長久爲主的很多常執。

  第二品是破樂執品。因爲衆生將世間上的無常法執爲常法,並認爲這些常法中,有真實的樂可得,而世間諸法卻都在刹那生滅,自性都是無常,這些無常的法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樂可得。這必然會讓衆生失望,帶來痛苦。衆生對世間法追求不舍,結果不但浪費了暇滿人身寶,反而招來了各種苦報。爲此提婆菩薩慈悲引導,使衆生認識到有漏皆苦的世間本性,放下對並不存在的樂的追求,從而能將暇滿人身,用到聞思修佛法的正道上去。

  第叁品是“破淨執品”。凡是痛苦的法,都讓人厭煩,因此對衆生來說,它們的自性就都是不淨的。但是衆生仍然可能執著世間上有清淨的…

《中觀四百論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