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
圣天菩萨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在讲解本论之前,先按古代印度那烂陀寺的规范,从论主介绍、为谁而作、所属范畴、全论内容、本论目的五个方面,来对本论作一个简略的认识。
一、论主介绍
提婆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从龙树菩萨这里传承了众多法脉。他是禅宗第十五代祖师,同时又是密教金刚乘的传承祖师。《智慧金刚集论释》中,说提婆菩萨已经证得了八地菩萨。记录提婆菩萨事迹的传记比较多,有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提婆菩萨传》,禅宗的《付法藏因缘传》,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多罗那他尊者(救度怙主)的《印度佛教史》等等。
提婆的意思是天,因此也有按照意译称为圣天菩萨。提婆菩萨是南印度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的王子。他最初学习婆罗门教,天赋异禀、广闻博学,在印度南方各国声名远播。
当时狮子国有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一尊异常威严的大自在天神像,非常灵验。提婆菩萨前去求见,庙主说,天像很威严,别人都不敢正面看,你发发愿祈祷一下可以,见就不必了。提婆菩萨说我正是来看神像的威严相的。提婆菩萨的胆量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人前来观看。提婆菩萨进入神庙后,神像眼睛摇动,怒目而视。提婆菩萨对神像说,你确实很神奇,但是应当以智慧、慈悲和功德来让众生信服,仅仅因为装饰了很多黄金和玻璃,就想让人信服,则让我失望了。于是爬上梯子,把神像的眼睛凿了下来。当时观看的人都心里嘀咕,大自在天为何被一个小婆罗门欺负,是不是名不副实。提婆菩萨告诉大众说,神明很高深,刚才故意试探我,我领会了他的意思后,登上金身,挖下了玻璃眼睛,为的是让你们知道这些塑起来的,只是假托的像,并不是神灵的真身,我这样做,对神灵既没有怠慢,也没有侮辱。说完就走出了神庙。
当天晚上,提婆菩萨让大家准备精美佳肴,准备次日早晨供养天神。大自在天以魁伟的肉身前来应供,而左眼确实不见了。大自在天赞叹提婆菩萨说:你知晓我的心,而他人只认识我的形,你以心来供养,而他人只以外物供养。真正恭敬我的是你,其他的人则是害怕我,他们其实是污蔑了我。你所供养佳肴确实尽善尽美,但是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你能够把我真正需要的布施给我,那是真正上等的布施了。提婆菩萨说你知晓我心,愿按你的愿望布施。天神说我现在缺只左眼,是否能请布施给我。提婆菩萨说当然可以,即用左手取出眼睛,递给天神。以天神的神力,眼睛取出后,又长回去了。天神赞叹说,这是最真诚最好的布施了,你有什么愿望,我必然满足你。提婆菩萨说我已经证得心性,不需要外界的东西,只是很多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我的话,愿神能让他人相信我的话,除此没有其他的请求。天神答应说必然会满足这个愿望。
提婆菩萨年轻时很自负,听说龙树菩萨的盛名后,前去辩论,但是被龙树菩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所折服,于是执弟子礼,归依三宝,而成为龙树菩萨的入室弟子。
中印度摩揭陀国曾经佛法盛行,当时却被外道压制。提婆菩萨前去辩论,在王城建起了论坛,写明了辩论的主题:一、一切诸圣中佛为第一;二、一切诸法中佛法为第一;三、一切道人中佛僧为第一。并且立誓:八方论士若能辩胜此者,我愿斩首以表屈服。如果对方辩输,则只要剃除须发,归依佛法僧三宝。
前后三个月中,参加辩论的人没有一个能辩得过他,他们反而对佛法的教理产生了信心,因此他们以及很多旁听的外道,都自愿归依了正法。这样提婆菩萨前后化度了近百万人,从此,佛法在摩揭陀国又重新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此次盛事,颂扬提婆菩萨的功勋,还特地建了一座犍椎塔(玄奘大师到印度摩揭陀国时,还瞻仰过此塔)。之后,提婆菩萨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诸国弘传大乘佛法,并度化了南印度一个不信佛教的国王,使其归依了三宝。
提婆菩萨在晚年隐居山林,专门著书立说,弘传大乘佛学。有一个心胸狭隘的婆罗门年轻外道,见师父被提婆菩萨辩输,心里很不服气,一直想报仇。他发誓说:“你提婆菩萨以口胜我师,我就要以刀胜你!”
一日,趁提婆菩萨在大树下坐禅,他暗中突袭,刺中了提婆菩萨的腹部。提婆菩萨不但毫无怨恨,反而慈悲地说:“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没有开悟,会追杀你的。”提婆菩萨在圆寂前,还用身上流出的血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百字论》。
提婆菩萨著作甚多,翻译成藏文的有《中观四百论》《断诤论》《成就破妄如理因论》《摄行论》等。《中观四百论》翻译成藏文后,与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共称为中观的三部最重要的论典。翻译成汉文的有《百论》《广百论》《百字论》《大丈夫论》等。
在佛教的历史上,各大传承祖师大德都对《中观四百论》做了注释和弘扬。比较著名的有印度的月称菩萨、护法菩萨等,藏地宗喀巴大师的上师萨迦派的仁达瓦尊者,以及宗大师的上首弟子甲曹杰大师,宁玛派大堪布阿琼仁波切等。全知麦彭仁波切以智慧光明身摄受的上首弟子多昂丹碧尼玛尊者,也根据全知讲解的密意作了注释。汉地古代玄奘大师对后八品作了翻译,取名为《广百论》,并翻译了护法菩萨的《大乘广百论释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了提婆菩萨的《百论》,这在内容上和《中观四百论》比较接近。近代的法尊法师从藏文《中观四百论》中翻译了前八品,并且将后八品中和玄奘法师的原译不同的地方,也从藏文中译出,附注于每品的后面。由此可见,《中观四百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的前辈大德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共同重视的一部中观修行法门。
二、为谁而作
适合学习本论的是哪些人呢?在本论第十二品中,提出了三条标准:“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第一条是“质直”,即内心公正,没有偏袒之心。所谓偏袒,即对自己所学的教法,内心里有一种偏向,但是对其他的教法,则有排斥的心理。这种党同伐异的心理,对具有我执的凡夫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但是如果把这种狭隘的心理,用在了黄金般纯净的佛法上,以自己的偏见,把佛法分割成“我的”、“你的”、“他的”等格格不入的宗派,这就造成了对清净法宝的毁谤,是应该彻底杜绝的。所以学佛,首先心要质直。第二条是“慧”,即需要具有智慧。这个智慧,即是分辨对与错、真与假的基本能力。第三是“求义”,即对正法义的希求心,也就是对以理抉择世俗和胜义的真相之义,如何修行的瑜伽次第,有真实希求之心。
三、所属范畴
本论因为是按照龙树菩萨的《中论》来演说名言谛及胜义谛的真义,所以是属于第二转般若*轮中的大乘自空中观。
一般而言,大乘显教分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分别由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着重弘扬。龙树菩萨留下了大量的论典,广泛弘扬了以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为主的大乘佛法,其中自空中观以“中观理聚论”(《中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为代表,着重抉择诸法为无生离戏之空性分。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诸佛都是依于世俗与胜义来开演大乘甚深佛法。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就是按照《中论》所开演的宗旨,通过次第,从世俗法入手,从浅入深地引导佛弟子看破世间,产生出方便生的修法,最后证得最究竟的涅槃境界——法身佛。
四、全论内容
《中观四百论》共有十六品。其中前八品是依于世俗的瑜伽修行,后八品是依于胜义的瑜伽修行,前后八品又构成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就是说,产生了世俗的瑜伽修行,就为胜义的瑜伽修行打下了基础,遣除了障碍,使胜义瑜伽修行顺利地进行。这个关系,就像戒与定,定与慧的关系一样。打下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修行九次第定等禅定修法,打下了禅定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修行胜观的智慧。《中论》中也阐述了世俗谛的瑜伽修行是胜义谛瑜伽修行的基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即是胜义,意思是说,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则不可能证得第一义谛,如果没有证得第一义谛,则不可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入中论》中也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前八品依于世俗修法,首先是对所知法断除非理的见解。对于一个大乘修行者来说,首先要断除心相续之中的错误见解,这些错误见解,主要部分归纳为四类,即对世间万法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对这四个颠倒见一一断除,就形成了前四品瑜伽修行的内容。
第一品是破常执品。众生面前的世间万法,都来自于各自的因缘,并且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都是在无常变异的。但是在众生的心目中,它们往往都是能够持久、稳定存在的常法。在对世间的常执中,危害最大的,是执著寿命长久存在,这使得人们认为来日方长,直接导致了散乱和放逸,浪费了大好的暇满人身宝,使得难得的解脱轮回的机会失之交臂,更无法修行殊胜的大乘法门。因此提婆菩萨开篇即来断除众生以寿命长久为主的很多常执。
第二品是破乐执品。因为众生将世间上的无常法执为常法,并认为这些常法中,有真实的乐可得,而世间诸法却都在刹那生灭,自性都是无常,这些无常的法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乐可得。这必然会让众生失望,带来痛苦。众生对世间法追求不舍,结果不但浪费了暇满人身宝,反而招来了各种苦报。为此提婆菩萨慈悲引导,使众生认识到有漏皆苦的世间本性,放下对并不存在的乐的追求,从而能将暇满人身,用到闻思修佛法的正道上去。
第三品是“破净执品”。凡是痛苦的法,都让人厌烦,因此对众生来说,它们的自性就都是不净的。但是众生仍然可能执著世间上有清净的…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