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美好的法,这也妨碍众生舍弃世间,希求真正清净的涅槃。因此提婆菩萨以众生执著最深的女身为例,具体展示了世间的不净,以及对治执女身为净的谬见的最佳方便。

  第四品是“破我执品”。凡是不净的法,众生都唯恐避之不及,都要舍弃,因此是不应当对它产生“我”和“我所”的执著的。提婆菩萨以断除我慢为例,开示了断除我执的方便。

  接下来的第五、六、七品,分别阐述了“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和“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

  第五品是“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提婆菩萨讲述大乘修行者真实的所取——佛果菩提的妙德,和获证菩提的道谛菩萨行之方便。

  接着是“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要行菩萨道获证菩提的妙德,其前提就要在世俗法中断除杂染的障碍,这需从烦恼和业力两处下手。其中第六品“断烦恼品”,是断除烦恼的方便瑜伽。第七品“离贪著欲财品”,是断除有漏业的方便瑜伽。

  以上是主要依于世俗谛的修行,为了能进一步修习甚深的大乘胜义谛殊胜瑜伽,就需要培养和提升大乘瑜伽修行的弟子的根器,因此提婆菩萨开示了第八品“净治弟子品”。

  后八品传授的是依于胜义谛的修行。共分三个部分。

  首先是“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是总说一切缘起显现的万法空无自性的瑜伽,这是第九品“破常品”。

  其次是“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这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部分。人无我的瑜伽中,详细地破除了众生心里存在的各种遍计我的谬见,这是第十品“破我品”的修行内容。

  法无我瑜伽从三个方面,分四品来引导。第十一品“破时品”和第十二品“破见品”,提婆菩萨传授了“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来断除修行者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执著;第十三品“破境品”,具体从内外境的角度,解说了诸法空性的真实性之瑜伽;第十四品“破边执品”,特别从诸法远离四边的角度,指点了诸法空性的瑜伽,传授了用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大缘起因这些正理抉择而修行的教授;第十五品“破有为相品”,讲解破有为法的边执分的瑜伽。

  最后是总摄前面的瑜伽要义,以诀窍的形式,讲解了胜义空性的殊胜瑜伽修行,这就是第十六品“教诫弟子品”。

  《中观四百论》的全称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瑜伽”就是相应,是修习。而且,在全论十六品的每一品结束时,都重复强调了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这都反映出本论的特色,是在教导大乘弟子殊胜的修行方便。圣天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悲心和智慧力,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传授的甚深修行窍诀,开显出来,以方便弟子们修学。在仁达瓦尊者的注释中说,《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是能彻底成熟弟子心相续的修行道,而后八品是能直接解脱弟子心相续的修行道。本论就在于通过这样有次第的引导,让般若的法义,逐渐地渗透到佛弟子们的身心相续里。

  修行正法主要是抉择并串习正见。如果用正确的见解,遣除了相续中的虚妄执著,就能够与正法相应了,这样就进入觉悟的解脱道。这个抉择、串习正见的过程,就是瑜伽修行的过程。《中观四百论》深入浅出地给大乘瑜伽修行者讲解了各个层次的错误见解,开示了遣除虚妄颠倒见的最佳方便,因此是大乘修行者必不可少的一部修行宝典。

  五、本论目的

  目的有现前和究竟两种。现前的目的,是纠正有人对《中论》的误解。有人以为龙树菩萨的《中论》只是一味地破除外道等的见解,偏于争辩,而没有看到《中论》的目的是抉择而修行诸法的胜义真相的教授。为了纠正他们的谬见,进一步开显《中论》传授的修行次第教授,因此提婆菩萨特意造了《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的究竟目的,是依靠方便的世俗谛瑜伽,产生方便生的胜义瑜伽,再依靠胜义瑜伽,而能迅速成就正等觉佛果。

  至于《中论》中为什么要用到许多辩论,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对此作了解释:“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即是说,龙树菩萨于《中论》中演说极多的观察道理,当知并非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引导众生趣向解脱,因此通过开演这些观察道理,来显示真理。

  月称菩萨并且说:在观察并显示真实义的过程中,他宗的观点无法立足,就像光明出现,黑暗就自动消失一样,这并不是自宗的过失。

  又说:“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即在解释到诸法真实义的时候,把他宗未达真实义的观点尽数破尽,不会有任何过失。

  本论在第十二品“破见品”中也说:“诸佛虽无心,说法摧他论,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即诸佛开演教法,并没有摧毁外道论典的发心,但是外道的论典的谬误,在佛法面前却暴露无遗,就像柴草遇到野火,全部被烧尽了一样。

  这以上按照古代印度那烂陀寺的著论五本,对《中观四百论》做了大致的介绍。

  这次讲解,在科判上是依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所著的《中观四百论句义释——龙树密意庄严》。

  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殊胜的中观修行论典。

  于此,能善说于离边大中观之实相、二谛真实性如何作瑜伽之次第的四百论,全文分二:一、名义;二、论义。

  能善说,是说《中观四百论》具有善巧宣说的不共殊胜能力。本论的善巧,即体现在能相应众生的根机,用二谛瑜伽的种种方便,轻松地消除众生的烦恼和执著等障碍,救度众生成就佛果。善说的内容,是如何作瑜伽之次第,即是从初学者到证得佛果的各个修行阶段所需要的瑜伽修行方便。

  瑜伽修行方便,共有两层。第一层是修离边大中观之实相的瑜伽方便。其中离边,是指远离有、无、既有既无、非有非无这四边。大中观之实相,即是万法的基般若,是远离了一切世俗迷乱显现的实相般若,也是佛菩萨们进入超越言思的入定境界时现量照见的本来面目,这是本论最后一品的心要内容。第二层是修二谛真实性的瑜伽方便,其中缘起显现的世俗真实性的瑜伽修法,即是本论前八品的内容,缘起显现无有自性的胜义真实性的瑜伽修法,即是后八品的内容。

  这句开篇的话,是多昂丹碧尼玛尊者对《中观四百论》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一、名义

  四百论

  本论的全名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菩萨是指大乘佛子,包括从资粮道到有学道的十地菩萨之间的一切大乘修行者。一个修行者,从他的心中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迈进了大乘佛子的行列。这样的修行者,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了修行成佛,来普渡一切众生,因此他对于能够改正自己缺点,提高自己的智慧、慈悲、能力的各种善巧方便,都会倍加珍惜,自觉、精进地去闻思修行。

  瑜伽即是与正法相应,是修行的意思。一个学佛的人,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他在学习正法,正在改变自己,他的心正在与正法相应,正在向正法靠拢。瑜伽行就是闻思修行,十法行是佛弟子要奉行的行为,十法行的核心就是闻思修行。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黎明曙光》中指出:学佛的命根是闻思修行。而命根如果丢了,佛弟子的身份也就失去了。导师佛陀所传授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历代传承祖师所开示、弘扬的论典,都再再指出了瑜伽行的重要性。这也是大家要记住,要信受奉行的。

  菩萨瑜伽行是大乘佛子闻思修行的内容,即是与万法的名言、胜义这两种真实性相应的瑜伽行。对于具有执著的修行者来说,首先要认识到万法的名言谛,认识到即使在分别心面前,万法也不是常乐我净的,而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是虚妄不实的,在这基础之上,再进一步认识到万法的胜义谛,即一切万法本来都不存在,全都是空无自性的。经过这两种瑜伽行,大乘佛子就能顺利地消除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成就佛果,普渡一切众生。

  四百,表明全论总共有四百个偈颂。全论共十六品,每品二十五个偈颂,加起来正好是四百个偈颂。论名中包括偈颂的数目,从而使论著在流传过程中,偈颂不会进行增减。

  另外,这里“百”的意思是代表多,虽然众生的虚妄分别心层出不穷,但是本论能对治众多的分别心,能够摧破邪执。

  论,具有“改造、救护”的作用。虽然现在很多世间人写的书也都叫论,但是那些论就没有改造和救护众生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符合四法印的论典所独有的。本论就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本论的前八品,能改造修行者相续中常乐我净的颠倒见解和有漏的烦恼业力,从而将他们从轮回苦海以及希求自我解脱的自利发心中拯救出来,安置到大乘菩萨的殊胜修行中去;后八品能改造修行者相续中执万法皆有自性的颠倒见,将他们从耽著轮涅二边及能所二取的迷乱境界中拯救出来,安置于明空不二的果般若法身之中。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