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美好的法,這也妨礙衆生舍棄世間,希求真正清淨的涅槃。因此提婆菩薩以衆生執著最深的女身爲例,具體展示了世間的不淨,以及對治執女身爲淨的謬見的最佳方便。
第四品是“破我執品”。凡是不淨的法,衆生都唯恐避之不及,都要舍棄,因此是不應當對它産生“我”和“我所”的執著的。提婆菩薩以斷除我慢爲例,開示了斷除我執的方便。
接下來的第五、六、七品,分別闡述了“于所取證清淨之方便的瑜伽”和“于所斷斷雜染之方便的瑜伽”。
第五品是“于所取證清淨之方便的瑜伽”。提婆菩薩講述大乘修行者真實的所取——佛果菩提的妙德,和獲證菩提的道谛菩薩行之方便。
接著是“于所斷斷雜染之方便的瑜伽”。要行菩薩道獲證菩提的妙德,其前提就要在世俗法中斷除雜染的障礙,這需從煩惱和業力兩處下手。其中第六品“斷煩惱品”,是斷除煩惱的方便瑜伽。第七品“離貪著欲財品”,是斷除有漏業的方便瑜伽。
以上是主要依于世俗谛的修行,爲了能進一步修習甚深的大乘勝義谛殊勝瑜伽,就需要培養和提升大乘瑜伽修行的弟子的根器,因此提婆菩薩開示了第八品“淨治弟子品”。
後八品傳授的是依于勝義谛的修行。共分叁個部分。
首先是“總說甚深緣起真實性之瑜伽”,是總說一切緣起顯現的萬法空無自性的瑜伽,這是第九品“破常品”。
其次是“別說無我空真實性之瑜伽”。這分人無我和法無我兩個部分。人無我的瑜伽中,詳細地破除了衆生心裏存在的各種遍計我的謬見,這是第十品“破我品”的修行內容。
法無我瑜伽從叁個方面,分四品來引導。第十一品“破時品”和第十二品“破見品”,提婆菩薩傳授了“總說叁時空真實性之瑜伽”,來斷除修行者對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的執著;第十叁品“破境品”,具體從內外境的角度,解說了諸法空性的真實性之瑜伽;第十四品“破邊執品”,特別從諸法遠離四邊的角度,指點了諸法空性的瑜伽,傳授了用離一多因、破有無生因、大緣起因這些正理抉擇而修行的教授;第十五品“破有爲相品”,講解破有爲法的邊執分的瑜伽。
最後是總攝前面的瑜伽要義,以訣竅的形式,講解了勝義空性的殊勝瑜伽修行,這就是第十六品“教誡弟子品”。
《中觀四百論》的全稱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瑜伽”就是相應,是修習。而且,在全論十六品的每一品結束時,都重複強調了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這都反映出本論的特色,是在教導大乘弟子殊勝的修行方便。聖天菩薩以不可思議的大悲心和智慧力,將龍樹菩薩在《中論》中傳授的甚深修行竅訣,開顯出來,以方便弟子們修學。在仁達瓦尊者的注釋中說,《中觀四百論》的前八品是能徹底成熟弟子心相續的修行道,而後八品是能直接解脫弟子心相續的修行道。本論就在于通過這樣有次第的引導,讓般若的法義,逐漸地滲透到佛弟子們的身心相續裏。
修行正法主要是抉擇並串習正見。如果用正確的見解,遣除了相續中的虛妄執著,就能夠與正法相應了,這樣就進入覺悟的解脫道。這個抉擇、串習正見的過程,就是瑜伽修行的過程。《中觀四百論》深入淺出地給大乘瑜伽修行者講解了各個層次的錯誤見解,開示了遣除虛妄顛倒見的最佳方便,因此是大乘修行者必不可少的一部修行寶典。
五、本論目的
目的有現前和究竟兩種。現前的目的,是糾正有人對《中論》的誤解。有人以爲龍樹菩薩的《中論》只是一味地破除外道等的見解,偏于爭辯,而沒有看到《中論》的目的是抉擇而修行諸法的勝義真相的教授。爲了糾正他們的謬見,進一步開顯《中論》傳授的修行次第教授,因此提婆菩薩特意造了《中觀四百論》。
《中觀四百論》的究竟目的,是依靠方便的世俗谛瑜伽,産生方便生的勝義瑜伽,再依靠勝義瑜伽,而能迅速成就正等覺佛果。
至于《中論》中爲什麼要用到許多辯論,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對此作了解釋:“論中觀察非好诤,爲解脫故顯真理”,即是說,龍樹菩薩于《中論》中演說極多的觀察道理,當知並非是爲了爭辯,而是爲了引導衆生趣向解脫,因此通過開演這些觀察道理,來顯示真理。
月稱菩薩並且說:在觀察並顯示真實義的過程中,他宗的觀點無法立足,就像光明出現,黑暗就自動消失一樣,這並不是自宗的過失。
又說:“若有解釋真實義,他宗破壞亦無咎。”即在解釋到諸法真實義的時候,把他宗未達真實義的觀點盡數破盡,不會有任何過失。
本論在第十二品“破見品”中也說:“諸佛雖無心,說法摧他論,而他論自壞,如野火焚薪。”即諸佛開演教法,並沒有摧毀外道論典的發心,但是外道的論典的謬誤,在佛法面前卻暴露無遺,就像柴草遇到野火,全部被燒盡了一樣。
這以上按照古代印度那爛陀寺的著論五本,對《中觀四百論》做了大致的介紹。
這次講解,在科判上是依照多昂丹碧尼瑪尊者所著的《中觀四百論句義釋——龍樹密意莊嚴》。
下面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殊勝的中觀修行論典。
于此,能善說于離邊大中觀之實相、二谛真實性如何作瑜伽之次第的四百論,全文分二:一、名義;二、論義。
能善說,是說《中觀四百論》具有善巧宣說的不共殊勝能力。本論的善巧,即體現在能相應衆生的根機,用二谛瑜伽的種種方便,輕松地消除衆生的煩惱和執著等障礙,救度衆生成就佛果。善說的內容,是如何作瑜伽之次第,即是從初學者到證得佛果的各個修行階段所需要的瑜伽修行方便。
瑜伽修行方便,共有兩層。第一層是修離邊大中觀之實相的瑜伽方便。其中離邊,是指遠離有、無、既有既無、非有非無這四邊。大中觀之實相,即是萬法的基般若,是遠離了一切世俗迷亂顯現的實相般若,也是佛菩薩們進入超越言思的入定境界時現量照見的本來面目,這是本論最後一品的心要內容。第二層是修二谛真實性的瑜伽方便,其中緣起顯現的世俗真實性的瑜伽修法,即是本論前八品的內容,緣起顯現無有自性的勝義真實性的瑜伽修法,即是後八品的內容。
這句開篇的話,是多昂丹碧尼瑪尊者對《中觀四百論》的高度凝練的概括。
一、名義
四百論
本論的全名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菩薩是指大乘佛子,包括從資糧道到有學道的十地菩薩之間的一切大乘修行者。一個修行者,從他的心中生起真實無僞的世俗菩提心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邁進了大乘佛子的行列。這樣的修行者,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爲了修行成佛,來普渡一切衆生,因此他對于能夠改正自己缺點,提高自己的智慧、慈悲、能力的各種善巧方便,都會倍加珍惜,自覺、精進地去聞思修行。
瑜伽即是與正法相應,是修行的意思。一個學佛的人,最大的特點,就體現在他在學習正法,正在改變自己,他的心正在與正法相應,正在向正法靠攏。瑜伽行就是聞思修行,十法行是佛弟子要奉行的行爲,十法行的核心就是聞思修行。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教誨黎明曙光》中指出:學佛的命根是聞思修行。而命根如果丟了,佛弟子的身份也就失去了。導師佛陀所傳授的叁藏十二部教典,曆代傳承祖師所開示、弘揚的論典,都再再指出了瑜伽行的重要性。這也是大家要記住,要信受奉行的。
菩薩瑜伽行是大乘佛子聞思修行的內容,即是與萬法的名言、勝義這兩種真實性相應的瑜伽行。對于具有執著的修行者來說,首先要認識到萬法的名言谛,認識到即使在分別心面前,萬法也不是常樂我淨的,而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是虛妄不實的,在這基礎之上,再進一步認識到萬法的勝義谛,即一切萬法本來都不存在,全都是空無自性的。經過這兩種瑜伽行,大乘佛子就能順利地消除一切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成就佛果,普渡一切衆生。
四百,表明全論總共有四百個偈頌。全論共十六品,每品二十五個偈頌,加起來正好是四百個偈頌。論名中包括偈頌的數目,從而使論著在流傳過程中,偈頌不會進行增減。
另外,這裏“百”的意思是代表多,雖然衆生的虛妄分別心層出不窮,但是本論能對治衆多的分別心,能夠摧破邪執。
論,具有“改造、救護”的作用。雖然現在很多世間人寫的書也都叫論,但是那些論就沒有改造和救護衆生的作用,這個作用是符合四法印的論典所獨有的。本論就具有這樣的鮮明特點。本論的前八品,能改造修行者相續中常樂我淨的顛倒見解和有漏的煩惱業力,從而將他們從輪回苦海以及希求自我解脫的自利發心中拯救出來,安置到大乘菩薩的殊勝修行中去;後八品能改造修行者相續中執萬法皆有自性的顛倒見,將他們從耽著輪涅二邊及能所二取的迷亂境界中拯救出來,安置于明空不二的果般若法身之中。
《中觀四百論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