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P2

  ..續本文上一頁了。

  如何理解“隨他行本性”?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雖然生的最後結果都是死,但是至少在中間活了那麼多的時間,就像大家現在不是好好地活著嗎,那這中間的狀態應該是爲了活,而不是爲了死吧。

  人中間活著的時候,充滿了老苦、病苦,以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取蘊苦。人被這些苦控製著,沒有一絲一毫的自在,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安樂。因爲輪回純粹是苦,沒有真實的安樂,這是佛告訴我們的苦谛。修到解脫的境界,這時才有法喜,才有寂靜的涅槃的真正安樂。更主要的是,這些苦正在將人一步步地帶到了死主的面前。

  衆生的有漏取蘊,本性極其危脆,極易壞滅,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到衆生“隨他行本性”的真相。

  不進行詳細的抉擇,凡夫的顛倒執著不會無因就消于法界。因此我們來作具體的觀察。比如人在一生中會生很多病,每一次生病,都加劇了對色身的損耗,預示著死將更快地到來。那麼不生病的時候,是不是就沒有損耗了呢?當然不是,即使不生病,人也都是在走向死。因爲人的呼吸,心髒的跳動,血液的流動等等,這些一刻都停不下來的變異,都是對身體器官的損耗。即使是堅固的鋼筋,到了疲勞極限,也會變脆而斷裂,何況是並不堅固的血肉之軀呢!

  人的色身由四大組成。四大之間既相生又相克,它們必須保持平衡,才能形成相對健康的色身,其中某一大太強,或者太弱,人的健康就會出現問題。這像一張桌子,它的四個腳都得一樣齊,其中一個高了,或者低了,桌子就不穩。所以身體的健康,其實是四大的一種動態平衡。四大如果少了一個,整個色身就垮掉了,比如少了水大,地大的肌肉就會萎縮,骨頭就會脆化,少了風大,人就不會呼吸,血液就不會流動。也就是說,人只要活著,四大就必須都得發揮恰當的作用。這就意味著,人就像一臺一直停不下來的機器一樣,每一刻都在損耗,都在折舊,一直到最後散架報廢爲止。

  而心、心所呢,則更明顯地在呈現變化。妄念紛飛,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根身的遲鈍和老去,心、心所也逐漸變得遲鈍,最後到死有的時候趨近無記,然後在中陰時因爲脫離了色身,又開始了新的心、心所的生死過程。

  在五蘊的變異中,老病等苦必然會發生,這就導致了衆生的存活是隨他行的本性。這就像是由劣質建築材料建起的房子,損壞、倒塌是無法避免的結果一樣。

  而聖者的無漏蘊聚,比如佛陀的清淨報身,因爲斷盡了一切煩惱,凝聚了無量的無漏功德,所以完全脫離了生際必死的世間法規律,成爲了能夠自利利他的極其殊勝的蘊身。所以大家要發誓將自己的有漏五蘊身,轉變成爲清淨的無漏蘊身,當然這就需要像現在這樣,從學習生際必死等正見開始,來逐漸斷除心相續中常執等的顛倒見。

  衆生的活著,具有隨他行的本性,這在名言中誰也改變不了的,哪怕佛神通再大,也改變不了這樣的本性,哪怕這個衆生再怎麼幸運,也是無法改變的。

  如何理解現見?

  衆生出生是爲了死,中間的存活,因爲本性是隨他行,所以也是爲了死,最後的結局,就是死,這一系列都是可以現見到的事實。大家就從這叁個方面,去結合實際,理解衆生是爲死故而生的無常規則。

  郵差、刺客

  有一個殘暴的國王,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讓一位郵差去送信,並說如果不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裏送到,就要殺了郵差。這位可憐的郵差,只得馬不停蹄地趕路。同樣,人無論做什麼,都是在被拖向死,壽命一刻不停留地在逐漸減少。

  有人雇了個刺客去殺人,刺客眼見殺不了那人,索性轉而回頭把雇主給殺了。這說明世間人的各種算計,往往不能得逞,但是有一個結果人們沒有去算計過,卻是一定會到來的,那就是死。死主往往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讓死降臨到人的頭上。

  對這些所講的內容,無論是般若基礎班、講考班、還是講研班的道友們,都要多花功夫,要仔細地聽,反複地看,去參加法師們的輔導課等。

  我自己也記得,以前聽法王上師講課,如果沒有預習,會似懂非懂地就下課了。後來再聽法師的輔導,加上研討、辯論、背誦,在再再思維的過程中,收獲就比較大。聽第一堂課,和再聽法師輔導的課,收獲更大的是聽法師輔導的第二堂課。所以要高度重視法師輔導的講課,要重視共修的機緣。

  那麼大家學的時候,首先要仔細消文,要結合科判來抓住思路,領悟到偈頌的中心要點,這樣就能獲得對偈頌的正確理解,産生出聞慧;之後要按照聞慧不斷地如理思維,進行鞏固,並且使理解不斷地深入,這樣就能産生出思慧。再在定解的基礎上,數數憶念、串習修行,就可以得到證法的加持,這樣《中觀四百論》就會真正成爲你心裏修行的寶典。

  比如在今天的科判中,出現最多的就是思維二字及修習二字。《中觀四百論》的特點就是要瑜伽修行。瑜伽修行包括兩個,一個是思維的方式,就是觀察修,第二是不必要再觀察來安住的方式,就是安住修。瑜伽修行就是不離開觀察修和安住修。

  只有按照法義明確的做到了,也就是如理思維及數數串習,才能叫瑜伽。如果沒有這樣做,再殊勝的修法也加持不到自己的心相續上。

  聖者法王上師等講了很多引導我們的殊勝教授,但是我們之所以今天的心相續還沒有成熟,沒有解脫,沒有像聖者那樣自由自在,不是法沒有加持,不是上師沒有智慧,是我們相續沒有修這些主要的基礎法。下面的基礎沒有打好,上上的很多修法就修不起來。所以這裏給大家說很重要的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本論前八品的內容非常非常重要,非常非常的殊勝,大家一定要認真地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如果前八品的方便沒有做到,也就是心相續沒有得到轉變,沒有達到真正成熟,那麼後八品的方便生的修法就會落空,就會像說口頭禅一樣只是口頭上說空空空的文字。相反如果每個人打好前面八品的基礎,那麼後八品的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如同順水推舟,很容易。

  不管學佛叁五年,或者十年、二十年,如果基礎法沒有打好,沒有成熟的心相續,再殊勝的灌頂,再殊勝的引導的教授,再了不起的偉大的殊勝上師,也無法讓你現前超凡入聖、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今天爲止,我們講的學的很多高高的法門沒有效果,就是前八品所要講的內容,沒有真正轉變自己,沒有真正成熟自己的心相續而導致的。所以本論後八品這次不一定從很多角度的廣講,因爲講了我們也修不上去。但是前八品,尤其是第一品修無常觀,特別特別重要。如果有常執耽著今生,那麼嚴格一點說,是修不到解脫法門的。

  當年薩迦法王見到文殊菩薩的時候,就得到遠離四個耽著的竅訣法門,其中第一個就是“耽著今生非修行”。心相續有常有執著,耽執世間,那麼每天就會忙忙碌碌,就有很多追求,有很多世俗的目標要實現,在這樣的狀態中要修出世間的解脫法是絕對修不起來的,因此第一品的無常觀相當重要。噶當派祖師在講修行六個要義中,第一個要義就是講的無常法門。

  所以我們前幾節課一點不要著急,第一品讓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抉擇,如理思維,讓自己的心相續心服口服的相信,産生這樣的定解,樹立這樣的正見。堅固的定解産生後,每天是否精進的修行是自己個人的問題。幫助你們樹立佛法的正見,作爲法師是有能力有力量做到的,但是要完全靠法師的力量,讓你成爲徹底解脫的聖者,這個很難。最終的解脫成就,還是要看你們是否精進是否珍惜佛法等等很多因素。這是我給道友們一定要交代的,一定要說清楚的。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