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圣天菩萨就从无常四际,来具体教授我们修习这样的殊胜法义。
丁二、广说彼如何修习轨理分四: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二、思维高际必堕规则而修习无常;三、思维聚际必散规则而修习无常;四、思维合际必分规则而修习无常。
无常四际,是诸行无常的四个显著特征。际,意思是到了顶点。生、高、聚、合,正是凡夫所希求的,最能代表凡夫的常有执著,它们发展到了顶点,也就是它们衰落的起点,这是它们的名言自性所决定了的。因此这些欲乐没有坚实,并不能满足众生的希求,带来的反而是苦,众生应该做的,是放下对它们的执著。圣天菩萨以理抉择这无常四际,来给众生开示无常的真相,使众生能如理观修,数数修行,现前无常修行的境界。
戊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其义;二、广说彼之理。
关于这无常四际的科判,都是说“思维……的规则而修习无常”。就是说修习无常,需要首先思维无常四际的规则,然后再数数地安住修。这里的思维是观察修,修习是指安住修。
思维是修习的前提,至少要符合下面三个要求。
思维的第一个要求是要如理。
如理就是按照正理,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自己去增加很多无关的内容。正理也就是这里说的规则。所以要思维无常,首先要抉择好无常的规则,也就是获得正见。抉择好规则后,再数数串习,通过安住修,就可以真正安住在这个智慧状态中,不会被常有执著染污自己的心相续。这样修习无常的境界就会成就。
偈颂或者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全都是用正理在作真实的圆满的抉择,没有一句话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偈颂和科判,都是证悟的高僧大德从开悟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能够开智慧的金刚句,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科判偈颂的字字句句都是如意宝,字字句句都很重要,字字句句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状况,不是我们一般的世间人的思考的结果而形成的文字。因此如理思维的过程,就是佛菩萨在用正理在给我们开示,给我们作抉择,从而让我们产生如实正见的过程。
思维的第二个要求,是要把法义和自己的状况结合起来。
思维不是仅仅看文字的词句,不仅仅是想获得一点对于无常的知识性的了解,不仅仅是耳朵里听进去得到了一个传承,或者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修法内容就OK了。这就好像是看戏或者看电视一样,看完的同时,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些法义都是指导众生进行修行的,因此要把法义与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联系并对照,要如实的、如理到量的一一进行分析抉择,直到对自己的身心相续产生触动。这样的如理观修一定要到位,这是真正产生智慧的方法。
思维的第三个要求,是专注。
真正来说,每个人都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比如自己的精舍,或者家中的佛堂里,在打坐的威仪中非常专注,非常深入。仅仅积累一些无常的知识,泛泛思维了一下,这样虽然口头上是可以说一些无常的道理,但是对自己一点作用都不起,自己的身心状态还是老样子,仍然活在常执当中。
如果自己不这样进行有效的思维,别人讲得多好,学得多好,修得多好,对你帮助都不大。仅仅听一遍、看一遍是不够的。而且在平常的散乱心状态下是不能真正的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维的。我们需要深入的思维,没有深入的思维,这样就永远不可能获得修行无常之后应该生起的功德,因而就不能安住于无常的状态中,就更谈不上解脱了。因此专注地思维,也非常重要。
这样思路清楚以后,就知道下面都是圣天菩萨为了给我们开智慧而进行的以理抉择,通过这样的的如理思维,我们心里的种种未知,邪知,不符合真实义的颠倒的疑惑全部可以断除。这时心里会真正生起以佛法正理抉择的非常断定的定解。如果忽略了这个思维,正见就起不来,然后修习无常当中的修就是盲修瞎练,由无常正见引起的境界就不会现前。
己一、正说其义
“正说其义”里的内容,是修行无常四际里生际必死的主要方便。“广说彼之理”,则是引导大家深入认识生际必死的具体方便。“正说其义”是略说,在略说了重点之后,凡夫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不合理的颠倒执著,菩萨们慈悲,再进一步进行广说,来帮助凡夫将这些疑惑和执著彻底地断除。
生际必死中的生,就是从母胎中出生,是婴儿呱呱堕地。凡夫觉得,一切世间的快乐,都是因为生才会拥有,所以生是世间生活的希望。所以对自己的生日,人们都觉得要好好庆祝,对子女的出生,也满怀欣喜和期待,觉得这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开始。但是生到底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生到底是不是世间生活的希望?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生际必死,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来具体认识这个世间的基本无常规律,来法随法行,修习无常。
设问:虽然三界中所有众生,都受着死主的主宰,但是死主只在命终的时候才到来,因此,在这之前,众生只要还存活着,就不必畏惧死主。
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难词释义
随:是被控制、被驱使。他:是指老、病、衰等在存活中出现的现象。行:行走,指在存活中一天天过日子。随他行:是指存活是被老、病、衰等驱使而行。本性:这里不是胜义本性,而是名言本性。现见:可以明显地见到,现见的内容,包括第三句和第四句。
颂文直解
众生是为了死,才先有生的。在中间活着的时候,众生又被老、病、衰等驱使着,根本没有自在可言,且最终都被老、病、衰等交付到了死主面前。这就是所谓名言中存活着的本性。以此观察,可以现见到所谓的生,仅仅是为了死而已,而根本不是为了存活。
这个偈颂的第一句是所立,后三句是能立。其中出现的三个“为”字,以及“随他行本性”、“现见”,是理解本颂的关键之处。
三个“为”字并不是重复,他们是必须有的,没有的话,关键的问题就没有办法抉择。“随他行本性”他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如是本性,要如是现见,“现见”是让我们见到的,是本性上随他行,是不可靠的,是无常的。如果我们没有现见,就是处于被邪见迷惑的状态,尤其不高度重视无常观的修行人,就会处于放逸懒惰懈怠中,或者是处于常有执著为主的种种不好的颠倒妄想中。如果真正如理思维抉择就会如理现见,确实是为了死,而不是为了生。所谓的“生”的真实本性,就是这样的。
如何理解“为死故而生”?
凡夫认为生是为了存活,而圣天菩萨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是为死,不是为存活。
凡夫是必定要死的,而死是怎么来的呢?无生当然不会有死,有出生了,才会有死。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凡夫死过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先有了生,之后一步步发展形成的,如果没有了生,那死也就不可能产生了。也就是说,生的结果,注定了就是死,所以圣天菩萨说“为死故而生”。
仁达瓦上师的注释中对此用了做饭这个形象的比喻。不管做饭的过程有多复杂,结果就是为了吃,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做饭称为做吃的,同样众生所谓的活着,最后的结果都是死,所以不管在做什么,只要目标是今世的欲乐,那其实做的都是死的事情。因为这些欲乐,并不坚固,并不恒常,到死的时候,都要失去,什么都不会让你继续带走。所以这样的存活,没有丝毫可以信任之处,人们不应再以希冀存活来欺骗自己。
《本生经》中说:“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意思是说,国王啊,人从入胎的那个晚上开始,之后的每一天中,他都刹那不停地在走向死。全无暂息,是说没有一刻停止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死走去。这不仅仅是指做世间上的俗事,也包括闻思修行等佛事。就像大家现在在听法,听法的过程中,死也在越来越接近。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还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比如尽管“为死故而生”,死主来了,生命就会这样结束。但是死主现在还没有到,在死主到来之前,还有漫长的存活时间。这段存活的时间应该还有快乐,应该还可以放纵,还可以享受,不必要特别恐惧,不必要特别不自在,不必要有特别的紧迫感而进行精进的闻思修等等。因此会给自己安排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安排放松的时间,甚至朝山,逛街旅游,睡个懒觉。尤其是不上课的那天,因为放假了,自己也要给自己放假休息,找道友串串门聊聊天,觉得这些应该是没问题的。很多的类似这样的放纵的想法都会出来。这些借口、想法,都是颠倒的不合理的。每个人要充分的反省,充分的认识到这些想法的完全颠倒不合理性。以下用教证来看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
《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意思是说,就像从险峰中不慎坠落,在空中下跌的过程中,怎么可能感受到安乐呢?同样,有情从生到死,为世事奔走忙碌的过程中,也根本不应有安乐可言。
凡夫的颠倒执着是无始以来就在串习的,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学到这些有力的道理的时候,要反复去思维。
就像一群牛,被主人驱赶着前去屠宰场,牛群虽然都是自己在走路,并且路上偶尔也可以吃吃青草,但是他们的目的地、路线都是主人安排好了的,它们每前进一步,离死就更接近一步。同样,众生出生后,虽然看起来都是自己在过日子,有时也可能有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等坏苦可得,但是目的地是死,路线就是老、病、衰,这些都是注定了的。每过一天,也就离死更接近了一步。
又比如农村人家养鸡,是为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杀了请客。所以这只鸡孵出来的那天,就已经注定了它要被杀的命运,主人把鸡喂得饱饱的,是为了能早点吃上它的肉。人们感叹鸡的命运,觉得它们可怜,生来就注定要被宰杀,但是人自己的命运也没有比鸡好多少,也是一生下来,死主就已经等候在前面…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