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

  接下來,聖天菩薩就從無常四際,來具體教授我們修習這樣的殊勝法義。

  丁二、廣說彼如何修習軌理分四:一、思維生際必死規則而修習無常;二、思維高際必墮規則而修習無常;叁、思維聚際必散規則而修習無常;四、思維合際必分規則而修習無常。

  無常四際,是諸行無常的四個顯著特征。際,意思是到了頂點。生、高、聚、合,正是凡夫所希求的,最能代表凡夫的常有執著,它們發展到了頂點,也就是它們衰落的起點,這是它們的名言自性所決定了的。因此這些欲樂沒有堅實,並不能滿足衆生的希求,帶來的反而是苦,衆生應該做的,是放下對它們的執著。聖天菩薩以理抉擇這無常四際,來給衆生開示無常的真相,使衆生能如理觀修,數數修行,現前無常修行的境界。

  戊一、思維生際必死規則而修習無常分二:一、正說其義;二、廣說彼之理。

  關于這無常四際的科判,都是說“思維……的規則而修習無常”。就是說修習無常,需要首先思維無常四際的規則,然後再數數地安住修。這裏的思維是觀察修,修習是指安住修。

  思維是修習的前提,至少要符合下面叁個要求。

  思維的第一個要求是要如理。

  如理就是按照正理,不能胡思亂想,不能自己去增加很多無關的內容。正理也就是這裏說的規則。所以要思維無常,首先要抉擇好無常的規則,也就是獲得正見。抉擇好規則後,再數數串習,通過安住修,就可以真正安住在這個智慧狀態中,不會被常有執著染汙自己的心相續。這樣修習無常的境界就會成就。

  偈頌或者每一段所講的內容,全都是用正理在作真實的圓滿的抉擇,沒有一句話是沒有道理的。這些偈頌和科判,都是證悟的高僧大德從開悟智慧中流露出來的,能夠開智慧的金剛句,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科判偈頌的字字句句都是如意寶,字字句句都很重要,字字句句都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實狀況,不是我們一般的世間人的思考的結果而形成的文字。因此如理思維的過程,就是佛菩薩在用正理在給我們開示,給我們作抉擇,從而讓我們産生如實正見的過程。

  思維的第二個要求,是要把法義和自己的狀況結合起來。

  思維不是僅僅看文字的詞句,不僅僅是想獲得一點對于無常的知識性的了解,不僅僅是耳朵裏聽進去得到了一個傳承,或者上了一堂課,這堂課的修法內容就OK了。這就好像是看戲或者看電視一樣,看完的同時,什麼都沒有留下。這些法義都是指導衆生進行修行的,因此要把法義與自己的身心狀態進行聯系並對照,要如實的、如理到量的一一進行分析抉擇,直到對自己的身心相續産生觸動。這樣的如理觀修一定要到位,這是真正産生智慧的方法。

  思維的第叁個要求,是專注。

  真正來說,每個人都要在安靜的環境中,比如自己的精舍,或者家中的佛堂裏,在打坐的威儀中非常專注,非常深入。僅僅積累一些無常的知識,泛泛思維了一下,這樣雖然口頭上是可以說一些無常的道理,但是對自己一點作用都不起,自己的身心狀態還是老樣子,仍然活在常執當中。

  如果自己不這樣進行有效的思維,別人講得多好,學得多好,修得多好,對你幫助都不大。僅僅聽一遍、看一遍是不夠的。而且在平常的散亂心狀態下是不能真正的集中精力,進行深入思維的。我們需要深入的思維,沒有深入的思維,這樣就永遠不可能獲得修行無常之後應該生起的功德,因而就不能安住于無常的狀態中,就更談不上解脫了。因此專注地思維,也非常重要。

  這樣思路清楚以後,就知道下面都是聖天菩薩爲了給我們開智慧而進行的以理抉擇,通過這樣的的如理思維,我們心裏的種種未知,邪知,不符合真實義的顛倒的疑惑全部可以斷除。這時心裏會真正生起以佛法正理抉擇的非常斷定的定解。如果忽略了這個思維,正見就起不來,然後修習無常當中的修就是盲修瞎練,由無常正見引起的境界就不會現前。

  己一、正說其義

  “正說其義”裏的內容,是修行無常四際裏生際必死的主要方便。“廣說彼之理”,則是引導大家深入認識生際必死的具體方便。“正說其義”是略說,在略說了重點之後,凡夫內心深處還存在著很多疑惑和不合理的顛倒執著,菩薩們慈悲,再進一步進行廣說,來幫助凡夫將這些疑惑和執著徹底地斷除。

  生際必死中的生,就是從母胎中出生,是嬰兒呱呱墮地。凡夫覺得,一切世間的快樂,都是因爲生才會擁有,所以生是世間生活的希望。所以對自己的生日,人們都覺得要好好慶祝,對子女的出生,也滿懷欣喜和期待,覺得這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孩子幸福生活的開始。但是生到底能不能給人帶來快樂,生到底是不是世間生活的希望?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生際必死,下面聖天菩薩引導大家來具體認識這個世間的基本無常規律,來法隨法行,修習無常。

  設問:雖然叁界中所有衆生,都受著死主的主宰,但是死主只在命終的時候才到來,因此,在這之前,衆生只要還存活著,就不必畏懼死主。

  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

  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

  現見是爲死,非是爲存活。

  難詞釋義

  隨:是被控製、被驅使。他:是指老、病、衰等在存活中出現的現象。行:行走,指在存活中一天天過日子。隨他行:是指存活是被老、病、衰等驅使而行。本性:這裏不是勝義本性,而是名言本性。現見:可以明顯地見到,現見的內容,包括第叁句和第四句。

  頌文直解

  衆生是爲了死,才先有生的。在中間活著的時候,衆生又被老、病、衰等驅使著,根本沒有自在可言,且最終都被老、病、衰等交付到了死主面前。這就是所謂名言中存活著的本性。以此觀察,可以現見到所謂的生,僅僅是爲了死而已,而根本不是爲了存活。

  這個偈頌的第一句是所立,後叁句是能立。其中出現的叁個“爲”字,以及“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理解本頌的關鍵之處。

  叁個“爲”字並不是重複,他們是必須有的,沒有的話,關鍵的問題就沒有辦法抉擇。“隨他行本性”他的本性就是這樣的,如是本性,要如是現見,“現見”是讓我們見到的,是本性上隨他行,是不可靠的,是無常的。如果我們沒有現見,就是處于被邪見迷惑的狀態,尤其不高度重視無常觀的修行人,就會處于放逸懶惰懈怠中,或者是處于常有執著爲主的種種不好的顛倒妄想中。如果真正如理思維抉擇就會如理現見,確實是爲了死,而不是爲了生。所謂的“生”的真實本性,就是這樣的。

  如何理解“爲死故而生”?

  凡夫認爲生是爲了存活,而聖天菩薩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是爲死,不是爲存活。

  凡夫是必定要死的,而死是怎麼來的呢?無生當然不會有死,有出生了,才會有死。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凡夫死過了無數次,每次都是先有了生,之後一步步發展形成的,如果沒有了生,那死也就不可能産生了。也就是說,生的結果,注定了就是死,所以聖天菩薩說“爲死故而生”。

  仁達瓦上師的注釋中對此用了做飯這個形象的比喻。不管做飯的過程有多複雜,結果就是爲了吃,所以人們習慣上也把做飯稱爲做吃的,同樣衆生所謂的活著,最後的結果都是死,所以不管在做什麼,只要目標是今世的欲樂,那其實做的都是死的事情。因爲這些欲樂,並不堅固,並不恒常,到死的時候,都要失去,什麼都不會讓你繼續帶走。所以這樣的存活,沒有絲毫可以信任之處,人們不應再以希冀存活來欺騙自己。

  《本生經》中說:“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意思是說,國王啊,人從入胎的那個晚上開始,之後的每一天中,他都刹那不停地在走向死。全無暫息,是說沒有一刻停止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死走去。這不僅僅是指做世間上的俗事,也包括聞思修行等佛事。就像大家現在在聽法,聽法的過程中,死也在越來越接近。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還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比如盡管“爲死故而生”,死主來了,生命就會這樣結束。但是死主現在還沒有到,在死主到來之前,還有漫長的存活時間。這段存活的時間應該還有快樂,應該還可以放縱,還可以享受,不必要特別恐懼,不必要特別不自在,不必要有特別的緊迫感而進行精進的聞思修等等。因此會給自己安排休息的時間,給自己安排放松的時間,甚至朝山,逛街旅遊,睡個懶覺。尤其是不上課的那天,因爲放假了,自己也要給自己放假休息,找道友串串門聊聊天,覺得這些應該是沒問題的。很多的類似這樣的放縱的想法都會出來。這些借口、想法,都是顛倒的不合理的。每個人要充分的反省,充分的認識到這些想法的完全顛倒不合理性。以下用教證來看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

  《破四倒論》亦雲:“如從險峰墮地壞,豈于此空受安樂,從生爲死常奔馳,有情于中豈得樂。”意思是說,就像從險峰中不慎墜落,在空中下跌的過程中,怎麼可能感受到安樂呢?同樣,有情從生到死,爲世事奔走忙碌的過程中,也根本不應有安樂可言。

  凡夫的顛倒執著是無始以來就在串習的,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學到這些有力的道理的時候,要反複去思維。

  就像一群牛,被主人驅趕著前去屠宰場,牛群雖然都是自己在走路,並且路上偶爾也可以吃吃青草,但是他們的目的地、路線都是主人安排好了的,它們每前進一步,離死就更接近一步。同樣,衆生出生後,雖然看起來都是自己在過日子,有時也可能有享受色聲香味觸五欲等壞苦可得,但是目的地是死,路線就是老、病、衰,這些都是注定了的。每過一天,也就離死更接近了一步。

  又比如農村人家養雞,是爲了過年過節的時候,殺了請客。所以這只雞孵出來的那天,就已經注定了它要被殺的命運,主人把雞喂得飽飽的,是爲了能早點吃上它的肉。人們感歎雞的命運,覺得它們可憐,生來就注定要被宰殺,但是人自己的命運也沒有比雞好多少,也是一生下來,死主就已經等候在前面…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