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如父愛其子,彼則不如是,
世間向下行,故難生天趣。
難詞釋義
世間:世間分爲器世間和有情世間,這裏是指有情世間,也就是世間上的人們。
向下行:就像水往下流一樣,在叁惡趣逐漸向下走。
生天趣:這裏指投生到高處,也就是投生到善趣的意思。
頌文直解
比如父親心中喜歡、貪愛著子女,但子女對父親卻沒有生起如此的愛。由于無意義的貪愛,世間人們在叁惡趣不斷向下走,是故不用說獲得解脫,投生善趣也很難。
釋義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那更何況是人呢。貪愛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天性。同時每一個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最貪愛自己,但是子女呢,他們對父母的貪愛,比起父母對他們的貪愛,就要小得多,而且隨著子女年齡的增加,對父母的貪愛,會越來越少。尤其是當今時代,這個問題是非常明顯的。
子女在不懂事的時候依賴父母,父母提供了衣食住行和安全等一切的保障,這時父母是第一位的。但是子女有了自立的能力之後,就想要擺脫父母,去獨立生活,交往新的朋友,這時朋友是第一位的,父母退到第二位了。再過幾年長大了,就脫離了父母,和一個幾年前還是陌生的異性,組合成了新的家庭,這時愛人就是第一位的了。等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就開始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全身心地養育子女,這時孩子是第一位的,愛人是第二位的,父母最多只能排到第叁位。
父母對子女的執著,會使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造下很多惡業,所以父母轉生到叁惡道去的可能性極大。同樣,子女因爲不感恩、不回報父母,因此也將投生到越來越差的地方。所以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貪愛的執著會使衆生投生到越來越差的地方去。
所以學這樣的無常的法門以後,做父母的都要清楚,孩子的死是注定會發生的,父母再悲痛,也改變不了這個結局。如果父母眼光更長遠一些,看到後世的趨向的話,就不應該爲子女的死而悲痛,而應該是爲子女死後投生到惡道,甚至地獄之中而悲痛。父母應該以真正的善良心,以悲憫心來超度,能做到這樣那就很好。因爲子女的這個結局,本來是完全可以得到改變的。子女投生爲人,如果能行善修法,就能利用這次得人身的機會而永遠出離輪回的苦海。但是父母沒有培養好子女,使子女不知感恩,不知孝順,不懂得因果道理,而導致死亡後去叁惡趣中受苦,這才是真正應該悲痛的地方。
而且,感受喪子之痛的父母,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如果這個孩子一直不順從你,那你還會對他有那麼大的執著嗎?會那麼特別爲他的死而疼痛嗎?會那麼特別愛他嗎?而即使孩子順從你,對他的貪愛其實也是不合理的。聖天菩薩在下面的偈頌中,就從這個角度繼續來點醒陷于迷惑的父母們。
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
爾時起貪愛,唯同于貿易。
偈頌直解
若觀察時,對于不隨順自己的孩子,則根本都不會有所謂的愛,因爲這並不是自己貪愛之處的緣故。如果子女隨順了自己,那麼這時對他們的貪愛也不合理,因爲這種貪愛,實際上是對于子女隨順自己的酬報的貪愛。這就完全像一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一樣,故對子女的貪愛貪執毫無實義。
釋義
隨順,就是衆生滿足了“我”的貪心,因此,衆生都喜歡那些能隨順自己的人。父母也一樣,不例外的。偈頌中的“唯”字,說明父母貪愛的生起,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希望子女以隨順作爲回報。這說明父母真正愛的,其實並不是子女,而是那種從子女那裏得到的被順從、被重視的滿足感。這樣的貪愛,就是父母將愛賣給子女,子女則用隨順進行支付,這和做生意有什麼區別呢?聖天菩薩太有智慧了,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開導我們,讓我們斷除顛倒的執著。
那麼做生意呢,自然就會有賺有虧。父母從子女的隨順中得到滿足,就感覺是賺了,這樣就很高興。如果子女不隨順父母,父母的願望沒有得到實現,那麼父母就會覺得虧了,覺得付出的愛不值得,這時心中對子女的貪愛就會消減,甚至會演變成嗔心。
這次4·20雅安地震中的一件事情,就很說明問題。地震發生時,雅安市雨城區的小李先跑到二樓救下了9歲的兒子,然後再跑去對面的房子救年邁的父母,這時父母已經被墜落的磚塊砸傷了。父母對兒子不先來救他們感到很生氣,很長時間都不和他說話。尤其母親,不管小李如何激動地解釋,都背對著他,不理不聞。這就是父母覺得沒有被隨順,沒有被重視而産生了極度的失落,由貪愛不滿足而生嗔的結果。當然,兒子馬上找車把父母送到醫院,並在醫院裏噓寒問暖,端茶遞水,並且不斷激動地向父母作解釋,這才慢慢讓父母相信自己是被兒子重視的,是被兒子隨順的,這樣他們受到傷害的對“我”的貪心又會漸漸得到了恢複,獲得了滿足。
父母的愛,是被稱爲人世間最偉大的,但如果連父母的愛都是一種交易,那麼其他的一切貪愛,比如男女的愛戀,朋友的友情等等,就更加是一種交易,是一場買賣了。男女的愛戀,交易的是什麼呢?主要的當然也是隨順,另外還有相貌、家庭背景、財産、性格等等。朋友的志趣相投,其實也就是相互之間的隨順,除此之外,朋友還會作經濟利益、社會地位等的交易。
現在世間上所頌揚的愛,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貪愛,二是慈愛。貪愛的本質純粹是貪心,貪心是我執所産生的煩惱,是爲了滿足我的需求,因此是需要對方付出的,這就是一種貿易。而慈愛的本質是清淨的慈心,慈心是消減我執而利他的表現,是真正地利益他人,並不希求回報。
但是現在世間上所頌揚的這個愛,不管是手足之情,還是友愛、母愛、父愛、戀愛、愛情等等,都唯一是貪愛。貪愛是自私的。自私說明你主要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並不是被愛者的感受。比如父母都說愛孩子,但是通常都會將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孩子頭上,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會對孩子亂發脾氣,而不習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即使是像穿衣服這類小事,父母也要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更不用說一些重大的決定了。男女之間的愛戀則表現得更爲明顯,說是愛對方,其實是想要占有對方、控製對方、利用對方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這種所謂的愛,會對對方造成壓力和負擔,最後變成累贅,從而會産生各種各樣的悲劇。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講到一個公案,曾經有一個國王,他非常寵愛的一個兒子死了。大臣們不敢直接告訴國王,只得婉轉地說“他變僵硬了”。而梵語中“僵硬”這個詞,又有反叛的意思,國王誤解了這句話,以爲是兒子要叛亂,因此勃然大怒,要前去捕殺。這時大臣只得說“他已經死了”。國王因此就感到很欣慰,高興地敲起了一面大鼓。
大家應該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同事等之間的關系,有多少是出于貪愛,有多少是出于慈愛。如果是出于貪愛,那麼應該放下貪愛,改變交易的性質,使它們逐漸改變成慈愛。所以現在不是要加強貪愛,而是要學會放下這個貪愛,這個相當重要。
這樣我們就會明白,佛法的引導的的確確就是讓人們真真正正地離苦得樂,真正地開智慧,斷除煩惱。佛法的引導都是以大平等心做指導,讓自他在內的一切衆生,包括在世的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及亡者,所有的衆生的身心相續上,今生來世以至于生生世世,不出任何損害,不出任何苦惱的問題。佛法的引導完全是自利利他的,是用智慧開導我們,讓我們真正修離苦得樂的法義。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善良心和慈愛心生起來並得以堅固,一定要壓製自己的貪愛心。尤其要學會放下貪愛心。不管是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還是同事道友等等,彼此因貪心引起的貪愛一定要放下。放下貪愛才會有修行,放下貪愛才會有真正的自在快樂。
《中觀四百論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