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听到了这样深刻的开导,虽然觉得非常合理,但是因为贪执深重,接着又产生了下面的疑问。
设问:虽然如是,但是自己的子女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到后世去了,因此,为他悲哀是应理。
圣天菩萨回答说:
若时未请求,自来为子女,
彼不问自去,非是不应理。
难词释义
(偈颂中的这个)时:(是说)过去的某个时候,指入胎之时。
颂文直解
某个有情,在某个时候,我并没有请求他,而他自己主动来做了子女,既然他最初并不是我请求来的,那么他最终不辞而别,就去往后世,也并没有什么不应理的。
释义
这里讲的道理是完全符合真实情况,既然符合真实情况,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样无意义的悲伤对自己和对他人就没有什么好处。
子女前来投胎,是受双方往昔所造下的业和所发的愿的影响,所以从这辈子来说,父母对于要有怎么样的孩子,是根本没有选择权的。大家用智慧观察,来想一下,如果事先能够选择的话,那么人人都会选那些长得庄严,脾气又好,又会孝顺的人做子女了。但是那样可能吗?受业力控制的凡夫,没有一个人能够预先挑选前来投胎的众生。所以子女都是没有经过你的请求,不请自来的。那么他们寿命结束了,没和你商量,而独自离开,也是情理之中的了。就像你开了一个旅店,有人来投宿,如果那人事情办完了,他肯定就要离开了。同样,从轮回这个长远的角度来看,子女也是客人,和你们的缘分消尽后,也是必定要分开的。
如果有宿命通的人就可以看到,父母与子女在上辈子可能非亲非故,互不认识,到了下辈子,也不会认识。如果子女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即使在下世有福报做人,他们也会被业风所飘,去到新的人家,有了新的父母,做别人的子女去了。他们从此也不会再和你们有多少牵连。就像现在地球上有60多亿的人口,以及数量更多的动物,其实都曾经互相做过父母与子女,当时是一家人的时候,大家互相是那么地执著,那么地欢喜,那么地贪著。但是转世到今生,大家都换了形象后,就互相不认识了,见面完全没有了贪爱。
下面这个《中观四百论广释》当中的公案,就很有启发性。有一个男的住在一个园林中,他和一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女人结了婚。一段时间后,这位女人突然消失了,于是这个男的很伤心。有人就问他,你知道她是哪里来的吗?男的说不知道。于是那人说,既然她是哪儿来的你都不知道,那她的离去你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同样地,子女也只是一个过客,他们从哪里来,做父母的也是不知道的,那么对他们的离去,也没有必要伤心了。
不管是有孩子的在家人,还是有了孩子后出了家的出家人,凡是贪爱孩子、贪爱家人的道友都要多反观自己,多思维。在自己的心里,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左右,是不是处处有这种情况发生,是不是存在因为没有修过这样的法义而导致那么悲伤,无意义地受苦,最后没有做善法而培植福报,对活着的人或者亡者都毫无意义,这些都可以观察。
《佛说五无返复经》,就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公案。这个公案讲的是非常非常感动人的,讲的完全就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态,跟世间的那种贪执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曾经有一个梵志,也就是外道的出家人,听说舍卫国的人慈爱又孝顺,而且奉经修道,供奉三宝,便前去参访。路上见到有父子两人在耕地,没多久儿子被毒蛇咬死了。这时父亲既没有去看看儿子,也不掉眼泪,还是照常耕着地。梵志觉得奇怪,便问这是谁的儿子。这位耕地的人回答说:就是我的儿子。梵志就更奇怪了,问道:既然是你的儿子,为什么不哭泣,还是照常耕地呢?这位父亲回答说:人有生就有死,物有成便有败,善恶都是有报应的,愁忧啼哭又有什么益处呢?不吃不喝,对死者也没有什么益处。你要进城去的话,请给我家里带个口信,说是儿子已经死了,就不需要带两人的饭了。这位梵志听了,心想这个做父亲的怎么这么冷漠无情,儿子就死在旁边,他不但没有忧愁,反而还要我给他带信送饭,真是没有比他更加坏更加没有慈心的人了。
梵志进了城,找到了死者家,告诉了母亲儿子已死的消息,并且不解地问为什么父亲那么冷漠。这位母亲反过来劝导梵志说:儿子就像是客人一样,来到这个家的。他来了我们不拒绝,他走了我们也不必挽留。儿子本来也不是我请求来的,他是自己前来,只是需要经过我生出来而已。他死了也是自己去的,我没有改变的能力。他完全是随自己的业力,为了最后的死而出生的。
接下来梵志又继续问了死者的姐姐、妻子,以及他们家的奴仆,他们都给他作了合际必分的无常开示。最终,这位梵志带着疑问前去请教了导师佛陀,才彻底了达了世间无常的真相,并且当下证了道。
这个公案在佛经里边也不算很长,大概有个两三页,我把其中重要的内容给大家讲了一下。其实有时间的道友们,不要看现在世间的乱七八糟的杂志、书籍等,或者是无意义的看电视,上网看那些轮回中无意义的新闻,这些都没有很大的意思。真正要看就看这些佛经或讲记。比如《杂阿含经》等,其中有很多的公案,很多的譬喻,很多的道理,都是佛亲口开导的修行的法义,导师遍知佛的谛实语言,和一般智者语言是不同的,肯定有加持,是大成就者佛陀直接宣说的修行的要义。现在的年轻人当中,不但是居士,包括出家人在内,不看佛的经典,包括《大藏经》里边的很多很多的不可思议的经典,有讲公案的,有讲譬喻的,讲基础修行法的。这些都不看,连这些经的名字都不知道,讲课或考试的时候,反而拿出的是“全世界有名的某某专家”的根据,引用充满邪知的专家所讲的观点。但是实际上,作为佛弟子,连佛讲的教证都说不出来,却讲说一些自然科学家的观点,这对于我们修解脱道有什么利益呢?真的没有意思的。所以希望年轻的居士,尤其是出家人多看一些佛的经典,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五个人(父亲、母亲、姐姐、妻子及家里的奴仆),在世间人看来,当然是属于没有感情、没有慈悲的人。但是导师佛陀开示说,世俗人的哭泣,没有任何的作用,而这五位看似没有感情的人,其实就是证悟者,而且也是真正有慈悲的人。佛是这样讲的。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有证悟的人,以及真正对众生有好心、有慈悲的人,他就不会在人死的时候无意义的难过哭泣而不去做善法,不去做超度,不去做闻思修行,却去做一些对亡者非常不利的有害的行为。生前活着的时候,父母孩子彼此间没有孝顺,没有报恩、关爱,在人死的那天,在别人面前,却做出假象,装出好像特别孝顺,特别爱孩子一样,装出哭啊、叫啊等等难受的样子,这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众生的无明颠倒,这是对亡者非常不利的,对自己也是无意义的。就像有些外道的无意义的吃很多苦,比如虐待自己的身体,跳到河里边去洗身体来消自己的业障等等的无意义的行为。那些外道当然很可怜的。那么你推及到自己的身上,难得的暇满人身,这时本应是做善法的机会,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反而做出对亡者、对自己都不利的颠倒的行为,不也同样是很可怜的吗?世间人是颠倒的,但是你是学佛法的,是相信因果的,还无意义地去受对亡者对自己都不利的苦,这是何必呢。这不是修外道苦行的无意义的观点吗?要这样不断的提醒并反观自己的行为,要断除无意义,做有意义的善法。
所以要么活着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孩子彼此之间,彼此关心,孩子孝顺,父母慈爱,最好都能够归依三宝,都能够闻思修佛法。然而平时一辈子中都没有彼此好好的接触,或者彼此没有好好的一起生活,没有以慈悲心、智慧心来帮助利益对方,却在死后好像特别难受一样,这是世间人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非常愚痴不是我说的,圣天菩萨下面的偈颂马上就要告诉我们了。
下面这个偈颂,提婆菩萨告诉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子女也并不是不辞而别的,还是有表示的。
唯由愚痴故,不知子行相,
此欲他去相,已用老衰表。
颂文直解
子女已经以无言的形相表示了即将要去往后世,但是纯粹是因为你自己过于愚痴的缘故,才对此不知道而已。他要去往后世的种种的相,要知道早已在一刹那一刹那连结而形成的衰老样子中表现出来了。
释义
任何人只要有出生,就必然会有死。你生下了子女,就要接受他们终归要死去的事实。随着年纪越来越增大,子女开始生出皱纹和白发,这些赴死的迹象都在父母的眼识中如实、清楚地呈现出来的。但是众生的第六意识对常有的执著特别厉害,所以这些变老的迹象都被忽视了。即使子女也都已经步入老年了,在父母的眼里,他们还往往依然还是小孩,还没有长大,还需要照顾,还要经常被教训等等。所以,一旦子女被死主执行了死刑,父母就难以接受。其实这就不能怪子女不事先和你打招呼,不能怪老天不公平,而是要怪自己不善于观察了。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当中也讲了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位父亲,让他的儿子外出去办事。当儿子要出门的时候,父亲倒反而伤心起来了,这当然是不应该的。让孩子去办事,这是父亲决定的,因此当孩子走了,就不应该伤心。同样,孩子是父母生的,那么孩子的死也是父母造成的,所以也不应该伤心。
世间的有些凡夫众生,不是真的有慈悲心,不是真的有善良心。他的一些苦就是颠倒的执著,是莫名其妙的,并且是没有利益,没有功德的,没有能够给自他带来任何安乐的因素,但是他还是要这样做。这就是众生过于愚痴的结果。所以应当对世间这些做无意义的悲痛的众生产生悲悯。他的愚痴太严重,要去开导,要一一的介绍无常的真相来让他远离无意义的悲痛。
设问:即使子女的衰老已经表明他们要死去,但是父母因为对子女过于贪爱的缘故,还是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巨大悲痛。这是很多凡夫父母的观点。…
《中观四百论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