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聽到了這樣深刻的開導,雖然覺得非常合理,但是因爲貪執深重,接著又産生了下面的疑問。
設問:雖然如是,但是自己的子女沒有打招呼,就突然到後世去了,因此,爲他悲哀是應理。
聖天菩薩回答說:
若時未請求,自來爲子女,
彼不問自去,非是不應理。
難詞釋義
(偈頌中的這個)時:(是說)過去的某個時候,指入胎之時。
頌文直解
某個有情,在某個時候,我並沒有請求他,而他自己主動來做了子女,既然他最初並不是我請求來的,那麼他最終不辭而別,就去往後世,也並沒有什麼不應理的。
釋義
這裏講的道理是完全符合真實情況,既然符合真實情況,那麼我們就會明白,這樣無意義的悲傷對自己和對他人就沒有什麼好處。
子女前來投胎,是受雙方往昔所造下的業和所發的願的影響,所以從這輩子來說,父母對于要有怎麼樣的孩子,是根本沒有選擇權的。大家用智慧觀察,來想一下,如果事先能夠選擇的話,那麼人人都會選那些長得莊嚴,脾氣又好,又會孝順的人做子女了。但是那樣可能嗎?受業力控製的凡夫,沒有一個人能夠預先挑選前來投胎的衆生。所以子女都是沒有經過你的請求,不請自來的。那麼他們壽命結束了,沒和你商量,而獨自離開,也是情理之中的了。就像你開了一個旅店,有人來投宿,如果那人事情辦完了,他肯定就要離開了。同樣,從輪回這個長遠的角度來看,子女也是客人,和你們的緣分消盡後,也是必定要分開的。
如果有宿命通的人就可以看到,父母與子女在上輩子可能非親非故,互不認識,到了下輩子,也不會認識。如果子女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即使在下世有福報做人,他們也會被業風所飄,去到新的人家,有了新的父母,做別人的子女去了。他們從此也不會再和你們有多少牽連。就像現在地球上有60多億的人口,以及數量更多的動物,其實都曾經互相做過父母與子女,當時是一家人的時候,大家互相是那麼地執著,那麼地歡喜,那麼地貪著。但是轉世到今生,大家都換了形象後,就互相不認識了,見面完全沒有了貪愛。
下面這個《中觀四百論廣釋》當中的公案,就很有啓發性。有一個男的住在一個園林中,他和一位不知道從哪裏來的女人結了婚。一段時間後,這位女人突然消失了,于是這個男的很傷心。有人就問他,你知道她是哪裏來的嗎?男的說不知道。于是那人說,既然她是哪兒來的你都不知道,那她的離去你又有什麼好傷心的呢?同樣地,子女也只是一個過客,他們從哪裏來,做父母的也是不知道的,那麼對他們的離去,也沒有必要傷心了。
不管是有孩子的在家人,還是有了孩子後出了家的出家人,凡是貪愛孩子、貪愛家人的道友都要多反觀自己,多思維。在自己的心裏,自己的家裏,自己的左右,是不是處處有這種情況發生,是不是存在因爲沒有修過這樣的法義而導致那麼悲傷,無意義地受苦,最後沒有做善法而培植福報,對活著的人或者亡者都毫無意義,這些都可以觀察。
《佛說五無返複經》,就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公案。這個公案講的是非常非常感動人的,講的完全就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態,跟世間的那種貪執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曾經有一個梵志,也就是外道的出家人,聽說舍衛國的人慈愛又孝順,而且奉經修道,供奉叁寶,便前去參訪。路上見到有父子兩人在耕地,沒多久兒子被毒蛇咬死了。這時父親既沒有去看看兒子,也不掉眼淚,還是照常耕著地。梵志覺得奇怪,便問這是誰的兒子。這位耕地的人回答說:就是我的兒子。梵志就更奇怪了,問道:既然是你的兒子,爲什麼不哭泣,還是照常耕地呢?這位父親回答說:人有生就有死,物有成便有敗,善惡都是有報應的,愁憂啼哭又有什麼益處呢?不吃不喝,對死者也沒有什麼益處。你要進城去的話,請給我家裏帶個口信,說是兒子已經死了,就不需要帶兩人的飯了。這位梵志聽了,心想這個做父親的怎麼這麼冷漠無情,兒子就死在旁邊,他不但沒有憂愁,反而還要我給他帶信送飯,真是沒有比他更加壞更加沒有慈心的人了。
梵志進了城,找到了死者家,告訴了母親兒子已死的消息,並且不解地問爲什麼父親那麼冷漠。這位母親反過來勸導梵志說:兒子就像是客人一樣,來到這個家的。他來了我們不拒絕,他走了我們也不必挽留。兒子本來也不是我請求來的,他是自己前來,只是需要經過我生出來而已。他死了也是自己去的,我沒有改變的能力。他完全是隨自己的業力,爲了最後的死而出生的。
接下來梵志又繼續問了死者的姐姐、妻子,以及他們家的奴仆,他們都給他作了合際必分的無常開示。最終,這位梵志帶著疑問前去請教了導師佛陀,才徹底了達了世間無常的真相,並且當下證了道。
這個公案在佛經裏邊也不算很長,大概有個兩叁頁,我把其中重要的內容給大家講了一下。其實有時間的道友們,不要看現在世間的亂七八糟的雜志、書籍等,或者是無意義的看電視,上網看那些輪回中無意義的新聞,這些都沒有很大的意思。真正要看就看這些佛經或講記。比如《雜阿含經》等,其中有很多的公案,很多的譬喻,很多的道理,都是佛親口開導的修行的法義,導師遍知佛的谛實語言,和一般智者語言是不同的,肯定有加持,是大成就者佛陀直接宣說的修行的要義。現在的年輕人當中,不但是居士,包括出家人在內,不看佛的經典,包括《大藏經》裏邊的很多很多的不可思議的經典,有講公案的,有講譬喻的,講基礎修行法的。這些都不看,連這些經的名字都不知道,講課或考試的時候,反而拿出的是“全世界有名的某某專家”的根據,引用充滿邪知的專家所講的觀點。但是實際上,作爲佛弟子,連佛講的教證都說不出來,卻講說一些自然科學家的觀點,這對于我們修解脫道有什麼利益呢?真的沒有意思的。所以希望年輕的居士,尤其是出家人多看一些佛的經典,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這五個人(父親、母親、姐姐、妻子及家裏的奴仆),在世間人看來,當然是屬于沒有感情、沒有慈悲的人。但是導師佛陀開示說,世俗人的哭泣,沒有任何的作用,而這五位看似沒有感情的人,其實就是證悟者,而且也是真正有慈悲的人。佛是這樣講的。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有證悟的人,以及真正對衆生有好心、有慈悲的人,他就不會在人死的時候無意義的難過哭泣而不去做善法,不去做超度,不去做聞思修行,卻去做一些對亡者非常不利的有害的行爲。生前活著的時候,父母孩子彼此間沒有孝順,沒有報恩、關愛,在人死的那天,在別人面前,卻做出假象,裝出好像特別孝順,特別愛孩子一樣,裝出哭啊、叫啊等等難受的樣子,這是沒有意義的,這是衆生的無明顛倒,這是對亡者非常不利的,對自己也是無意義的。就像有些外道的無意義的吃很多苦,比如虐待自己的身體,跳到河裏邊去洗身體來消自己的業障等等的無意義的行爲。那些外道當然很可憐的。那麼你推及到自己的身上,難得的暇滿人身,這時本應是做善法的機會,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反而做出對亡者、對自己都不利的顛倒的行爲,不也同樣是很可憐的嗎?世間人是顛倒的,但是你是學佛法的,是相信因果的,還無意義地去受對亡者對自己都不利的苦,這是何必呢。這不是修外道苦行的無意義的觀點嗎?要這樣不斷的提醒並反觀自己的行爲,要斷除無意義,做有意義的善法。
所以要麼活著在一起的時候,父母孩子彼此之間,彼此關心,孩子孝順,父母慈愛,最好都能夠歸依叁寶,都能夠聞思修佛法。然而平時一輩子中都沒有彼此好好的接觸,或者彼此沒有好好的一起生活,沒有以慈悲心、智慧心來幫助利益對方,卻在死後好像特別難受一樣,這是世間人非常愚癡的一種行爲。
這種行爲非常愚癡不是我說的,聖天菩薩下面的偈頌馬上就要告訴我們了。
下面這個偈頌,提婆菩薩告訴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子女也並不是不辭而別的,還是有表示的。
唯由愚癡故,不知子行相,
此欲他去相,已用老衰表。
頌文直解
子女已經以無言的形相表示了即將要去往後世,但是純粹是因爲你自己過于愚癡的緣故,才對此不知道而已。他要去往後世的種種的相,要知道早已在一刹那一刹那連結而形成的衰老樣子中表現出來了。
釋義
任何人只要有出生,就必然會有死。你生下了子女,就要接受他們終歸要死去的事實。隨著年紀越來越增大,子女開始生出皺紋和白發,這些赴死的迹象都在父母的眼識中如實、清楚地呈現出來的。但是衆生的第六意識對常有的執著特別厲害,所以這些變老的迹象都被忽視了。即使子女也都已經步入老年了,在父母的眼裏,他們還往往依然還是小孩,還沒有長大,還需要照顧,還要經常被教訓等等。所以,一旦子女被死主執行了死刑,父母就難以接受。其實這就不能怪子女不事先和你打招呼,不能怪老天不公平,而是要怪自己不善于觀察了。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當中也講了一個公案。曾經有一位父親,讓他的兒子外出去辦事。當兒子要出門的時候,父親倒反而傷心起來了,這當然是不應該的。讓孩子去辦事,這是父親決定的,因此當孩子走了,就不應該傷心。同樣,孩子是父母生的,那麼孩子的死也是父母造成的,所以也不應該傷心。
世間的有些凡夫衆生,不是真的有慈悲心,不是真的有善良心。他的一些苦就是顛倒的執著,是莫名其妙的,並且是沒有利益,沒有功德的,沒有能夠給自他帶來任何安樂的因素,但是他還是要這樣做。這就是衆生過于愚癡的結果。所以應當對世間這些做無意義的悲痛的衆生産生悲憫。他的愚癡太嚴重,要去開導,要一一的介紹無常的真相來讓他遠離無意義的悲痛。
設問:即使子女的衰老已經表明他們要死去,但是父母因爲對子女過于貪愛的緣故,還是會産生難以忍受的巨大悲痛。這是很多凡夫父母的觀點。…
《中觀四百論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