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以上講了聚合的自性就是和分離形影不離的,因此不值得貪戀。下面接著指出,在輪回中,聚合的時間很短,而分離的時間很長,因此既不值得爲那麼短暫的聚合而歡喜、貪戀,也不值得爲聚合的失去而傷心。
庚二、思惟分離長無始終而斷貪
設問:盡管與子女等親友注定是要在某一個時間分離的,但是一起相聚的時間很長,對此難以斷掉耽著,這該怎麼辦呢?
答:
過去無有始,未來無有終,
何故汝見合,不見長時離。
頌文直解
此具有無明衆生的輪回,過去無有開始,未來也無有終點,聚合相比于輪回,僅僅只是一刹那而已,你以什麼原因把那麼短的聚合見爲很長,卻不見在無始無終的輪回中,那麼漫長的分離呢?因此,應思維分離漫長,而對暫時的相聚不應耽著。
釋義
聚合與分離的時間長短,到底該怎麼看待呢?如果眼光只局限于當前的一段時間,那麼幾天、幾個月的相聚就顯得很長,顯得很重要。因此與子女或者愛人等的相聚,當然就高興;而如果與他們分離了,也難免爲此而悲傷。但是眼光如果放遠一些,從整個一生來看的話,那麼幾十年的相聚,才會顯得很長,才會很重要;而幾天、幾個月的相聚,就顯得很短,不那麼重要,也就不會太執著。在生活中,還會有很多更重要的人會遇到,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如果眼光再放遠,把相聚放在整個輪回的大背景下來看,那麼輪回中的過去是沒有起點的,已經流轉過了無數次了,將來呢,在獲得解脫之前,也是不會停止的,也會流轉無數次的。這樣的話,現在的相聚,即使有幾十年那樣長,但是和漫長的過去和將來相比較的話,也都只是短短的一瞬間而已。在輪回中,遇到過和將要遇到的人和事會多得不可計數,因此眼下的這點相聚,就更不重要了,更加的不值一提,與他們的分離,也完全不需要傷心了。可見,如實地進行觀察非常地重要。
而且,正當你在感受和某個人相聚的快樂的時候,你們的相聚在不停地遷變,你們的快樂也是在不停地遷變的。這樣的遷變,說明快樂是沒有常有自性的,也不可能長久的,甚至還沒有分離,就已經變成痛苦了。經常可以見到的情況是,人們久別重逢,第一天還感覺很高興,互相有說有笑;第二天就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開始看對方有些不順眼了;第叁天就已經在考慮要重新分開了。
所以一方面來說,在輪回之中,相聚的時間非常短暫,而分離的時間非常的漫長;而且,即使相聚時是快樂的,快樂本身也受著太多的各種因緣的製約,並不穩定和持久。因此如果一直貪執這種相聚的快樂,必然會帶來像夏天的雨點那麼密集的煩惱和痛苦。壞苦必然會引起苦苦,輪回中的緣起規律就是這樣。所以只有看破它,對它産生厭離,才能帶來安甯,也才是最有智慧的選擇。
庚叁、思惟集聚爲刹那滅法則而斷貪
設問:盡管分離是如此的痛苦,但是人們又會被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導致人們會很快淡忘痛苦。
答:
刹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
故于彼怨害,汝都不應貪。
頌文直解
正在刹那刹那消失的春夏秋冬等的時間,就像自己的怨敵一樣,必定會傷害到自己。因爲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存活也在刹那刹那地滅盡,死主在一步步逼近,所以對于這樣的怨敵,不應該産生貪執。不管已經過去的時間是長還是短,我們都應當憶念死亡而不放逸、精進修行。
釋義
凡夫的心是無法自主的,一直被各種因緣所左右,被各種外境所吸引,加上人道是叁善道之一,因此痛苦都不會太長,沒多久就會被淡忘,人們又開始過新的日子了。宋朝的無門慧開禅師有一首著名的禅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禅師的本意是說,如果放下執著,那麼無論春夏秋冬,當下都是解脫。但是凡夫俗子是怎麼做的呢?凡夫俗子心中充滿了常執等各種執著,因此心中被閑事占據,當然也會對本是虛幻的春夏秋冬等等的事物産生執著,雖然淡忘了痛苦,但是虛度了時光。之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突然變老了,死主馬上要出現了,已經沒有多少在世的時間了。
這是因爲,隨著時間的推移,衆生的壽命越來越少,因此時間是衆生真正的怨敵,就像是一刀一刀在切割衆生的劊子手。
衆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消耗時間。而南瞻部洲衆生的壽命不定,並且很短,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供消耗。因此衆生的壽命,很快地就在各種俗事中,不知不覺地消耗完了。俗話說,歲月就是一把殺豬的刀,這就是一般的人,看到了時間流逝很快之後,發出的一種無奈的感慨。
尤其對于學佛人來說,大家擁有的時間是暇滿難得的,可以用來聞思修行,因此比不學佛的人更加地珍貴。如果將本可以用來學佛的時間,去做了其他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這就好比是一個聰明健壯的青壯年,不去好好掙錢養家,反而整天去和一群不懂事的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這是非常荒唐的。因此無論做各種事情,都要知道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都在減少自己的壽命。
即使是學佛,也要認識到,學了一個鍾頭,就少了一個鍾頭的壽命,學了一天,就少了一天的壽命。但是學佛和做世間俗事不同。世間俗事在浪費壽命的同時,人們往往造下了惡業,最好的也只是造下了有漏的善業,而學佛雖然也減少了壽命,但是積累了出世的功德,這是今後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殊勝資糧,是離苦得樂的資本。即使是以散亂心來念佛,以散亂心來聞思修行,也遠遠要比去做世間俗事要好得多。當然,越能保持正知正念,就越能獲得殊勝的功德,那麼所用掉的時間就越有意義。這樣到了臨命終時,就會對往生到極樂世界很有把握,那就是真正成功的人生了。
己叁、教誡如是斷貪而依靜處
以上從分離和集聚兩個角度學修了合際必分的無常法則,這樣有理智的人,就應該斷除對現世的貪執,前去寂靜的地方修行。但是對此聞思和串習不到位的人,就會産生下面這樣的疑問。
設問:即使是這樣,與親人的分離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很難做到現在就辭別親人,前去寂靜的地方修行。
答:
惡慧怖分離,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應作,誰待于治罰。
難詞釋義
惡慧:指邪慧。
定應作:必定要做的事,即與家人和親朋的分離。
治罰:指死主的懲罰。
頌文直解
如果你以惡慧的原因,害怕與親友分離,因此不敢舍家,前去出家修行。然而和家人分離是確定無疑的事,所以有智慧的人,現在就應當去做。在現在自由的時候不離家,死主懲罰後也是要被迫分離的,遲早都是分離,因此,應該在尚且自由的此時,離家前去寂靜之處。
釋義
與親友分離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如果現在不分離,那麼許多的時間,將浪費在親友身上。因爲按照世俗的規矩,一個家庭中的成員,有許多必須要完成的義務。有的是應該完成的,比如說孝養父母,但是更多的,則是人來客往的客套和繁文缛節。
不但是一般的在家人,包括一般的出家人,如果不專注聞思修行,就會找出很多散亂的借口,跑來跑去,去做世間一般的事情,浪費了時間,非常不值得。
就像前一頌說的,“刹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在做這些世間俗事的時候,損失了自己的壽命,浪費了本可以用來解脫的暇滿人身寶。那麼在臨終的時候呢,因爲心中沒有一點修行,也沒有積累清淨的功德,因此就會陷入到巨大的恐懼之中,後世也將面臨黑暗與痛苦。因此雖然之前沒有離開親友,但最終還是會被迫離開,而且是在受到死主的懲罰下離開的。
如果將眼光放遠,考慮到這一世結束時,不管遲分、早分,反正都要分離;而且即使遲分,使今生的欲求得到了滿足,對後世又能有什麼用呢?一點好處也沒有,而且如果今生造了殺盜淫妄等罪業,反而對趣向後世光明的道路作了嚴重的障礙。再看看這一生剩下的時間,與漫長的輪回相比,也只是滄海一粟,那麼就不難做出正確的決定,那就是辭別親友,前去修行。身清淨,具有出家的身份;心清淨,放下了世間的貪嗔癡,這樣身心都清清淨淨地,前去阿蘭若修行,這是最大的福報,這就是一個有頭腦的人,該做的選擇。
如果只是因爲工作有很大的壓力,生活有很多的痛苦,要做很多複雜的事情,心裏其實還沒有厭離生死、厭離娑婆世界,沒有追求解脫的無僞的出離心,這樣雖然跑去一個寺廟,穿上出家人的僧衣,在寺廟裏混吃混喝,睡懶覺,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爲身雖然出了家,心還沒有出家,還沒有舍棄家。如果從因果上看得遠一點,這就有可能是在自己害自己。
不管做什麼,都要看自己的心。心裏要能做得到真正的出家人,真正有出離心,能夠聞思修行。最好還能在聞思修行的基礎上,有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利益現世跟自己有緣的衆生。有這樣的出離心和大願菩提心,這樣去出家,那是非常不得了的。
遠離紅塵,出家修行,當然是最有智慧的選擇。但是如果出家的心還沒有成熟,因此害怕出家之後,不能嚴謹持戒、如理地聞思修行,這樣就難以消受十方的供養,對後世造成很大的障礙,那麼先選擇離家,到寂靜的地方去,以居士身,去聞思修行,作爲過渡,也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因爲只要離開了家,就遠離了很多煩惱的對境,遠離了俗事的羁絆,也就遠離了部分修行的障礙。因此即使以居士身,也能獲得很大的進步。等到心相續成熟後,可以再考慮出家。
還有一個現代特殊的情況,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比起古代來說,現在的互聯網非常發達,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網上的資訊越來越豐富,微博、微信等的功能越來越多。這樣不但是世間上的人,就連不少學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居士,也深受網絡影響,每天在網上浏覽新聞,尋求刺激,在這些垃圾一樣的信息上,浪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不管是寺院,還是寂靜處,只要能夠上網,…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