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這樣自己就不會感受惡果。所以大家都要敬重戒律,有了清淨的戒律,那才是安全的,不會墮入叁惡趣。如果大家知道了人生就是一段鋼絲路,知道了臨終時要面臨閻王嚴格的審判,知道了違反戒律等的嚴重後果,那麼就不會産生非份之想,不會産生貪欲,更不會允許自己爲了暫時小小的一點安樂,去造種種的罪惡之業了。這樣也能進一步理解到人身的價值,就在于“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懂得這一輩子,不是來貪執的、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積大福德,是來聞思修行、來出離輪回的。這樣對橫超叁界的極樂淨土法門,會生起更大的信心,和更堅定、迫切的往生志願。

  現在回顧一下思維有漏苦苦這一科裏五個偈頌的內容。有漏苦苦的意思,是說對于尚未出離世間的衆生,這個有漏身體是苦不堪言的,就像浸泡在苦的海洋裏一樣。

  第一個偈頌說的苦苦的逼迫。這種逼迫,來自各個方面。身體裏的、家裏的、單位裏的、道友中、佛教團體中、自然界的等等,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有漏法,都會給人帶來逼迫。大家想想,你一年到頭,有沒有哪一天産生過“啊!這個世界真美好,生活真是一大享受”這樣的感慨?雖然世間人都夢想快樂、追求快樂,但是真正得到過的,一天都沒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剛坐下來准備享受,身體上的、或是心上的苦的逼迫,馬上就産生了,使你不得不又被煩惱和痛苦困擾。所以對于具有業報身的世間人來說,這些衆多的逼迫,如同監獄一樣,無法逃離,因爲這個業報身是已經成熟了的果位法。學習這第一個偈頌,就是要把這種逼迫感找出來、體會到,要對這個有漏身體産生出畏懼和厭離,不去貪著、貪戀,不去保養它。

  那些貪執有漏安樂的人,知道了這個業報身是天天被苦逼迫之後,就想著是否可以通過努力,把苦轉變成快樂。那麼接下來第二個偈頌,就打消了衆生這個妄想,因爲這個業報身必須依賴四大的相生才能形成,但是四大同時又是相克的,相克帶來了百病叢生,這就決定了即使沒有其他苦的逼迫,身體的自性也是苦的,這是俱生而有的,是根本無法改造的。學習了這第二個偈頌後,就會准備要放棄這個業報身了,要達到這樣的程度。甚至有善根、有福報的人,會希求極樂世界的光明身,修清淨的資糧,求生淨土。

  接下來的兩個偈頌,是打消掉能夠在業報身中找到快樂的僥幸心理。第叁個偈頌,是針對有人認爲總可以找到一些對治方法的想法,指出衣服、飲食等對治方法都只能暫時減少一些痛苦,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這個本就是業報身,它就一直處在壞滅之中,根本不存在世間人們所想象的真正的安樂。第四個偈頌是說即使躺著、坐著,不去勞作,也一樣要付出精力,這都是辛苦的事,因此在業報身上沒有真正的享樂。

  第五個偈頌,是提醒大家注意到今後的一個巨大隱患,也就是惡趣的苦。學了這個偈頌,心中就會顧忌到今後可能遭受的惡趣苦,因此不會再去妄圖貪求今世的安樂了。

  聖天菩薩的這些教導,非常實在,又非常深刻,大家要反反複複來思維,用這些教導來對照自相續、改造自相續,這樣就會獲得加持,成長爲真正的解脫道上的修行者。

  己二、思維有漏壞苦

  壞苦,就是世間人所謂的安樂,因爲它必將遭受無常而變壞,變成苦苦,因此被稱作壞苦。比如,美食雖然好吃,在下次想吃而吃不到的時候,就會難受,這就說明吃美食的享受就是壞苦。

  世間人當然沒有認識到這是壞苦,于是又提出了問題。

  又設問:樂是存在的,因爲求樂的人們在步行走路感覺累之苦時,換作坐車、騎馬等,就會得到快樂,這就說明樂是真正存在的吧?

  答:

  諸人于乘等,安樂非恒常,

  若初無發起,彼後何增長。

  頌文直解

  真正的樂是不會有的。雖然世間人是爲了安樂而去乘車、騎馬等,但是這些安樂不是恒常有的,因爲有漏安樂的自性是變異的,所以時間一長,就轉變成了苦。因此,如果最初沒有發起苦因,則依靠它最後怎麼會增長而變爲苦呢?

  釋義

  當一個人走累了的時候,有人讓他搭了車,那一刻他覺得非常舒服、安樂。但是當他連續坐上兩個鍾頭左右,安樂已經沒有了,這說明這些有漏安樂的自性是變異的,一段時間之後,就變成了苦。這時他的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腳也開始麻了,感覺很難受。

  《四百論廣釋》中說,譬如愚笨的人,認爲能消除饑餓的,是最後半勺食物,而不知道一開始吃的食物,都在消除饑餓。同樣,愚笨的人認爲開始的坐車是樂,最後段的坐車才變成苦。這是因爲他們最初根本不知道有漏安樂的自性是變異的壞苦,而只是認爲最後感受痛苦時才是苦。

  那麼又出現了下面這個問題:

  設問:既然坐車是苦,那爲什麼人們感受到的又是樂呢?

  坐車僅僅是一個例子,比喻的是有漏的安樂。世間人的第六意識認爲,這些五欲享受的壞苦,不但當下是樂,而且永遠都是樂,永遠不會變成苦,這就是第六意識在搞鬼,是純粹顛倒的。

  答:

  如有于金器,嘔吐生歡喜,

  如是于治苦,有妄思爲樂。

  頌文直解

  因此世間人對于有漏變異之苦,認爲是樂。就像見到一個奴婢在瓦盆中嘔吐後,主人也開始嘔吐。因爲他嘔吐在金盆中,想到自己權勢圓滿,能在金盆中嘔吐,所以心裏歡喜。對于苦被療治,有人妄思爲樂,這完全是一種顛倒。

  釋義

  嘔吐是很難受的,帶來的是反胃、喉嚨被胃酸灼燒、全身虛脫無力等等的痛苦,但是主人看到奴婢只能吐在瓦盆裏,而自己能吐在金盆裏,認爲自己有權有勢,一種優越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心裏就很開心。這種開心,就完全是世間平凡人心裏的一種顛倒妄執而已。他把安樂妄思爲真實存在,而且不會變爲痛苦。

  比如在烈日底下暴曬後,走進陰涼的屋裏,人們就感覺很快樂,這種快樂,就是不再受烈日暴曬産生的。佛菩薩發大願力,願衆生感受涼風的快樂,也是這個道理。但是時間長了後,陰涼又會産生痛苦,使人不能在陰涼的屋裏待很長時間。

  月稱菩薩說,有人認爲吞食馬糞能緩解痛苦,所以就開開心心地去吞食馬糞了。馬糞很髒、很臭,吞食它怎麼能有快樂呢?世間平凡人的分別心就是這樣,特別執著、追求有漏的樂,僅僅就是爲了能治愈疾病,就會把吃馬糞當做很快樂的事。本來他是要遠離苦苦的,但是他又死死地抓住壞苦,認爲這是真正的安樂。其實他越貪求壞苦,反而越會感受嚴重的苦苦。

  這是按照哦巴活佛,也就是多昂丹碧尼瑪尊者的科判來講的。不同大德的注釋,從不同的側面作了解釋,這都是不矛盾的。

  

《中觀四百論講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