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感受恶果。所以大家都要敬重戒律,有了清净的戒律,那才是安全的,不会堕入三恶趣。如果大家知道了人生就是一段钢丝路,知道了临终时要面临阎王严格的审判,知道了违反戒律等的严重后果,那么就不会产生非份之想,不会产生贪欲,更不会允许自己为了暂时小小的一点安乐,去造种种的罪恶之业了。这样也能进一步理解到人身的价值,就在于“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懂得这一辈子,不是来贪执的、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积大福德,是来闻思修行、来出离轮回的。这样对横超三界的极乐净土法门,会生起更大的信心,和更坚定、迫切的往生志愿。
现在回顾一下思维有漏苦苦这一科里五个偈颂的内容。有漏苦苦的意思,是说对于尚未出离世间的众生,这个有漏身体是苦不堪言的,就像浸泡在苦的海洋里一样。
第一个偈颂说的苦苦的逼迫。这种逼迫,来自各个方面。身体里的、家里的、单位里的、道友中、佛教团体中、自然界的等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有漏法,都会给人带来逼迫。大家想想,你一年到头,有没有哪一天产生过“啊!这个世界真美好,生活真是一大享受”这样的感慨?虽然世间人都梦想快乐、追求快乐,但是真正得到过的,一天都没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刚坐下来准备享受,身体上的、或是心上的苦的逼迫,马上就产生了,使你不得不又被烦恼和痛苦困扰。所以对于具有业报身的世间人来说,这些众多的逼迫,如同监狱一样,无法逃离,因为这个业报身是已经成熟了的果位法。学习这第一个偈颂,就是要把这种逼迫感找出来、体会到,要对这个有漏身体产生出畏惧和厌离,不去贪著、贪恋,不去保养它。
那些贪执有漏安乐的人,知道了这个业报身是天天被苦逼迫之后,就想着是否可以通过努力,把苦转变成快乐。那么接下来第二个偈颂,就打消了众生这个妄想,因为这个业报身必须依赖四大的相生才能形成,但是四大同时又是相克的,相克带来了百病丛生,这就决定了即使没有其他苦的逼迫,身体的自性也是苦的,这是俱生而有的,是根本无法改造的。学习了这第二个偈颂后,就会准备要放弃这个业报身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甚至有善根、有福报的人,会希求极乐世界的光明身,修清净的资粮,求生净土。
接下来的两个偈颂,是打消掉能够在业报身中找到快乐的侥幸心理。第三个偈颂,是针对有人认为总可以找到一些对治方法的想法,指出衣服、饮食等对治方法都只能暂时减少一些痛苦,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个本就是业报身,它就一直处在坏灭之中,根本不存在世间人们所想象的真正的安乐。第四个偈颂是说即使躺着、坐着,不去劳作,也一样要付出精力,这都是辛苦的事,因此在业报身上没有真正的享乐。
第五个偈颂,是提醒大家注意到今后的一个巨大隐患,也就是恶趣的苦。学了这个偈颂,心中就会顾忌到今后可能遭受的恶趣苦,因此不会再去妄图贪求今世的安乐了。
圣天菩萨的这些教导,非常实在,又非常深刻,大家要反反复复来思维,用这些教导来对照自相续、改造自相续,这样就会获得加持,成长为真正的解脱道上的修行者。
己二、思维有漏坏苦
坏苦,就是世间人所谓的安乐,因为它必将遭受无常而变坏,变成苦苦,因此被称作坏苦。比如,美食虽然好吃,在下次想吃而吃不到的时候,就会难受,这就说明吃美食的享受就是坏苦。
世间人当然没有认识到这是坏苦,于是又提出了问题。
又设问:乐是存在的,因为求乐的人们在步行走路感觉累之苦时,换作坐车、骑马等,就会得到快乐,这就说明乐是真正存在的吧?
答:
诸人于乘等,安乐非恒常,
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
颂文直解
真正的乐是不会有的。虽然世间人是为了安乐而去乘车、骑马等,但是这些安乐不是恒常有的,因为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所以时间一长,就转变成了苦。因此,如果最初没有发起苦因,则依靠它最后怎么会增长而变为苦呢?
释义
当一个人走累了的时候,有人让他搭了车,那一刻他觉得非常舒服、安乐。但是当他连续坐上两个钟头左右,安乐已经没有了,这说明这些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一段时间之后,就变成了苦。这时他的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脚也开始麻了,感觉很难受。
《四百论广释》中说,譬如愚笨的人,认为能消除饥饿的,是最后半勺食物,而不知道一开始吃的食物,都在消除饥饿。同样,愚笨的人认为开始的坐车是乐,最后段的坐车才变成苦。这是因为他们最初根本不知道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坏苦,而只是认为最后感受痛苦时才是苦。
那么又出现了下面这个问题:
设问:既然坐车是苦,那为什么人们感受到的又是乐呢?
坐车仅仅是一个例子,比喻的是有漏的安乐。世间人的第六意识认为,这些五欲享受的坏苦,不但当下是乐,而且永远都是乐,永远不会变成苦,这就是第六意识在搞鬼,是纯粹颠倒的。
答:
如有于金器,呕吐生欢喜,
如是于治苦,有妄思为乐。
颂文直解
因此世间人对于有漏变异之苦,认为是乐。就像见到一个奴婢在瓦盆中呕吐后,主人也开始呕吐。因为他呕吐在金盆中,想到自己权势圆满,能在金盆中呕吐,所以心里欢喜。对于苦被疗治,有人妄思为乐,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释义
呕吐是很难受的,带来的是反胃、喉咙被胃酸灼烧、全身虚脱无力等等的痛苦,但是主人看到奴婢只能吐在瓦盆里,而自己能吐在金盆里,认为自己有权有势,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心里就很开心。这种开心,就完全是世间平凡人心里的一种颠倒妄执而已。他把安乐妄思为真实存在,而且不会变为痛苦。
比如在烈日底下暴晒后,走进阴凉的屋里,人们就感觉很快乐,这种快乐,就是不再受烈日暴晒产生的。佛菩萨发大愿力,愿众生感受凉风的快乐,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时间长了后,阴凉又会产生痛苦,使人不能在阴凉的屋里待很长时间。
月称菩萨说,有人认为吞食马粪能缓解痛苦,所以就开开心心地去吞食马粪了。马粪很脏、很臭,吞食它怎么能有快乐呢?世间平凡人的分别心就是这样,特别执著、追求有漏的乐,仅仅就是为了能治愈疾病,就会把吃马粪当做很快乐的事。本来他是要远离苦苦的,但是他又死死地抓住坏苦,认为这是真正的安乐。其实他越贪求坏苦,反而越会感受严重的苦苦。
这是按照哦巴活佛,也就是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科判来讲的。不同大德的注释,从不同的侧面作了解释,这都是不矛盾的。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