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P2

  ..續本文上一頁棟等等,這叫做“莊嚴”。就像這樣,我們應當依止清淨的身口意,修出六度、四無量、叁十七菩提分、止觀、方便等的萬德莊嚴。

  比如以戒莊嚴,就是通過行十善業道,使得身口意業清淨之後,還要拓展開來,具足戒的莊嚴。以大乘來說,要有叁種戒的莊嚴,就是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莊嚴。成熟自己方面,要以律儀戒遠離惡行,以攝善法戒攝集善行;利益衆生方面,要以饒益有情戒成熟衆生。具有這樣叁戒莊嚴,就能按自己的所願生起一切佛法的義利。(“義利”就是有實義的利益。世間人求的利益就像谷的空殼一樣,沒有實義。而“義利”是指有實義的利益。)就像大地是生長一切莊稼的依處,由持戒的力量能出生一切佛法義利。也就是,守好了叁聚淨戒,就能安住在叁摩地中;以安住叁摩地的緣故,就從中發出智慧光明;以智慧照見諸法實相的緣故,就能從貪嗔癡中解脫出來;以解脫貪嗔癡的緣故,就自然照見一切所知。因此能成就一切佛法功德。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

  真正把身口意修清淨了還不夠,還要在心上具足忍辱的莊嚴。忍辱是內心的品德,要把它修出來。這又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如果去實修,這叁種忍都可以修出來,到時心中就有了安忍的莊嚴。

  別人傷害你,或者傷害身體,或者用語言誹謗、謾罵,或者以毒辣的手段謀害等,都叫“怨害”。遭遇怨害時,心裏安忍不動,不會以憤怒、怨恨等動搖自己的心態;其次,遇到天氣寒熱、生活艱苦、幹渴饑餓、各種勞累,或者受宿世的業報、身體生病等時,心裏安然忍受而不動搖;再就是心能安住在佛法中不動搖,也就是經過思維抉擇、成就了勝解之後,心就安住在法義中,無法動搖,這就是谛察法忍。修出了這叁種忍,心上就有安忍的莊嚴,將來就得到佛的梵音和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我們沒有成就安忍期間,遇到怨害、苦受等時,心裏做不到安忍不動,就會發出憤怒、怨恨、哀愁等的聲音,這些不清淨的聲音就是來自不能安忍的心。而修出了安忍的力量,內心能不波動,發出的就是清淨、柔和的聲音。很多人一遇到違緣,稍微受一點苦時,就怨天尤人、哀聲歎氣;稍微受一點委屈,就暴跳如雷、憤怒地咆哮、謾罵,就是因爲心裏忍受不了,才發出這些不清淨的語言。但有安忍的力量,內心不波動,就不會發出不清淨的聲音,將來就能成就佛的梵音。

  再從相貌上說,心裏忍受不了時,就有愁眉苦臉、憤怒哀愁、滿臉陰沈等的表現,這些不好的表現也來自不能安忍。如果具有安忍的功德,外現的就是莊嚴相,將來就得到紫磨真金色等的妙相。

  所以《六波羅蜜多經》上這樣講:善巧的畫師能畫出各種美妙的圖畫,不論描繪的線條、形象,渲染的種種彩色,或者結構、氣勢都具足美妙。這位善巧的畫師就是安忍,由于安忍的妙力,就會圓滿地成就功德莊嚴。因爲安忍的心是莊嚴的、調柔的,表現的相貌、威儀、談吐、性格等也全是莊嚴的。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身口意修清淨了還不夠,還要具足精進莊嚴。這也是心中的品德,一旦開發出來,心地就非常莊嚴,就有不一樣的氣質和行爲。

  精進就是對于善法勇悍,這又包括恒常精進和恭敬精進。恒常精進,就是晝夜不斷地行善,沒有一刻間斷、懈怠;恭敬精進,就是在行善、修法的時候,內心保持虔誠恭敬。如果心上有了這樣精進的莊嚴,就能做到晝夜不斷地精進修法,以精進的力量破除魔怨、深入法藏。

  魔怨指的是蘊魔、煩惱魔、天魔、死魔,魔就是破壞人、使人墮入苦海的因素。而修行發起了精進的力量,持續不斷地虔誠修法,這就像鑽木取火,堅持鑽下去就能發出火一樣,以精進的力量,就會具有定的力量、慧的力量、對治煩惱的力量等等,由此就能消除煩惱、寂滅五蘊,也就能了生脫死、降伏天魔。

  其次,以精進的力量能深入佛法的秘藏。這是說,打好了十善業道的基礎,身口意遠離了惡業,心力就能凝聚起來,長期穩定地修法,由此就會逐漸證入佛法。相反的方面:如果沒打好十善業道的基礎,還在用身口意造惡,那只要造下一種惡業,就會損壞修行。比如:忽然間殺了生命,或者造下邪淫,馬上就被罪業纏住;或者打了妄語、說了绮語,心態就變得很亂;或者生了很重的貪嗔煩惱,心裏安靜不下,也無法持續精進地修法。即使原來有一些修行境界,但只要造了惡業,就會使原有的修行境界退失,使修法大打折扣。所以只有保持身口意恒時清淨,心裏不被罪業幹擾、染汙,心力才能凝聚起來勇猛精進地修行。這樣修好了十善業道,加上長久、虔誠地精進,就會對佛法深入地通達。

  “入佛法藏”,可以做兩層解釋:一層是由于精勤地聞思修持,佛法的寶藏就能逐漸深入;另一層:由于持續不斷地精進修法,就會見到心性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入佛法藏。一切佛法不離這一念心性,離開它就沒有佛法!所以無量法門以一個心性的奧藏就全部包括進去了,只要能見到這一法,就會見到一切法!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還要具足禅定的莊嚴。就是要在心上發起禅定的功德。什麼是禅定呢?就是心安住在修法的所緣上,不再散亂在其它所緣上面,這叫做“心一境性”。

  那麼,具足禅定的功德之後,就能生出念、慧、慚愧、輕安。也就是有了定力就生起正念,時時刻刻能明記佛法不忘失;沒有定力,心裏散散亂亂,就沒有明記不忘的念力。又由于有定的功德,會生起智慧,就像水波平靜,能照見萬法的影像那樣,有了定力,心不散亂,就能照見實相。

  然後會生慚愧心。比如心裏安定時,能照見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煩惱和錯誤,這樣就會心生慚愧。

  之後是得到輕安,就是生了定力,遠離了身心雜亂,就會消除沈重和不安,而得到輕安快樂。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還要在心上具足慧的莊嚴。智慧也是心上的品德,就是能如實揀擇萬法體性的心。心安住在一個所緣上不動,不會散亂到其它所緣上,這叫做定。慧是像明鏡照見物體的相狀那樣。那麼,萬法歸納起來就是事和理兩種,一是形形色色的現象,二是能顯現這些現象的實際理體,能無誤地了達事和理,就是具有慧的莊嚴了。

  由于心上有了慧的莊嚴,就能斷除一切分別妄見。就是在智慧了達實相時,以往的各種分別妄見就會隨著寂滅。智慧是分別妄見最直接的對治。沒有智慧莊嚴,就會被纏在複雜的分別網當中,比如分別有漏的世間是常存的、安樂的、有我的、清淨的,認爲心前種種現象是實有的,身體是實有的、房屋是實有的、街道是實有的、色聲香味是實有的、思想感受是實有的……,這些都是分別妄見。我們衆生都墮在分別妄見裏出不來,完全被妄見纏住了,所以晝夜不斷地虛妄分別,停息不下。爲什麼停息不下呢?就是沒見到萬法的真相,但只要能生起慧的功德,能認識萬法的真相,這些虛妄分別就會逐漸停止下來。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