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丁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由于這四種心遍緣無量衆生,因此稱爲“無量”。

  【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

  現在能做到身口意清淨,這還不夠,還要具有慈心的莊嚴。慈心就是願衆生具足安樂的善心。如法地修持就會出現慈心,心上就會具有慈心的莊嚴。因爲有慈心的緣故,對待任何衆生,不會生惱害的惡心。什麼叫惱害呢?就是我不想讓他得安樂,一定要讓他吃盡苦頭等等。這樣的惱害心就沒有了。

  【悲莊嚴故,愍諸衆生,常不厭舍;】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莊嚴,還要具足悲心的莊嚴。就是要修出願一切可憐衆生都脫離苦難的悲心。見到衆生正落在瘋狂、錯亂當中備受苦惱時,心裏不但不忍心舍棄他,還想盡力幫助他。有這樣的悲憫之心,就不會舍棄衆生,就像母親不會舍棄獨子那樣,兒子越是瘋狂、錯亂、受苦,母親就越是于心不忍。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進一步,心中要有喜心的莊嚴。喜心就是見到衆生在修安樂因、得安樂果的時候,由衷地隨喜、欣慰。心裏具有這樣喜心的莊嚴,見到別人修各種善行(比如布施、持戒、聞思修等等)時,心裏就沒有嫉妒。如果沒有喜心的莊嚴,見到別人修善法、得安樂的時候,就免不了嫉妒難忍,生起不歡喜的心。

  【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

  心上還要有舍心的莊嚴。舍心就是平等心,在順逆境界當中遠離貪、嗔兩邊,住在平等的舍心狀態裏。不因爲得到了成功安樂、遇到了親友等就生貪愛,也不因爲遇到苦受、怨敵或受傷害等,就生嗔恚。生起了這樣的舍心莊嚴之後,無論在哪種順逆境界裏,都平平等等,沒有貪愛和嗔恚。這就是心中有舍心莊嚴的利益。

  丁叁、四攝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衆生;】

  心上還要有四攝的莊嚴。我們不是修阿羅漢果只求自己解脫,而是要讓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脫,這樣就需要攝受衆生、教化衆生,因此要具足四攝法的功德。只有這樣,才能像磁鐵吸針一樣,把衆生攝受過來,教化他、成熟他,使他得以解脫。

  四攝法包括:一、布施;二、愛語;叁、利行;四、同事。首先對衆生布施衣食等資具,利益他的身體。比如他餓了給他飲食,冷了給他衣服,生活有困難給予幫助等等,因爲你對他好,饒益了他,自然他心生感激,心理上對于你歡喜,因此不論你說什麼他都願意聽,也就成了聞法的法器。

  接下來就用佛法來利益他,首先實施愛語的方便,也就是要給他講明六度是怎麼回事,比如:六度是什麼樣的修行,每一度的心理狀態如何、身口意上怎麼做,修六度有哪些利益,不修有哪些過患,修的時候怎麼按步驟進行等等。這樣經過耐心、詳細的講解之後,就能消除他的無知、邪知和疑惑,而生起對六度的信解,也就是他在聽過講解之後,心裏就開始接受六度了。

  進一步要實施利行的方便。就是見到他對六度生起了信心,就再教他怎麼在自身上修出六度,把他安置在六度的實修中。這是真正能利益他的實行,叫做“利行”。

  這樣他就開始實行布施、持戒等,接下來要實施同事的方便,就是按照自己怎麼教他的,自己也按那樣修行,這樣讓他生信心而跟隨修行。這就是以身作則,帶動他修行,讓他經過反複修行之後,淨除內心的垢染而得到解脫。

  像這樣,具有四攝的莊嚴,就能恒時精勤不懈地攝化衆生。

  丁四、叁十七菩提分

  大乘五道的修行歸納起來,就是“叁十七菩提分”。爲什麼叫做菩提分呢?“菩提”是所得的佛果,“分”是成辦佛果菩提正道的各個支分或部分。我們要到達菩提果地,就要走一條路過去,這條路上有幾段呢?每一段裏有幾個支分呢?這就叫“菩提分”。

  修叁十七菩提分需要以十善業道爲所依,只有修好了十善業道,禁止了身口意造惡,才持有修大乘法的入場券,才可以入場實修,不然就入不了場,而只能在門外徘徊。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首先,要在清淨的心上修出四念處的莊嚴。(“莊嚴”是具足品德的意思,莊嚴心地不是外在做各種各樣的裝飾、美化,而是在心裏引出種種微妙功德。)

  什麼是四念處呢?以智慧的力量讓心安住在所觀之處。以大乘來說,這要對身、受、心、法這四處都了達無我,然後修習身、受、心、法遠離淨和不淨、樂和不樂等一切相的真如。比如觀身:小乘觀身體不淨的相,大乘說身體猶如幻影,了不可得,因此淨和不淨兩邊都離了;又比如觀受:小乘觀苦、樂、舍等的一切有漏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大乘說這一切受是不可得的空性,因此遠離苦和不苦、樂和不樂等一切相。這樣對身、受、心、法安住在離一切相的真如中,就是“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所以,單是身口意不造惡業還不夠,還要以四念處爲莊嚴,善巧地修習四念處觀。也就是:觀身體猶如幻影般現而不成立。就像影像,看起來像有存在,實際上得不到,因爲只是心顯現的假相。然後觀受就像夢裏顯現的苦樂,好像有那樣的感受,實際上得不到受的自體。第叁“心”和第四“法”,是說這本自圓成的自性光明猶如虛空般,而輪涅萬法只是虛妄的現相,就像空中現起了雲霧和雲霧消失一樣。空中現起雲霧和雲霧清淨,都只是假立的,在心的實相中不存在。空中幻起雲霧比喻從心性中現起輪回煩惱、業和生的雜染法,這只是虛妄的現相,而非實有。空中雲霧消失而清淨,是比喻雜染消盡的涅槃清淨,這也只是觀待雜染而安立的,並非實有。所以輪涅萬法不是心的實相中實有的法,而只是因緣生的忽爾顯現的假相。這就是“法念處觀”。

  所謂的“善”,是指相比于小乘,大乘四念處的修行更善巧、更殊勝。比如作意:聲緣是有所緣的作意,對身體要作意不淨的相、對受要作意苦的相……,有對治的相狀,而菩薩安住在無所緣的空性中,對所斷和能斷的相是無所緣而作意。又如動機:聲聞只是爲自己能趣入四谛而修持,菩薩是爲了成辦自己和一切衆生的利益而修持。諸如此類,就是“善”的涵義。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之後,我們心中還要具有四正勤的莊嚴。四正勤也叫四正斷,就是四種斷惡行善的精進心——未生惡不令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要知道四正勤不是在其它地方精勤地作功夫,而是安住四念處觀之後,精勤地斷除觀行的違品、修集觀行的順品,以這樣的精勤,就能使修行一天比一天穩固、增長,以至達到圓滿。

  比如,修四念處的所依是聞思修大乘法,單從“所依”上講,要修成四念處,就必須遠離違品,也就是要遠離對大乘法不聞、不思、不修。如果沒生這樣的過失,要力求不生;如果已生這樣的過失,就是已經出現了不聞、不思、不修的懈怠心,就要盡快斷除。又從順品上說,沒有生起對大乘法的聽聞、思維、修習等時,就要努力使它生起;如果已經生起了,就再努力使它增長。像這樣,精勤地舍離違品、修集順品,就是“四正勤”。

  由于具有四正勤的莊嚴,就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辦一切善法。因爲修四念處生起了觀慧,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違品、哪些是順品(就是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有利因素),之後再以觀慧的指導發起對治違品的正勤,就能做到斷一切不善、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神足是定的異名。怎麼叫神足呢?神是神通,足是因。依靠禅定能自在地獲得神通,因此叫“神足”。

  神足從體性上劃分,有欲、勤、心、觀四種:

  第一、欲神足,拿大乘來講,就是對萬法的空性生了信解後,就能依于信解而發起精進,由此使心堪能安住而入定,這叫“欲神足”。

  第二、勤神足,就是對四正斷發起了欲心,包括對消除修法違品起了很大的欲,沒生的過失遮止它生起,已生的過失盡力滅除它;對積聚修法的順品也發起很大的欲心,使得它逐漸生起、增長,這樣就有恭敬加行精進,就能做到虔誠恭敬地一心精修了。以一心精修的力量,心就能安住一緣而得定。或者對四正斷發起了恒常加行精進,就是長期不懈地勤修,不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而是遇到任何順逆境緣都不放棄修行,以這樣長期精進修法的緣故,就能一緣安住而得定。以上欲、勤兩種都是得定的因,用因來取名字,就叫“欲神足”、“勤神足”。意思是,對成就叁昧有勇猛求證的欲,以這個欲發起精進,就能真實成就禅定。

  第叁、心神足,這是講到真實的寂止,也就是以前世修寂止的習氣,今生稍作努力,就能使心一緣安住而入定,這叫“心神足”。

  第四、觀神足,這是著重在觀上修。依靠所得的叁摩地教授,經過智慧辨別之後,心中了無疑惑,就能使心不散亂而入定。

  像這樣,以神足莊嚴自心的緣故,能恒時使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五根”指信、進、念、定、慧。“根”是以能生長或能增上爲義。以五根的作用,能出生清淨的涅槃法,因此稱爲“根”。

  首先講信根,比如:對因果定律生起了堅信,即使舍棄生命也不造惡;或者對菩薩行發生了信心,除此別無所求,自己選擇的道路唯一是成佛度衆生的菩薩道,其它尋求人天欲樂、來世富貴生天、或者一己解脫等,都無所希求;又如深信一切因緣所生的法都如空花、泡影般毫無自性,以此就會滅除一切執著實有的見。沒生信解前,一直誤認爲一切現相是實有的;生起信解後,就認定一切現相都像水月空花般,現而不可得,再不認爲是實有的;或者對如來十力、四無畏等的廣大功德生信之後,就毫不猶豫地修持成佛之法等等。像這樣,就是信心生了根,叫做“信根”。

  對有信心的法,心裏有四正斷的精進,就是出現了精進根。也就是能非常勇悍地改過自新,沒生的惡盡力遮止生起、已生的惡盡力滅除、未生的善盡力使它生起、已生的善盡力使它增長,…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再談聞思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