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由于这四种心遍缘无量众生,因此称为“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现在能做到身口意清净,这还不够,还要具有慈心的庄严。慈心就是愿众生具足安乐的善心。如法地修持就会出现慈心,心上就会具有慈心的庄严。因为有慈心的缘故,对待任何众生,不会生恼害的恶心。什么叫恼害呢?就是我不想让他得安乐,一定要让他吃尽苦头等等。这样的恼害心就没有了。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庄严,还要具足悲心的庄严。就是要修出愿一切可怜众生都脱离苦难的悲心。见到众生正落在疯狂、错乱当中备受苦恼时,心里不但不忍心舍弃他,还想尽力帮助他。有这样的悲悯之心,就不会舍弃众生,就像母亲不会舍弃独子那样,儿子越是疯狂、错乱、受苦,母亲就越是于心不忍。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进一步,心中要有喜心的庄严。喜心就是见到众生在修安乐因、得安乐果的时候,由衷地随喜、欣慰。心里具有这样喜心的庄严,见到别人修各种善行(比如布施、持戒、闻思修等等)时,心里就没有嫉妒。如果没有喜心的庄严,见到别人修善法、得安乐的时候,就免不了嫉妒难忍,生起不欢喜的心。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心上还要有舍心的庄严。舍心就是平等心,在顺逆境界当中远离贪、嗔两边,住在平等的舍心状态里。不因为得到了成功安乐、遇到了亲友等就生贪爱,也不因为遇到苦受、怨敌或受伤害等,就生嗔恚。生起了这样的舍心庄严之后,无论在哪种顺逆境界里,都平平等等,没有贪爱和嗔恚。这就是心中有舍心庄严的利益。
丁三、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心上还要有四摄的庄严。我们不是修阿罗汉果只求自己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样就需要摄受众生、教化众生,因此要具足四摄法的功德。只有这样,才能像磁铁吸针一样,把众生摄受过来,教化他、成熟他,使他得以解脱。
四摄法包括: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首先对众生布施衣食等资具,利益他的身体。比如他饿了给他饮食,冷了给他衣服,生活有困难给予帮助等等,因为你对他好,饶益了他,自然他心生感激,心理上对于你欢喜,因此不论你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也就成了闻法的法器。
接下来就用佛法来利益他,首先实施爱语的方便,也就是要给他讲明六度是怎么回事,比如:六度是什么样的修行,每一度的心理状态如何、身口意上怎么做,修六度有哪些利益,不修有哪些过患,修的时候怎么按步骤进行等等。这样经过耐心、详细的讲解之后,就能消除他的无知、邪知和疑惑,而生起对六度的信解,也就是他在听过讲解之后,心里就开始接受六度了。
进一步要实施利行的方便。就是见到他对六度生起了信心,就再教他怎么在自身上修出六度,把他安置在六度的实修中。这是真正能利益他的实行,叫做“利行”。
这样他就开始实行布施、持戒等,接下来要实施同事的方便,就是按照自己怎么教他的,自己也按那样修行,这样让他生信心而跟随修行。这就是以身作则,带动他修行,让他经过反复修行之后,净除内心的垢染而得到解脱。
像这样,具有四摄的庄严,就能恒时精勤不懈地摄化众生。
丁四、三十七菩提分
大乘五道的修行归纳起来,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为什么叫做菩提分呢?“菩提”是所得的佛果,“分”是成办佛果菩提正道的各个支分或部分。我们要到达菩提果地,就要走一条路过去,这条路上有几段呢?每一段里有几个支分呢?这就叫“菩提分”。
修三十七菩提分需要以十善业道为所依,只有修好了十善业道,禁止了身口意造恶,才持有修大乘法的入场券,才可以入场实修,不然就入不了场,而只能在门外徘徊。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首先,要在清净的心上修出四念处的庄严。(“庄严”是具足品德的意思,庄严心地不是外在做各种各样的装饰、美化,而是在心里引出种种微妙功德。)
什么是四念处呢?以智慧的力量让心安住在所观之处。以大乘来说,这要对身、受、心、法这四处都了达无我,然后修习身、受、心、法远离净和不净、乐和不乐等一切相的真如。比如观身:小乘观身体不净的相,大乘说身体犹如幻影,了不可得,因此净和不净两边都离了;又比如观受:小乘观苦、乐、舍等的一切有漏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大乘说这一切受是不可得的空性,因此远离苦和不苦、乐和不乐等一切相。这样对身、受、心、法安住在离一切相的真如中,就是“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所以,单是身口意不造恶业还不够,还要以四念处为庄严,善巧地修习四念处观。也就是:观身体犹如幻影般现而不成立。就像影像,看起来像有存在,实际上得不到,因为只是心显现的假相。然后观受就像梦里显现的苦乐,好像有那样的感受,实际上得不到受的自体。第三“心”和第四“法”,是说这本自圆成的自性光明犹如虚空般,而轮涅万法只是虚妄的现相,就像空中现起了云雾和云雾消失一样。空中现起云雾和云雾清净,都只是假立的,在心的实相中不存在。空中幻起云雾比喻从心性中现起轮回烦恼、业和生的杂染法,这只是虚妄的现相,而非实有。空中云雾消失而清净,是比喻杂染消尽的涅槃清净,这也只是观待杂染而安立的,并非实有。所以轮涅万法不是心的实相中实有的法,而只是因缘生的忽尔显现的假相。这就是“法念处观”。
所谓的“善”,是指相比于小乘,大乘四念处的修行更善巧、更殊胜。比如作意:声缘是有所缘的作意,对身体要作意不净的相、对受要作意苦的相……,有对治的相状,而菩萨安住在无所缘的空性中,对所断和能断的相是无所缘而作意。又如动机:声闻只是为自己能趣入四谛而修持,菩萨是为了成办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持。诸如此类,就是“善”的涵义。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之后,我们心中还要具有四正勤的庄严。四正勤也叫四正断,就是四种断恶行善的精进心——未生恶不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知道四正勤不是在其它地方精勤地作功夫,而是安住四念处观之后,精勤地断除观行的违品、修集观行的顺品,以这样的精勤,就能使修行一天比一天稳固、增长,以至达到圆满。
比如,修四念处的所依是闻思修大乘法,单从“所依”上讲,要修成四念处,就必须远离违品,也就是要远离对大乘法不闻、不思、不修。如果没生这样的过失,要力求不生;如果已生这样的过失,就是已经出现了不闻、不思、不修的懈怠心,就要尽快断除。又从顺品上说,没有生起对大乘法的听闻、思维、修习等时,就要努力使它生起;如果已经生起了,就再努力使它增长。像这样,精勤地舍离违品、修集顺品,就是“四正勤”。
由于具有四正勤的庄严,就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办一切善法。因为修四念处生起了观慧,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违品、哪些是顺品(就是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有利因素),之后再以观慧的指导发起对治违品的正勤,就能做到断一切不善、成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神足是定的异名。怎么叫神足呢?神是神通,足是因。依靠禅定能自在地获得神通,因此叫“神足”。
神足从体性上划分,有欲、勤、心、观四种:
第一、欲神足,拿大乘来讲,就是对万法的空性生了信解后,就能依于信解而发起精进,由此使心堪能安住而入定,这叫“欲神足”。
第二、勤神足,就是对四正断发起了欲心,包括对消除修法违品起了很大的欲,没生的过失遮止它生起,已生的过失尽力灭除它;对积聚修法的顺品也发起很大的欲心,使得它逐渐生起、增长,这样就有恭敬加行精进,就能做到虔诚恭敬地一心精修了。以一心精修的力量,心就能安住一缘而得定。或者对四正断发起了恒常加行精进,就是长期不懈地勤修,不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而是遇到任何顺逆境缘都不放弃修行,以这样长期精进修法的缘故,就能一缘安住而得定。以上欲、勤两种都是得定的因,用因来取名字,就叫“欲神足”、“勤神足”。意思是,对成就三昧有勇猛求证的欲,以这个欲发起精进,就能真实成就禅定。
第三、心神足,这是讲到真实的寂止,也就是以前世修寂止的习气,今生稍作努力,就能使心一缘安住而入定,这叫“心神足”。
第四、观神足,这是着重在观上修。依靠所得的三摩地教授,经过智慧辨别之后,心中了无疑惑,就能使心不散乱而入定。
像这样,以神足庄严自心的缘故,能恒时使身心轻安快乐。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指信、进、念、定、慧。“根”是以能生长或能增上为义。以五根的作用,能出生清净的涅槃法,因此称为“根”。
首先讲信根,比如:对因果定律生起了坚信,即使舍弃生命也不造恶;或者对菩萨行发生了信心,除此别无所求,自己选择的道路唯一是成佛度众生的菩萨道,其它寻求人天欲乐、来世富贵生天、或者一己解脱等,都无所希求;又如深信一切因缘所生的法都如空花、泡影般毫无自性,以此就会灭除一切执著实有的见。没生信解前,一直误认为一切现相是实有的;生起信解后,就认定一切现相都像水月空花般,现而不可得,再不认为是实有的;或者对如来十力、四无畏等的广大功德生信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修持成佛之法等等。像这样,就是信心生了根,叫做“信根”。
对有信心的法,心里有四正断的精进,就是出现了精进根。也就是能非常勇悍地改过自新,没生的恶尽力遮止生起、已生的恶尽力灭除、未生的善尽力使它生起、已生的善尽力使它增长,…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