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起了嗔心,就會當下失去內心的柔和,讓心變得粗暴。這一點可以做個觀察。大家做個姿勢:緊緊握住拳頭,然後咬牙切齒,這樣就是嗔恚的表相。以這樣的嗔恚作爲作者會造出什麼呢?會造出全身的堅硬、當然心也就是堅硬的。人要發起很大的嗔恚時,可以一刀把人捅死,可以殺人不眨眼。如果不是心腸變硬了,怎麼可能下得了手呢?所以生嗔心的次數多了,內心就一定會變得粗暴、蠻橫。
再說人起嗔恚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偏執的。比如對某人生起嗔恚時,眼裏就只認他是敵人、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不論他說什麼、做什麼,都認爲最最討厭,這就失去了內心的質直,有了非常重的偏執。其實對方有很多地方值得贊美、值得欣賞。但心裏有了嗔恚,就變得非常不公正,對他的所作所爲都作可惡想:“反正我就是討厭他,反正他就是不好!”這就是蠻不講理,失壞了正直的心。
所以我們要慢慢學會,對待任何人、對待任何事都遠離嗔恚的心,這樣來把原先的火氣逐漸化掉,火氣能化掉一分,心就會柔和一分;也就不像原來那麼拗了,逐漸會變得像水一樣柔和,心也就隨著變得很質樸、很正直,這樣就是化掉了偏執的心。這樣修出了柔和、質直的心之後,就時時都是喜悅的,這樣就是成就了喜悅心法。
【五、得聖者慈心;】
慈心就是給予一切衆生安樂的善心。加“聖者”兩字是爲了區別世間的慈心。這裏簡單說一點,比如聖者的慈心是廣大、平等的慈心,不論是對待哪種親疏恩仇、貴賤賢劣的人,都平等地祈願他得到安樂,而且盡可能地幫助他得到安樂。即使他毀謗了我、傷害了我,也永遠給他安樂。
世間的慈心就不是這樣。比如一個女人見到自己的寶貝兒子來了,就會非常歡喜;兒子稍微跌一跤,就心疼的不得了,別人的孩子哪怕死了也和自己無關。這就是有親疏之別的婦人之慈,說穿了是自私的心理。認爲這是我生的,就願意給他安樂;那是別人生的,再怎麼缺乏安樂,也跟我無關。而這樣的慈心也是和嗔恨相連的,比如:別人稍微傷了自己的孩子,馬上就生起嗔心;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意願,也會非常生氣等等。而這裏說的是得到沒有親疏之別的平等慈心,它不會和嗔恨相連,因此稱爲喜悅心法。
凡夫修行能初步遠離嗔恚,就能得到近似聖者的平等慈心;進一步能證得空性、斷掉嗔恚習氣,就真正得到了聖者慈心。遠離嗔恚之後,逐漸會對一切人生起慈心,不但對親人有慈心,對怨敵也一樣有慈心。即使別人罵自己、害自己,仍然對他好,仍然爲他成辦利益安樂。像這樣,就是成就了喜悅心法。意思是這樣的慈心是平等的、無條件的,因此不會轉成嗔恨,也就不會失去由慈心帶來的喜悅。
【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如果我們對待任何衆生,已經不再生嗔恚了,再進一步轉化,心裏就會常常爲衆生的利益安樂著想。這樣,不論是遇到親疏、貴賤哪一種有情,心裏總是想讓他們得到利益安樂,而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常常喜悅,這樣就是成就喜悅心法(就是當時的心已經轉成了喜悅體性,就像春光本來就是明媚一樣)。這不是靠唱歌跳舞、吃喝玩樂來成就喜悅,那些只是庸俗的感官刺激,只是貪心的酒鬼多喝了點五欲美酒,就自以爲得到了快樂,其實都是苦惱的,只要沒得到五欲的酒喝時,就會渾身難受,有很強的苦逼惱上來!
這要認識到:只要我們遠離嗔恚,常常有爲衆生的利益安樂著想的心,就能源源不斷地出現喜悅。利他的善心就是喜悅的源泉。
想一想:每一次我們設身處地地爲別人的利益著想時,是不是內心充滿了善心?而內心充滿了善心,是不是滿懷喜悅?比如我們准備去利益衆生時,往往心裏會油然生起歡喜,一想到:現在能夠做利益衆生的事,就自然而然會有一股喜悅湧上心頭。正在利益衆生時,有很清淨的善心,更加歡喜。最後見到衆生已經得到了安樂,又自然會有發自內心的歡喜。所以,只要常常保持利他的善心,就常常處在喜悅中。無論見到誰,都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歡喜。無論做什麼,都像在幫助自己的親人一樣歡喜。
下面講一個例子:
古代有一位李子約居士,他是趙郡人,12歲做了參軍(參軍是一種官職)。他爲人非常仁慈,很喜歡布施。有一家的兄弟因爲家産沒有分平而爭吵,子約就出錢補充分得少的人,讓他得到同樣多。這樣兩兄弟都感到非常慚愧,互相推讓起來。
有一次,子約偶爾出門,見到小偷在割他家菜園裏的菜,就悄悄地避開。家裏的仆人抓到偷米的人,子約好心安慰他,親自把他送走,而且說:“這都是窮困導致的,不能責罵他。”
子約曾經拿出幾千石米借給鄉裏人。這一年鬧饑荒,鄉裏人無法償還,都前來致謝。子約設飯菜款待他們,舉起借貸的契約對著大家燒掉,說:“你們已經還了,心裏不要介意。”
第二年是一個豐收年,借債的人家爭著來還米,子約也不接受。後來又發生了大饑荒,子約做粥救濟饑餓的人,救活的人數以萬計。而且建造很大的墳墓,收埋路邊餓死的人。到春天又拿出稻谷的種子送給貧困的人。當時趙郡的人都感恩戴德,撫摸自己的子孫說:“你們都是李參軍養活的!”
開皇八年,子約在家裏去世,66歲。趙郡的男女無不流淚說:“爲什麼我們不死讓李參軍死呢!”
像李參軍這樣,就是在內心遠離嗔恚之後,就自然常常從心裏發出利益衆生的善心。要知道,嗔恚是慈悲的違品,只要內心處在嗔恚的惡心狀態,就決定會障礙生起利益衆生的善心,這就像還有烏雲的障蔽,就發不出溫暖的陽光一樣。反過來也要知道,只要能遠離嗔恚,就會非常順利地發出廣大的慈心,就會自然而然常常發爲衆生的利益著想的善心,就像遠離了烏雲障蔽,自然就發出溫暖的陽光普照萬物。
【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
忿怒是在我們身上製造醜陋的惡魔,當它發生時,立即使身體的眼睛、鼻子、嘴唇等以及臉色、表情、動作、言語等,都變得凶狠醜陋。心著了忿怒的魔,就讓自己變成凶神惡煞,凡是見到的人都生起恐懼、厭離。反過來也是立竿見影的,只要遠離忿怒,身心就會重現莊嚴相,重新造出好人緣。所以要在自己心上做個轉變才行,只要心轉變了,不嗔恚了,面相就會變得莊嚴。
說起來真可憐,世間的愚人天天跑美容院去美容,既美發、又美眼、又美鼻、又美唇,美了上身美下身,美了頭還美足,就沒聽到有人說要美心。裏面是羅刹的心,外面美一層表皮,真的已經做到了美容嗎?
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什麼時候發怒了,臉色馬上就陰沈起來、臉部變得凝固不放松,全身的肌肉都處在緊張狀態,而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像這樣就是已經現出了醜相。常常這樣生嗔,積累多了,就讓醜陋的形象越來越固定,最後成了一臉凶相。沒有人願意看這樣的臉,只要見到時都會遠遠地避開。如果我們能把心轉變一下,無論對待什麼人、什麼事,都心平氣和,即使別人傷害我們,甚至砍我們的頭,也永遠要對他好。這樣心裏保持一味的慈悲,外現的相就非常莊嚴,也就有很大的磁力,能把大家都吸在自己身邊,讓大家由衷地生尊敬心、歡喜心,非常喜歡親近你。
這個端嚴不能狹隘地理解爲世界上標准的美男子、美女子才是端嚴。其實心裏清淨,沒有了煩惱,無論外現哪種相都成爲莊嚴。寺院裏塑的五百羅漢,千姿百態,現的都是莊嚴相;天王殿裏塑的布袋和尚,腆著大大的肚子樂哈哈,那是大莊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有這樣大的心量,就是大福德之相,非常莊嚴!所以,只要我們不生嗔心,不在乎長的是圓臉、方臉、是單眼皮、雙眼皮,或者胖一點、瘦一點、高一點、矮一點,不論穿衣吃飯、舉手投足、語默動靜,全是莊嚴相。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爲八。】
梵世就是清淨的世界,指得禅定者和叁果以上聖人居住的色界。平時我們說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又叫“四梵住”,就是四種能住于色界的因。遠離嗔恚之後,心裏柔和安忍就能快速生到梵世。
從我們求生淨土來說,如果能遠離嗔恚,內心柔和安忍,在這樣的基礎上以真信切願勤修淨業,就一定能生到佛國淨土。下面舉這方面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民國的空叁師,他出家受戒之後,就在千山龍泉寺裏閱讀大藏經。平時精修淨業,晝夜不斷地精勤念佛。民國十八年,他聽說谛閑法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傳戒,就從遠道而來,請求擔任照應新戒湯藥的職務。當時正值夏天,熱氣蒸騰,得病的人十有叁四。空叁師這時候就稱藥量水,從早到晚不休息,憐憫別人的痛苦,幾乎想用自己的身體代受。
有一天,他有點小病,對如光師說:“弟子不久要生西方,求師父慈悲提供一個清淨處所,好圖個方便。”如光師答應了,問他什麼時候走。他說不出十天。第二天早晨,就換在寺院東邊一間清淨房間裏住,如光師囑咐他好好養病。空叁說:“今天我就要往生,沒有靜養的時候。能把我的遺體快速火化,我的願望就滿足了。”如光師答應下來。空叁就結跏趺坐,閉上雙眼合掌念佛不斷。這時如光師就請他留個偈子,空叁說:“能說不能行,終是假智慧。”說完端坐而化。
空叁師的性格非常柔和、安忍,他能放下自己一心一意地照顧病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他這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就等于已經擁有了雄厚的資本,所以能在臨終非常順利、安樂地往生淨土。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修持十善業道實際是往生淨土的基礎。
第二個例子:
民國的劉春才居士,天性非常孝順。在他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孝養母親出于至誠。他不識字,一輩子做木工,得了好食物時自己不肯吃,一定要拿回家來獻給母親;凡是時新的東西,總是盡力買回來奉養母親,四十多年如一日。母親生病時,他就不做工,侍奉在母親身邊。母親受病苦時,他總是食不甘味、衣不解帶。
中年時他妻子死了,沒有兒子,也不再娶妻。有人勸他再娶一個,他謝絕說:“我的收入養母親都怕不夠,哪裏忍心再娶妻奪走母親的食物?”這樣說著就流眼淚。
母親去世之後,他把母親的像挂在牆上,進來出去都一定要叫一聲“母親”,就像母親在生時一樣。他戴了九年孝冠才脫掉,每月一次拜母親的墓。
平時樂善不倦,沿街叫賣自己做好的竹器,冬天在街上掃雪,夏天就捐錢施茶(就是出錢給路上的行人布施茶水)。雖然自己家裏窮得連隔夜的糧都沒有,但在母親過世之後,遇到有人來求助,都是有什麼就給什麼,面無難色。
他晚年時,早晚念佛專修淨業。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他73歲時,正月下旬生了一點小病。二月十五之後就不再吃飯,只是喝一點開水,有十多天。叁月初二晚上,夢見五百位僧人來接他,而且預知初五辰刻歸西(就是初五早上7點~9點這個時辰要回極樂世界的老家)。果然到這一天早上,他結跏趺坐念著佛就走了。
經上說的“和忍”是指修持遠離嗔恚會使自己的性情得到轉變。這一條首先要緣自己的父母修,對待大恩的父母不能生絲毫嗔心,要有發自內心的敬愛,不論態度、言語都要做到柔和,這就是“和”。父母生病、衰老等時,盡心盡力地服侍、心無厭倦,這就是“忍”。對父母有這樣的和忍,再轉過來對待其他親人、朋友、同事以及一切人,也逐漸這樣做到。就像公案當中的劉善人,有柔和、安忍的善德,就能感動天地,就能迅速和佛相應。這樣具足信願修持淨土,就決定能往生。
下面再講一個例子:
《淨土聖賢錄》這樣記載:民國唐氏,幼小時喜歡誦佛經,天性孝順。10歲時,父親得了肺病,唐氏每天半夜起床,誦完經就到很遠的地方去摘帶露水的絲瓜。摘滿了一筐,就回來搗成絲瓜汁。到了天亮時,做好湯端上來給父親吃。過了一個多月,父親的病就好了。
18歲時她嫁給倪家。當時正趕上鹹豐年間的戰亂,她父親那時去打仗,在戰場上死亡。全家殉難,只有弟弟潛叟逃出來了。
過了五年,戰亂平定,唐氏把很多屍骨撿在一起,然後咬破右手叁個指頭,把鮮血灑在骨頭上,她很快就認出了父親的屍骨,然後安葬了父親和其它屍骨。她弟弟在戰場上逃出後,流離失所,染上了寒溫病,已經到了病危階段。她給弟弟誦經、禮拜、忏悔,料理醫藥,幾個月病才痊愈。這以後她受了居士戒,每天敬禮誦經,有固定的日課。
她嫁的倪家很窮,自己靠做針線活來養婆婆,剩下的錢都用來幫助別人、救濟危急和放生。見到人家一定苦口地勸人行善。
民國九年(1920年)七月叁十號,忽然說:“我今天要往生了。”然後拿出一包蓮花瓣,讓家人爲她燒熱水沐浴。之後換上法衣,端坐就走了。78歲。
這又是一個證明。唐氏盡好了做人的責任,作爲女兒,她盡心地服侍父親;作爲姐姐,她盡心地照顧弟弟;作爲媳婦,她承擔起孝養婆婆的責任。然後盡可能地幫助別人。她在幾十年裏默默奉獻自己的身心,這是她有安忍、柔和的德行。這樣在世時盡完了責任,臨終就安詳往生佛國。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學大乘的人平時修遠離嗔恚,目的是爲了成佛時能顯發功德利益衆生。因爲有成佛的大願執持在心裏,因此做任何功德都會回向成就菩提。這樣就把善根轉成成佛的正因,以後成佛時就得到兩種功德:一、是得到無障礙的心,就是真心靈明洞徹,遍照萬法;二、是得到具足相好的色身,讓瞻仰者久視不厭。比如經上記載,衆生見到佛的金身,就頓時生起勝過12年禅悅的歡喜。注視莊嚴的佛身,哪怕看一萬年也不會厭倦,得到的只有極大的喜悅。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