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大唐于阗叁藏實叉難陀奉 製譯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首先解釋經題:

  凡是有心就一定有造作,這就是“業”。而有業就一定有作用,對于自己和他人能免去苦果、引生利益安樂的業,就是“善業”,對于自己和他人不能引生利益安樂、反而遭致苦果的業,就是“不善業”。業唯一是由身、口、意叁門而發起的,在叁門所造的罪業裏歸納出最關鍵、最主要的十條,就是身叁、口四、意叁(身叁是殺、盜、淫,口四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叁是貪、嗔、邪見),遠離這十種惡業的善行就成爲出生廣大義利的根本,因此稱爲“十善”。“十”表示善行滿足。唯一用自己的心行善,才可能在心上顯現安樂的妙果,除了心自作自感之外,再沒有通向安樂果的妙道,因此這是唯一的正道。對這唯心造作的妙道照見的覺者,就是“佛”。當因緣成熟時,暢所欲言地爲衆生演說這一正道,就是“說”。

  接下來開講全經大義:

  分叁:一、序分 二、正宗分 叁、流通分

  甲一、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序分這一句包括了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當時世尊金口宣說,阿難以耳根聆聽而引發了耳識,就是“我聞”。阿難有聞持陀羅尼,世尊的話語都能原原本本記在心裏,所說等同佛說,因此是“如是”),“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娑竭羅龍宮”(鹹海龍宮)是處成就,“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是衆成就。具足了這六種成就,就證明這部法決定是佛所說的、不是後人僞造的。

  聞法衆裏有八千比丘、叁萬二千菩薩,表明解脫果必須以十善業道爲根本才能成就,無上佛果也必須以十善業道爲根本才能成就。這是甚深的大乘法,因會場中有叁萬二千菩薩來聽,所以不只是人天乘的法門。

  甲二、正宗分分四:一、總示業果妙理 二、特示十善業道 叁、廣申依十善莊嚴萬行 四、結贊十善爲五乘共依

  經文正體包括四個部分:第一、從總體上開示業果唯是由自心造作變現;第二、特別指示能斷除一切惡道苦的正道——十善業道;叁、廣大申明以十善業道爲所依,莊嚴菩薩道的萬行;四、總結贊歎十善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五乘修行共同的所依,或者說五乘道果都必須依止十善業道才能成就。

  乙一、總示業果妙理分叁:一、正明 二、舉證 叁、勸修

  首先指示一切果報的差別源于自己心想的差別以及造作善惡業的差別,其次舉出現前的事例來做證明,最後勸導大衆遵循因果之道修習善業。

  丙一、正明分二:一、指示妙理 二、教誡修善

  丁一、指示妙理分叁:一、明世俗業果唯心 二、明勝義心即無心 叁、結成萬法自性如幻

  所謂的妙理包括世俗和勝義,世俗上的妙理是說:一切業果唯一是由自心所造,除心別無作者。勝義上的妙理是說:造作萬法的心現而無實,本來是空性。由此就明了萬法唯心、心即無心的妙理。

  所以,一切因因果果的法從體性上說,就像幻師變的象、馬一樣,雖然有假相,但得不到實體。

  認定了“萬法都是如幻的體性”之後,就能由萬法空性而成立世俗中的緣起法則。這要從正反面的觀察來生起信解。正面要觀察:如果承許因和果現而無自性,就可以成立幻因和幻緣和合,毫無紊亂地顯現幻果;相反,如果承許因和果現而實有,那就成了不論集聚多少實因和實緣,也生不出任何果來,因爲實法是一成不變的緣故。

  像這樣,認識到如幻的心只要起造作,就會絲毫不爽地變現果報,爲此,就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的心住在善業中,這才能離苦得樂。如果能使當下的心端正,隨之而來的是:果上的根身器界都一定得到端正。所以在指示業果妙理之後,進一步教誡必須遵行因果正道在自心上修習善業。

  戊一、明世俗業果唯心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在因緣聚會之時,世尊告訴龍王:衆生在六道中上下輪轉,有一段一段的果報,這是怎麼來的呢?根源就是由于衆生有不同的心想、造作了不同的業,除了以自心感現之外,再沒有別的原因。

  怎麼理解“心想不同,造業也不同”呢?要知道,在當下一念心上有造十法界的差別。大體上是:這一念心嗔恚邪淫,就是地獄業;悭貪不舍,就是餓鬼業;愚癡暗蔽,就是畜生業;我慢貢高,就是修羅業;堅持五戒,就是人業;精修十善,就是天業;證悟人空,就是聲聞業;了知緣起無我,就是緣覺業;六度齊修,就是菩薩業;真慈平等,就是佛業。

  在《楞嚴經》裏開示了衆生由自業感召惡趣果報的情形。這裏舉叁個例子來說:

  第一、衆生以淫欲習氣貪求交接的歡樂,互相摩擦不休,就會發出大猛火光。就像兩手互相摩擦,必定出現暖熱。所以死後自然感得鐵床銅柱傾軋、猛火熾燃等的現相。

  第二、由以貪婪的習氣反複計較,貪就是盡量吸取、納爲己有,這樣日夜貪求、不斷地吸取,由于貪心屬水、吸取屬風,就像人用口吸氣就會發生冷的感觸,因此死後感得積寒、堅冰等惡趣,在裏面感受凍冽之苦。

  第叁、以傲慢習氣淩越他人,這是發自于自恃過高、輕視他人,當時的心態高舉,往上馳流不息。我慢屬于山,馳流屬于水,所以必然有飛騰奔波的情狀,因此就有積波成水。就像人用舌頭往上舔上鄂,自然生出津液。以這樣的業習發生,死後就顯現血河、灰河、熱沙、毒海、烊銅灌口等現相。

  像這樣,以內在心想的差別,就發起造業的差別;以業力的差別,就現出果報的差別。也就是,在衆生心裏,有貪、嗔、癡、慢等各種心想交替生起,由此就發起殺、盜、淫等的各種造業,所造的業一段一段不相同,所感的果也就一生一生不相同,這樣在六道裏舍一身、受一身,上下沈浮,就叫“諸趣輪轉”。比如:天中死後,生在人間;人間死後,生在天界;天界死後,又墮入地獄;地獄死後,又生爲餓鬼;餓鬼中死去,又生爲畜生。諸如此類,不斷地在六道中升沈輪轉,就是因爲多生以來造的善惡業錯綜複雜。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世尊又以現前的事例啓發龍王說:龍王!你看法會中這些比丘、菩薩,以及大海中的各種衆生,他們的相貌是不是各不相同呢?這一切都無不是由他們自己的心造善和不善的身業、語業、意業所導致的。

  “靡不由心”這四個字就否認了一切無因生、邪因生的邪論。這裏要想到:如果一個法無因就能産生,爲什麼不一切時處都産生呢?既然不必要條件就能生,應當何時何處都能生。實際上,並沒有恒時生同一種法的現象,所以萬法不是無因生,而是因緣所生。這個“因緣”說到底就是衆生自己的心想,除了自己的心造作根身、器界之外,上帝等創物主、基本粒子等物質是不可能造萬物的。再注意“如是一切”這四個字,這涵蓋了法界一切現相,決定沒有絲毫是由自心之外的作者所造。

  《心賦注》裏引古德的語錄說:“衆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衆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如海的衆生世界,不論所依的器界形相、能依的根身形相,或者種種苦樂的受用、淨穢的顯現,都是衆生自己的心造業感現果報而爲莊嚴,此外不是從其他處顯現。)諸佛菩薩世界海,皆依大願力,自體清淨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如海的佛菩薩世界,也都是依大願的妙力、自體清淨法性的妙力、大慈大悲大智的妙力、不可思議變化的妙力而得以成就。)故知染淨緣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無別體。(由此就知道,染淨現相的緣起不出于自己這一念心,根身器界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離開自心沒有獨立的體性。)”

  戊二、明勝義心即無心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心”是指萬法作者的心。誰都不懷疑自己顯現了心,比如自己顯現了了別色法、聲音等的心,顯現了貪心、嗔心、嫉妒心,自己的心在思維、打算等等,所以心不是像龜毛、兔角一樣畢竟無有。但這顯現的心是現而實有,還是現而無實呢?顯現有兩種:一是不但顯現,而且能得到實體;二是雖有顯現,但得不到實體,就像水月、鏡花。比如:河水中現了明晃晃的月亮,但在水裏去尋找,就在顯現水月的那裏,無論在上面、下面、左邊、右邊,即使找遍了每一個微塵也得不到水月。又像明鏡裏顯現了花,但在鏡子的上、下、內、外等任何處去尋找,也得不到那朵花。所以水月和鏡花現而不可得。那麼,當下顯現的心是什麼體性呢?同樣是無自性。

  經文裏,“心無色”等兩句是就心的體性指示心無自性,後四句是觀察“心是由因緣集起的,故無自性”。

  一、從心的體性上觀察心無自性

  “心無色”,意思是說,心沒有色、聲、香、味、觸等的相狀,色要理解成廣義的色法。(“不可見取”,就是用眼、耳等前五識見不到心,取不到心。)

  大家可以觀察當下的心,有沒有紅、黃、藍、綠等的顔色?有沒有大、小、方、圓等的形狀?觀察後會發現心無色、無形,不是以眼識能見到或取到的。

  再觀察當下的心有沒有粗、細、尖銳、柔和等的聲音?觀察後也會知道心沒有聲音,不是以耳識能聽到、取到。

  再觀察:心有沒有酸、甜、苦、辣等的味道?有沒有香、臭、焦等的氣味?有沒有冷、熱、粗糙、光滑等的感觸?這樣一一觀察,會知道心無味、無香、無觸,不可能嘗到、嗅到、觸到。

  又觀察:心如果真實存在,應當有它安住的地方。如果安住在身體內,就再觀察心、肝、腸、胃等裏面有沒有心安住?能不能在裏面找到心,而且把實有的心拿出來?像這樣在所有的內髒當中尋找,絲毫不見有心安住在裏面。或者觀察:在血液、肌肉、骨骼、水分等中有沒有心安…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