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菩薩,你也行

  做菩薩,你也行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比較注重家庭觀念,雖然也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崇尚“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但多是文人志士的理想,而普通民衆並沒有多少社會意識。

  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傳入中國的大乘佛法也受到影響。雖然繼承了很多大乘佛法的理論,如般若思想、華嚴教法等,卻未能很好地弘揚大乘所特有的菩提心教法,以及幫助一切衆生走向解脫的利他精神。很多人雖然學的是大乘佛法,但發心還是偏向自利,偏向個人解脫,這就使得佛教予人消極避世的誤解,也使佛教自身的發展出現偏差。

   最近,我作了題爲“菩薩修行的六個項目”的講座。之所以講這個題目,就是想告訴大家: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菩薩!

  菩薩的修行項目固然很多,但主要可歸納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項。顯然,這些項目並非人們以爲的那麼高不可攀。應該說,每個有心實踐的人都可以去做。有一分力,可以做一分;有兩分力,可以做兩分。只要精進努力,就能向菩薩的標准不斷靠攏。

  在我們的觀念中,往往覺得佛菩薩是信仰、膜拜的對象,而不是學習、仿效的榜樣。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從生命品質來說,佛菩薩固然是圓滿而高尚的,和我們有著天壤之別。但這種高尚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以凡夫身份修行而成。而在菩薩隊伍中,雖然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但追隨在他們身後的,也有很多小菩薩,很多初發心菩薩。當我們認識到解脫的意義,發願追求解脫,並願意幫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脫時,就已邁入菩薩的行列。

  作爲學佛者,我們應該以成爲菩薩爲榮。不要做迷惑的人,而要做覺醒的人;不要做煩惱的人,而要做自在的人;不要做自私的人,而要做利他的人;不要做沈淪的人,而要做解脫的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