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像不是偶像

  佛像不是偶像

  佛像,即佛陀造像,爲住持叁寶之一,象征佛寶。關于佛像起源,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釋尊在世時,曾往忉利天爲母說法,叁月未還,信徒優填王與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頭栴檀與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見之如對佛前。

  佛陀入滅後,佛像更成爲神聖象征,爲信徒瞻仰、禮拜、供養。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于“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歡喜,信受皈依,廣種善根,潛消惡念”。這種寓教于形的親切方式,使佛教得以從精神聖殿走向社會,向民衆傳達慈悲喜舍的內涵,示現彼岸淨土的境界。在所有的佛教寺院中,無論是南傳、漢傳還是藏傳,無不供奉著相好莊嚴的佛菩薩造像。雖然造型各異,體量有別,既有高哉偉哉的巨型塑像,也有不及盈寸的精雕細刻,但都體現了信徒心目中佛菩薩的慈悲形象。

  那麼,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關于這個問題,禅宗“丹霞燒佛”的公案能給我們以啓發。丹霞禅師爲唐代人,曾至洛東慧林寺挂單,因天寒而燒殿中木佛取暖。住持見之怒曰:因何燒佛?師雲:燒取舍利。住持詫異:木佛何來舍利?師對曰:既無舍利,再取兩尊燒之。住持聞言有省。禅師所行,是爲破除世人執相之弊,僅執土木造像爲佛,卻不見自性真佛。當然,對于禅宗祖師爲教化愚蒙而采用的特殊方式,我們切不可輕易仿效。

  佛像雖非佛陀真身,但恭敬佛像卻是極爲殊勝的修行方式,可強化學人對叁寶的皈依之心,爲增上修行重要助緣。若能將佛像視爲佛陀真身而虔誠頂禮,油然而生神聖感和恭敬心,內心當下就能得到淨化。反之,僅僅將其視爲藝術品,那麼,除欣賞或予人美感外,不會對心行産生任何震懾作用。面對佛像時,一樣會妄想紛飛,一樣會煩惱重重。因而某些人以爲,對佛像的神聖化,乃信徒迷信所至,甚而斥之爲“偶像崇拜”。殊不知,這是佛弟子見賢思齊、淨化內心、開啓覺性的修行方式,意義深遠。故普賢十大願王中,即以“禮敬諸佛”爲首,由禮敬而令心漸漸與之相應。

  還應注意的是,在修行過程中不能停留于對佛像的執著。如是,我們將被外相所縛。從恭敬佛像到超越對相的執著,代表著修行的不同層面,應次第而修,不可偏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