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pan
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有余涅槃;《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大乘还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槃学说立四种涅槃:①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②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③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名为无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刘峰)
Chang”ahanjing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4部分:①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②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④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 )
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对其他外道的批驳散见于各经。在驳斥外道的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观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任杰 魏道儒)
Facheng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大家。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6章的记载,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习婆罗门教各种学派的教理,后学佛法,赴中国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习唯识学。后从陈那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对《集量论》作出评释,进一步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其要点为:①强调现量“无错乱”,是真实的、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②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功有;③认为现晴天霹雳必须是“亲证”的;④改革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并把同喻、、异喻分开单独列式,宗支常常省略;⑤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大类,进一步明确了因明比量的格式;⑥废除因过中的“不共不定”的规定。他对种姓制度持批判态度,在其《金刚针论》中指出:吠陀非正理,所有婆罗门法,道理亦非。主要著作为《量评释论》(存梵、藏文体)。另有《正理一滴论》、《诤正理论》(以上存梵、藏文本)、《量决择论》、《观相属论》、《因一滴论》、《成他相续论》(以上存藏译本)等。(罗 )
Putiliuzhi
北魏僧人。佛经翻译家。一译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深悉三藏,显密兼通。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大量梵本,经葱岭来洛阳。宣武帝慰劳礼遇,请居灵太后所建规模宏丽的永宁寺。当时,该寺有印度、西域僧700人,而以菩提流支为翻译的宗主。后随东魏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继续翻译。到天平二年(535),前后20余年所译经论,据唐《开元释教录》刊定,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弥勒菩萨所问经》1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6卷、《深密解脱经》5卷、《入楞伽经》10卷、《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10卷、《弥勒菩萨所问经论》5卷、《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阙本)、《法华经论》2卷、《宝积经论》4卷等共30部,101卷。据李廓《众经目录》所记,他室内梵本万夹,译稿满屋。其翻译偏重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十地经论》系与勒那摩提等共译,主张阿梨耶识为诸法缘起的根本。他和弟子道宠号称相州北道系,为地论学派内两个对立的流派之一。所译《入楞伽经》,对于北方禅师的修禅,有一定的影响。他又以《观元量寿经》授与修习净土的昙鸾,并译有《无量寿经论》,对于净土宗的建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判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智顗的《法华玄义》说他主张二时教,即佛成道后12年内所说法都是半字教,12年后所说才是满字教。窥基在《大乘义林章》则说他主张一音教,即佛用一音说法,众生随不同的根性而获得不同的理解。(苏晋仁)
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传说他出身于南印度萨曼多婆罗门种姓。少年出家,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官进行过辩论。后又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 藩伽山。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不同意立自证分。承认有离心的名言外境,但认为无论是世俗谛、胜义谛外境都无自性,反对清辨的世俗谛有自性。他把龙树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成性空缘起,并发展了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以及佛果位的尽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理论。在方法论上,他发扬了佛护的传统,对论敌的观点采用归谬论证法,严格地只破不立,以破显宗。因此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现存的月称著作有十余部,既有中观通论性质的著作,也有对龙树的《中论》、《六十颂正理论》、《七十颂性空论》和提婆的《四百论》所作的注。主要有《入中论》、《中观根本明句论》(又名《明句论》)、《六十道理论释》、《七十空性论释》、《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等。其中《中观根本明句论》,梵本已由西方学者校刊出版。苏联谢尔巴茨科依还将其中的第一品《观象品》与本宗的最后一品《观涅 品》译成英语。日本荻原云来译出其中的六品,山口益译出了十一品。《入中论》西方学者也已校印,法尊则从藏译本译成汉语。
随应破派由于月称的努力而大张其势,不仅与瑜伽行派相对立,而且与中观自立量派相抗衡。月称的学说通过阿底峡完整地传入西藏,中经宗喀巴等人的提倡,在西藏十分流行。(方广 )
Darijing
佛教密宗根本经典之一。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亦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唐善无畏等译。7卷。“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据佛教传说,此经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原有广本十万颂,系龙猛菩萨入南天竺铁塔,亲承金刚萨埵的传授后诵出。龙猛又撮取十万颂本要义,编成略本三千余颂。
唐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来长安弘法,偕弟子一行往华严寺,拣出无行游学天竺那烂陀寺搜集的龙猛所传略本,于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奉(福)先寺译出此经前6卷,由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兼缀辞理。翌年,又译出善无畏自己带来的梵本(一说为善无畏自撰),是为第7卷,前后合为一经,共三十六品,以前6卷三十一品为正经。约在汉译本问世30年后,又有印度戒王菩提论师和西藏的翻译官德积的藏译本出现。藏译分为内外两编,其中内编和汉译的前6卷相当,内容亦大同小异,但品目的废立和次第互不相同(仅二十九品),文字方面亦略有出入。外编在世出世护摩法品之后,有寂静护摩仪轨等七品,全经亦为三十六品。但藏译外编,汉译全无;而汉译第7卷,藏译也付阙如。
该经第1卷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第2卷至第6卷为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等;第7卷主要为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供养方式、方法)。全经于所说诸曼荼罗(坛场)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为正式灌顶曼荼罗,所传密教胎藏部大法即从此出。它开示一切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所持无尽庄严藏的本有本觉的曼荼罗,并宣称能悟入这本有净菩提心的身、语、心三密方便。此经所说不出三句法门,更以菩提即是如实知自心,众生自心即一切智,须要如实观察、了了证知。从因到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阐扬了说理平等法门。经内所有密咒,全都写出梵字,并逐字用汉音对译。
汉文注疏有一行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疏》20卷,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收有佛密《毗卢遮那现等觉大怛荼罗注释》一书。一行和佛密都是注疏此经的前6卷。第7卷有新罗不可思议的《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2卷。日本重要注疏有空海的《大日经开题》1卷,圆仁的《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1卷。此外,观贤、信正、实范、高辨、圆尔等,也有注疏之作。(苏渊雷)
Jihu
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尔邦人。早年出家,为大乘佛教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的五传弟子,在当时印度佛教界以精于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烂陀寺。743年受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请入吐蕃传教,在拉萨主持翻译佛教典籍为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势力抵制,停留4个月,即去尼泊尔居住达6年之久。其间曾举荐莲花生入吐蕃传教。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组织的桑耶寺尊基仪式。建寺后,为7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称“七觉士”。762年在埕蕃被马踢伤致死。其所倡自续中观派论点,对后世藏传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响。著有《摄真实论》等。(王辅仁)
Rilian
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俗姓贯名,幼名善日 。祖籍远江国(今静冈县),生于安房国(今千叶县)小凑。幼年于本县清澄山寺从道善落发,名莲长,后改名日莲。初学真言宗,后游镰仓,偶逢延历寺尊海,结伴登比睿山,从诸学匠习天台教义十余年。又巡游大和(今奈良)、纪伊(今和歌山)等地寺院,结识了禅宗名僧辩圆、道元等。认为“末法”时代,唯有《妙法莲华经》是诸经中最胜之经,是与时机相应之法。1253年归乡访亲,登清澄山面对旭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10遍,后世遂以此日为日莲宗开宗之日。旋于清澄山寺大开法席,依《法华经》反对净、禅、密、律诸宗。提出四句格言:“念佛进无间地获,禅宗是天魔,真言宗导致亡国,律宗是国贼。”引起各宗的反对,为其师道善和邑主东条景信所怒逐;遂逃往镰仓结草庵,日夜诵读《法华经》,并时到街头高唱《法华经》题目,赞其功德,向来往男女传教。1260年,将所著《立正安国论》上之幕府,以立正为因,安国为果,立正就是信仰《法华经》。要求禁止净、禅诸宗,专奉法华信仰,大触北条时赖之怒,以诳惑罪发配到伊豆(在今静冈)之东。两年后被赦回镰仓,仍骂诸宗如故。后又被幕府逮捕,发配佐渡(在今新 )。他在此为诸弟子撰《开目钞》、《观心本尊钞》等,阐明宗义,采取阐述“摄受门”的态度。三年后被赦回镰仓。不久至甲斐(今山梨)身延山建草庵,为弘布《法华经》道场,即今莲宗总本山的身延山久远寺。寂后大正天皇追谥立正大师号。著作尚有《守护国家论》、《教机时国钞》等。
Daboniepanjing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译本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槃经》初分异译)6卷,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以昙无谶译本为主,并依法显等译《大般泥洹经》增加品目,从原本寿命品分出经叙、纯陀、哀叹、长寿等4品,由如来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喻、菩萨等10品,改为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经》。世称此为“南本涅槃”,而以原昙无谶所译为“北本涅槃”。藏译《大般涅槃经》全译本是根据汉译大本的重译。此外,还有根据梵文译出的《大般涅槃经》。此经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地都有发现,并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经》还全被译成英文。关于此经出现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法显译出之前,即3~4世纪之间(另说2~3世纪之间),正当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时期。产生的地点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内容 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从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经还常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经中还引用佛陀所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这反映了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排斥佛教的历史背景。
影响 此经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传,传入中国后,影响却甚大。自法显译出6卷《泥洹经》后,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至建康,经中也讲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被称为“孤明先发”。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主张顿悟,听者甚众,成为中国最初的涅槃师。其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渐悟。从此道生、慧观并为涅槃学派中两大系。此后南北方均陆续出现不少涅槃师,盛行讲习,竞作注疏。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著《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南、百济,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经提到半字、满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之说出。首先慧观立二教(顿教、渐教)五时(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以《涅槃经》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四种法轮(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阶段。后僧亮、僧众等也都配合《涅槃经》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经义,立五时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和天台四教(藏、通、别、圆),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和“圆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经》的地位,讲习此经之风盛极一时。
注疏 现存的有印度世亲著、北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1卷;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1卷;梁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71卷;隋慧远撰《涅槃经义记》10卷,吉藏撰《涅槃经游意》1卷,灌顶撰《涅槃经玄义》2卷、《涅槃经疏》33卷;唐法宝撰《涅槃经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经玄义文句》2卷、《大涅槃经疏私记》9卷,行满《涅槃经疏私记》12卷;宋智圆《涅槃经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4卷、《涅槃经疏三德指归》20卷;清净挺撰《涅槃经末后句》1卷;新罗元晓撰《涅槃经宗要》1卷等。(田光烈)
Weimojing
佛教经典。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此即“通达佛道”的真正“菩萨行”。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序》中称:“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认为此即“不思议之本”。
根据各种版本的比较,此经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纪,是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经典这一。在印度颇为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断。它用寓于象征意义的谈话形式,显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极意,为同类经中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作品。后世把《维摩经》作为在家佛教的重要经典,而维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体现者。此经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在长安大寺译出。但据《开元释教录》介绍,此经在中国早有流传,从东汉至唐初,除鸠摩罗什译本外,还有7个译本:①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2卷(已佚);②吴支谦译《维摩诘经》2卷;③西晋竺叔兰译《异毗摩罗诘经》3卷(已佚);④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1卷(已佚);⑤东晋祗多蜜译《维摩诘经》4卷(已佚);⑥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6卷;⑦东晋支敏度还曾将支谦、竺叔兰和竺法护三译糅合为一,名《合维摩诘经》行世。
主要注疏有东晋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10卷;隋慧远《维摩经义记》8卷,智顗《维摩经玄疏》6卷、《维摩经文疏》28卷,吉藏《维摩经玄论》8卷、《维摩经义疏》6卷;唐湛然《维摩经略疏》10卷,窥基《说无垢称经赞》6卷等。日本圣德太子曾撰《维摩经义疏》。此外,势范、凝然、凤潭等也各著疏钞流通。在中国还有藏语译本。1928年,日本河口慧海将其译为日语刊行,题为《汉藏对照国译维摩经》。(高振农)
Gaonanshuncilang
日本佛教学者。原姓泽井,幼名梅太郎,广岛县人。求学时名泽井洵,后因入赘高楠孙三郎为婿,得其资助留学英国,改名高楠顺次郎。属真宗西本愿寺派。1887年与同学组织反省会,从事学生运动,发行《反省者杂志》,鼓吹禁酒进德的社会启蒙运动。1890年留学英国,入牛津大学从马克斯·缪勒学梵文、印度哲学、比较宗教学等。1897年学成回国,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教授,兼东京外国语学校校长并创建武藏野女子学院(后改为大学)。他在佛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编纂《大正新修大藏经》(与渡边海旭联合主编)和《南传大藏经》。又与南条文雄、望月信亨等合编《大日本佛教全书》。著有《佛教哲学概要》(英文)、《释尊的生活》、《佛教的真髓》、《亚洲民族的中心思想》、《佛教国民的理想》、《理想之泉的佛教》等;并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观无量寿经》译为英语。
Jieshenmijing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为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次二品明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此经传来中国后,法相宗依《无自性相品》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并依心意识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三性说及唯识说,阿赖耶识和缘起说,为一宗根本教义。
主要注疏有: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刘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