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3本字典中找到 68 條與「IR」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中国百科全书】的查詢結果:
中國百科全書 【1】涅槃(Nirvana)

  Niepan

  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譯爲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爲、不生、解脫、圓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産生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佛教用以作爲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義多種:息除煩惱業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滅,而人得度,故稱滅或滅度;衆生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業因,若息滅了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息,名爲寂滅或解脫;永不再受叁界生死輪回,故名不生;惑無不盡,德無不圓,故又稱圓寂;達到安樂無爲,解脫自在的境界,稱爲涅槃。《大乘起信論》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余涅槃。據《肇論》介紹: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爲涅槃,是爲有余涅槃;《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爲涅槃,是爲無余涅槃。大乘還分性淨涅槃和方便淨涅槃兩種。本有的法身,名性淨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稱性德涅槃;假六度緣修,本有法身顯現,名方便淨涅槃,亦稱修得涅槃。法相宗綜合了大小乘涅槃學說立四種涅槃:①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②有余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③無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無住處涅槃。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此依佛的叁身而說,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應化身故不住涅槃,名爲無住涅槃。大乘佛教認爲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性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種德性。(劉峰)

中國百科全書 【2】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

  Chang”ahanjing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經。此經梵本屬法藏部,原本失傳。近代曾在中亞發現梵本殘片。曆代別出異譯之單品約24種、58卷左右。各經出自何派傳本,已無可稽考。

  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而《叁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中;但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叁聚經》和《世紀經》叁經。一般認爲,北傳傾向于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主要內容可分4部分:①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義的經有《十上經》、《增一經》和《叁聚經》等。這些經將教義分門別類,按數字順序排列。以簡單列舉爲特點,所述教義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蘊、緣起、十二因緣、無常、無我、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另外,著重解釋教義的經文有《大緣方便經》,廣釋十二因緣之深義;《世紀經》,詳釋“此世、他世”,“六道”、“叁界”叁種輪回系列。與此類似的還有《清淨經》、《自歡喜經》等;②敘述佛陀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遊行經》記述佛陀悟道、傳教和涅槃的經過。《善生經》記述佛陀在傳教過程中爲長者子善生宣講持家處世、敬事父母等六事,從該經可以看出,佛陀作爲宗教導師並不脫離現實,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敘說佛陀本生與曆劫等故事,旨在弘揚佛教,勸誡人們皈依叁寶。這些敘說主要見于《大本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和《典尊經》等;④駁斥外道(異教)。首先是駁斥婆羅門教的種姓製度、祭祀儀式和梵天至上論,見于《小緣經》、《阿摩晝經》和《究羅檀頭經》等;其次是對印度古代唯物主義派別——順世論的批駁,例如《弊宿經》專斥其“無他世”,無業報輪回等觀點;再次是對耆那教等苦行滅業論的批駁,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見于《阿(  )  
  夷經》、《清淨經》和《散陀那經》等。此外,對其他外道的批駁散見于各經。在駁斥外道的同時,綜述了當時各種宗教哲學派別的62種觀點。列舉了當時有代表性的、影響較大的派別,如“六師外道”。這些內容主要見于《梵動經》、《沙門果經》和《布吒婆樓經》等。(任傑  魏道儒)

中國百科全書 【3】法稱(Dharmakirti 約6~7世紀)

  Facheng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佛教因明大家。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6章的記載,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羅耶國。早年習婆羅門教各種學派的教理,後學佛法,赴中國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出家,習唯識學。後從陳那弟子自在軍學《集量論》,成績優異;對《集量論》作出評釋,進一步發展了陳那的因明學說。其要點爲:①強調現量“無錯亂”,是真實的、純粹的感覺,不是錯覺;②現量的認識對象——自相,“爲勝義有”,是真實的存在,具有“起識”的功有;③認爲現晴天霹雳必須是“親證”的;④改革叁支作法,主張合因、喻爲一體,顛倒其順序,將喻體提前,並把同喻、、異喻分開單獨列式,宗支常常省略;⑤將因區分爲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叁大類,進一步明確了因明比量的格式;⑥廢除因過中的“不共不定”的規定。他對種姓製度持批判態度,在其《金剛針論》中指出:吠陀非正理,所有婆羅門法,道理亦非。主要著作爲《量評釋論》(存梵、藏文體)。另有《正理一滴論》、《诤正理論》(以上存梵、藏文本)、《量決擇論》、《觀相屬論》、《因一滴論》、《成他相續論》(以上存藏譯本)等。(羅  )

中國百科全書 【4】菩提流支(Bodhiruci 約5~6世紀間)

  Putiliuzhi  

  北魏僧人。佛經翻譯家。一譯菩提留支,意譯道希。北印度人。深悉叁藏,顯密兼通。北魏永平元年(508)攜大量梵本,經蔥嶺來洛陽。宣武帝慰勞禮遇,請居靈太後所建規模宏麗的永甯寺。當時,該寺有印度、西域僧700人,而以菩提流支爲翻譯的宗主。後隨東魏遷到邺城(今河北臨漳),繼續翻譯。到天平二年(535),前後20余年所譯經論,據唐《開元釋教錄》刊定,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卷、《彌勒菩薩所問經》1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6卷、《深密解脫經》5卷、《入楞伽經》10卷、《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10卷、《彌勒菩薩所問經論》5卷、《究竟一乘寶性論》4卷(阙本)、《法華經論》2卷、《寶積經論》4卷等共30部,101卷。據李廓《衆經目錄》所記,他室內梵本萬夾,譯稿滿屋。其翻譯偏重大乘瑜伽行派的學說。《十地經論》系與勒那摩提等共譯,主張阿梨耶識爲諸法緣起的根本。他和弟子道寵號稱相州北道系,爲地論學派內兩個對立的流派之一。所譯《入楞伽經》,對于北方禅師的修禅,有一定的影響。他又以《觀元量壽經》授與修習淨土的昙鸾,並譯有《無量壽經論》,對于淨土宗的建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判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智顗的《法華玄義》說他主張二時教,即佛成道後12年內所說法都是半字教,12年後所說才是滿字教。窺基在《大乘義林章》則說他主張一音教,即佛用一音說法,衆生隨不同的根性而獲得不同的理解。(蘇晉仁)

中國百科全書 【5】月稱(Candrakirti 約7世紀中葉)

  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傳說他出身于南印度薩曼多婆羅門種姓。少年出家,師承佛護的弟子蓮花覺。精通佛護一系的中觀學說。曾任那爛陀寺住持,並曾與月官進行過辯論。後又在南方,弘揚佛法,興建寺廟。最後逝于摩  藩伽山。他發揮了中觀無自性學說,反對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不同意立自證分。承認有離心的名言外境,但認爲無論是世俗谛、勝義谛外境都無自性,反對清辨的世俗谛有自性。他把龍樹的緣起性空的理論發展成性空緣起,並發展了如何安立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別,以及佛果位的盡有智如何觀照世俗谛的理論。在方法論上,他發揚了佛護的傳統,對論敵的觀點采用歸謬論證法,嚴格地只破不立,以破顯宗。因此被稱爲“隨應破派”或“應成派”現存的月稱著作有十余部,既有中觀通論性質的著作,也有對龍樹的《中論》、《六十頌正理論》、《七十頌性空論》和提婆的《四百論》所作的注。主要有《入中論》、《中觀根本明句論》(又名《明句論》)、《六十道理論釋》、《七十空性論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廣釋》等。其中《中觀根本明句論》,梵本已由西方學者校刊出版。蘇聯謝爾巴茨科依還將其中的第一品《觀象品》與本宗的最後一品《觀涅  品》譯成英語。日本荻原雲來譯出其中的六品,山口益譯出了十一品。《入中論》西方學者也已校印,法尊則從藏譯本譯成漢語。

  隨應破派由于月稱的努力而大張其勢,不僅與瑜伽行派相對立,而且與中觀自立量派相抗衡。月稱的學說通過阿底峽完整地傳入西藏,中經宗喀巴等人的提倡,在西藏十分流行。(方廣  )

中國百科全書 【6】大日經(Mahavairocana-sutra)

  Darijing

  佛教密宗根本經典之一。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亦稱《毗盧遮那成佛經》。唐善無畏等譯。7卷。“大毗盧遮那”,意爲“大日”。據佛教傳說,此經是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宮爲金剛手秘密主等所說,原有廣本十萬頌,系龍猛菩薩入南天竺鐵塔,親承金剛薩埵的傳授後誦出。龍猛又撮取十萬頌本要義,編成略本叁千余頌。

  唐開元四年(716),善無畏來長安弘法,偕弟子一行往華嚴寺,揀出無行遊學天竺那爛陀寺搜集的龍猛所傳略本,于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奉(福)先寺譯出此經前6卷,由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兼綴辭理。翌年,又譯出善無畏自己帶來的梵本(一說爲善無畏自撰),是爲第7卷,前後合爲一經,共叁十六品,以前6卷叁十一品爲正經。約在漢譯本問世30年後,又有印度戒王菩提論師和西藏的翻譯官德積的藏譯本出現。藏譯分爲內外兩編,其中內編和漢譯的前6卷相當,內容亦大同小異,但品目的廢立和次第互不相同(僅二十九品),文字方面亦略有出入。外編在世出世護摩法品之後,有寂靜護摩儀軌等七品,全經亦爲叁十六品。但藏譯外編,漢譯全無;而漢譯第7卷,藏譯也付阙如。

  該經第1卷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第2卷至第6卷爲密教的各種儀軌、行法等;第7卷主要爲供養念誦叁昧耶法門(供養方式、方法)。全經于所說諸曼荼羅(壇場)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爲正式灌頂曼荼羅,所傳密教胎藏部大法即從此出。它開示一切衆生本有的淨菩提心所持無盡莊嚴藏的本有本覺的曼荼羅,並宣稱能悟入這本有淨菩提心的身、語、心叁密方便。此經所說不出叁句法門,更以菩提即是如實知自心,衆生自心即一切智,須要如實觀察、了了證知。從因到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闡揚了說理平等法門。經內所有密咒,全都寫出梵字,並逐字用漢音對譯。

  漢文注疏有一行的《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20卷,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收有佛密《毗盧遮那現等覺大怛荼羅注釋》一書。一行和佛密都是注疏此經的前6卷。第7卷有新羅不可思議的《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2卷。日本重要注疏有空海的《大日經開題》1卷,圓仁的《大毗盧遮那成道經心目》1卷。此外,觀賢、信正、實範、高辨、圓爾等,也有注疏之作。(蘇淵雷)

中國百科全書 【7】寂護(Santiraksita 705~762)

  Jihu

  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爾邦人。早年出家,爲大乘佛教自續中觀派創始人清辨的五傳弟子,在當時印度佛教界以精于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爛陀寺。743年受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之請入吐蕃傳教,在拉薩主持翻譯佛教典籍爲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勢力抵製,停留4個月,即去尼泊爾居住達6年之久。其間曾舉薦蓮花生入吐蕃傳教。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組織的桑耶寺尊基儀式。建寺後,爲7名貴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稱“七覺士”。762年在埕蕃被馬踢傷致死。其所倡自續中觀派論點,對後世藏傳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響。著有《攝真實論》等。(王輔仁)

中國百科全書 【8】日蓮(Nichiren 1222~1282)

  Rilian

  日本佛教日蓮宗創始人。俗姓貫名,幼名善日  。祖籍遠江國(今靜岡縣),生于安房國(今千葉縣)小湊。幼年于本縣清澄山寺從道善落發,名蓮長,後改名日蓮。初學真言宗,後遊鐮倉,偶逢延曆寺尊海,結伴登比睿山,從諸學匠習天臺教義十余年。又巡遊大和(今奈良)、紀伊(今和歌山)等地寺院,結識了禅宗名僧辯圓、道元等。認爲“末法”時代,唯有《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中最勝之經,是與時機相應之法。1253年歸鄉訪親,登清澄山面對旭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10遍,後世遂以此日爲日蓮宗開宗之日。旋于清澄山寺大開法席,依《法華經》反對淨、禅、密、律諸宗。提出四句格言:“念佛進無間地獲,禅宗是天魔,真言宗導致亡國,律宗是國賊。”引起各宗的反對,爲其師道善和邑主東條景信所怒逐;遂逃往鐮倉結草庵,日夜誦讀《法華經》,並時到街頭高唱《法華經》題目,贊其功德,向來往男女傳教。1260年,將所著《立正安國論》上之幕府,以立正爲因,安國爲果,立正就是信仰《法華經》。要求禁止淨、禅諸宗,專奉法華信仰,大觸北條時賴之怒,以诳惑罪發配到伊豆(在今靜岡)之東。兩年後被赦回鐮倉,仍罵諸宗如故。後又被幕府逮捕,發配佐渡(在今新  )。他在此爲諸弟子撰《開目鈔》、《觀心本尊鈔》等,闡明宗義,采取闡述“攝受門”的態度。叁年後被赦回鐮倉。不久至甲斐(今山梨)身延山建草庵,爲弘布《法華經》道場,即今蓮宗總本山的身延山久遠寺。寂後大正天皇追谥立正大師號。著作尚有《守護國家論》、《教機時國鈔》等。

中國百科全書 【9】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40卷。

  譯本  相傳在昙無谶譯出前,東漢支婁迦谶譯有《梵般泥洹經》2卷,叁國魏安法賢譯有《大般涅槃經》2卷,吳支謙譯有《大般泥洹經》2卷,均早佚。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爲《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于昙無谶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昙無谶譯本爲主,並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哀歎、長壽等4品,由如來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等10品,改爲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經》。世稱此爲“南本涅槃”,而以原昙無谶所譯爲“北本涅槃”。藏譯《大般涅槃經》全譯本是根據漢譯大本的重譯。此外,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于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爲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産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內容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衆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從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衆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經還常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經中還引用佛陀所說:“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這反映了笈多王朝複興婆羅門教、排斥佛教的曆史背景。

  影響  此經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傳,傳入中國後,影響卻甚大。自法顯譯出6卷《泥洹經》後,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引起舊學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對。昙無谶譯大本涅槃經傳至建康,經中也講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的正確,被稱爲“孤明先發”。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者甚衆,成爲中國最初的涅槃師。其同學慧觀則依《涅槃經》而主張漸悟。從此道生、慧觀並爲涅槃學派中兩大系。此後南北方均陸續出現不少涅槃師,盛行講習,競作注疏。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著《涅槃講疏》、《涅槃義疏》等,分贈扶南、百濟,並撰《斷酒肉文》,廣集僧尼于華林殿前,令光宅寺法雲宣講,爲中國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經提到半字、滿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說法的深淺、先後,遂有教相判釋之說出。首先慧觀立二教(頓教、漸教)五時(叁乘別教、叁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以《涅槃經》爲最完善的經教。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四種法輪(善淨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余法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後僧亮、僧衆等也都配合《涅槃經》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經義,立五時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和天臺四教(藏、通、別、圓),以《涅槃經》爲“第五時教”和“圓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經》的地位,講習此經之風盛極一時。

  注疏  現存的有印度世親著、北魏達磨菩提譯《涅槃論》1卷;陳真谛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等撰《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隋慧遠撰《涅槃經義記》10卷,吉藏撰《涅槃經遊意》1卷,灌頂撰《涅槃經玄義》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叁德指歸》20卷;清淨挺撰《涅槃經末後句》1卷;新羅元曉撰《涅槃經宗要》1卷等。(田光烈)

中國百科全書 【10】維摩經(Vimalakirti-nirdesa-sutra)

  Weimojing

  佛教經典。全稱《維摩诘所說經》,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诘經》。後秦鸠摩羅什譯,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爲“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認爲“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汙泥”,此即“通達佛道”的真正“菩薩行”。又把“無言無說”、“無有文字語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境界,作爲不二法門的極致。僧肇在《維摩诘所說經注序》中稱:“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爲門。”認爲此即“不思議之本”。

  根據各種版本的比較,此經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紀,是印度大乘佛教時期出現的經典這一。在印度頗爲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斷。它用寓于象征意義的談話形式,顯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極意,爲同類經中藝術感染力較強的作品。後世把《維摩經》作爲在家佛教的重要經典,而維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體現者。此經于後秦弘始八年(406)在長安大寺譯出。但據《開元釋教錄》介紹,此經在中國早有流傳,從東漢至唐初,除鸠摩羅什譯本外,還有7個譯本:①東漢嚴佛調譯《古維摩诘經》2卷(已佚);②吳支謙譯《維摩诘經》2卷;③西晉竺叔蘭譯《異毗摩羅诘經》3卷(已佚);④西晉竺法護譯《維摩诘所說法門經》1卷(已佚);⑤東晉祗多蜜譯《維摩诘經》4卷(已佚);⑥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6卷;⑦東晉支敏度還曾將支謙、竺叔蘭和竺法護叁譯糅合爲一,名《合維摩诘經》行世。

  主要注疏有東晉僧肇《維摩诘所說經注》10卷;隋慧遠《維摩經義記》8卷,智顗《維摩經玄疏》6卷、《維摩經文疏》28卷,吉藏《維摩經玄論》8卷、《維摩經義疏》6卷;唐湛然《維摩經略疏》10卷,窺基《說無垢稱經贊》6卷等。日本聖德太子曾撰《維摩經義疏》。此外,勢範、凝然、鳳潭等也各著疏鈔流通。在中國還有藏語譯本。1928年,日本河口慧海將其譯爲日語刊行,題爲《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高振農)

中國百科全書 【11】高楠順次郎(Takakusu Junjiro 1866~1945)

  Gaonanshuncilang

  日本佛教學者。原姓澤井,幼名梅太郎,廣島縣人。求學時名澤井洵,後因入贅高楠孫叁郎爲婿,得其資助留學英國,改名高楠順次郎。屬真宗西本願寺派。1887年與同學組織反省會,從事學生運動,發行《反省者雜志》,鼓吹禁酒進德的社會啓蒙運動。1890年留學英國,入牛津大學從馬克斯·缪勒學梵文、印度哲學、比較宗教學等。1897年學成回國,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教授,兼東京外國語學校校長並創建武藏野女子學院(後改爲大學)。他在佛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編纂《大正新修大藏經》(與渡邊海旭聯合主編)和《南傳大藏經》。又與南條文雄、望月信亨等合編《大日本佛教全書》。著有《佛教哲學概要》(英文)、《釋尊的生活》、《佛教的真髓》、《亞洲民族的中心思想》、《佛教國民的理想》、《理想之泉的佛教》等;並將《南海寄歸內法傳》和《觀無量壽經》譯爲英語。

中國百科全書 【12】解深密經(Sandhinir-mokcana-vyuha-sutra)

  Jieshenmijing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爲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谛譯《解節經》1卷。此經以闡述大乘境行果爲中心,分序、勝義谛相、心意識相、一切法相、無自性相、分別瑜伽、地波羅蜜,如來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爲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講所觀境,次二品明能觀行,後一品顯所得果。此經傳來中國後,法相宗依《無自性相品》判釋迦一代教法爲有、空、中道叁時教,並依心意識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叁性說及唯識說,阿賴耶識和緣起說,爲一宗根本教義。

  主要注疏有:圓測《解深密經疏》10卷(現存前9卷),道倫《解深密經注》5卷,令因《解深密經疏》11卷,玄範《解深密經疏》10卷。真谛有《解節經義疏》之作,現已不傳;但圓測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經支那內學院輯成《解節經真谛義》1卷。藏譯有無著撰、勝友等譯的《解深密經略釋》二百二十頌,龍幢撰、譯者不詳的《解深密經廣釋》40卷,圓測撰、法成譯的《解深密經大疏》75卷等。新羅元曉、憬興所作注疏,現已失傳。(劉明淵)

中国百科全书中的【12】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