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3本字典中找到 68 条与“IR”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67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37】vira^ga^nupassana^

  s.  prec.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38】anabhirati san~n~a^

  s.  sabba-loke  anabhirati-s.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39】spiritual faculties

  s.  indriya  (15-19),  indriya-samatta,  bala.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40】viriya sambojjhanga

”energy  as  factor  of  enlightenment”,  is  one  of  the  7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bojjhanga,  q.v.).

英汉对照词典 【41】NIRVANA WITH RESIDUE

Nirvana  with  residue  ==  有余涅槃

The  cause,  but  not  all  the  effect  (Karma)  of  reincarnation  is  cut  off  and  removal  of  the  obstacle  of  affliction,  but  not  that  of  what  is  known  (Dharma),  thus  the  body  which  remains  is  subject  to  birth  and  death.  Those  beings  are  Arhats.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42】nirutti patisambhida^

  the  ”analytical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one  of  the  4  patisambhida^  (q.v.).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43】pun~n~a kiriya vatthu

”bases  of  meritorious  action”.  In  the  suttas,  3  are  mentioned  consisting  of  giving  (liberality;  da^na-maya-p.),  of  morality  (si^la-maya-p.)  and  of  mental  development  (meditation;  bha^vana^-maya-p.).  See  D.  33;  It.  60;  expl.  in  A.  VIII,  36.
Commentaries  have  a  list  of  ten  (dasa  p.)  which  is  very  popular  in  Buddhist  countries:  (1)-(3)  as  above,  (4)  reverence  (apaciti),  (5)  service  (veyya^vacca),  (6)  transference  of  merit  (patta^nuppada^na),  (7)  rejoicing  in  others”  merit  (abbha^numodana),  (8)  expounding  the  Doctrine  (desana^),  (9)  listening  to  the  Doctrine  (savana),  (10)  straightening  one”s  right  views  (rectification  of  views;  ditthujukamma).  -  Expl.  in  Atthasa^lini  Tr.  209ff.
See  ”The  Advantages  of  Merit”,  by  Bhikkhu  Khantipalo  (BODHI  LEAVES  B.  38).

英汉对照词典 【44】SIX HEAVENS OF DESIRE

Six  Heavens  of  Desire  ==  六欲天

see  Three  Realms.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45】desire for deliverance

  s.  visuddhi  (VI,  6).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46】desireless deliverance

  s.  vimokkha  (1).

英汉对照词典 【47】NIRVANA OF NO DWELLING

Nirvana  of  no  dwelling  ==  无住涅槃

With  the  aid  of  interactive  wisdom  and  compassion,  those  who  do  not  dwell  in  birth  and  death,  nor  in  Nirvana,  but  continue  to  cross  living  beings  over  forever.

中国百科全书 【48】长阿含经(Dirghagama-sutra)

  Chang”ahanjing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4部分:①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②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④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  )  
  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对其他外道的批驳散见于各经。在驳斥外道的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观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任杰  魏道儒)

英汉对照词典 【49】NIRVANA WITHOUT RESIDUE

Nirvana  without  residue  ==  无余涅槃

Both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reincarnation  are  extinguished,  both  afflictions  and  what  is  known  (Dharma)  are  extinguished.  All  kinds  of  suffering  are  externally  in  stillness.  There  is  no  further  residue.  Those  beings  are  Bodhisattva.

中国百科全书 【50】法称(Dharmakirti 约6~7世纪)

  Facheng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大家。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6章的记载,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习婆罗门教各种学派的教理,后学佛法,赴中国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习唯识学。后从陈那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对《集量论》作出评释,进一步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其要点为:①强调现量“无错乱”,是真实的、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②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功有;③认为现晴天霹雳必须是“亲证”的;④改革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并把同喻、、异喻分开单独列式,宗支常常省略;⑤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大类,进一步明确了因明比量的格式;⑥废除因过中的“不共不定”的规定。他对种姓制度持批判态度,在其《金刚针论》中指出:吠陀非正理,所有婆罗门法,道理亦非。主要著作为《量评释论》(存梵、藏文体)。另有《正理一滴论》、《诤正理论》(以上存梵、藏文本)、《量决择论》、《观相属论》、《因一滴论》、《成他相续论》(以上存藏译本)等。(罗  )

中国百科全书 【51】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Putiliuzhi  

  北魏僧人。佛经翻译家。一译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深悉三藏,显密兼通。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大量梵本,经葱岭来洛阳。宣武帝慰劳礼遇,请居灵太后所建规模宏丽的永宁寺。当时,该寺有印度、西域僧700人,而以菩提流支为翻译的宗主。后随东魏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继续翻译。到天平二年(535),前后20余年所译经论,据唐《开元释教录》刊定,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弥勒菩萨所问经》1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6卷、《深密解脱经》5卷、《入楞伽经》10卷、《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10卷、《弥勒菩萨所问经论》5卷、《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阙本)、《法华经论》2卷、《宝积经论》4卷等共30部,101卷。据李廓《众经目录》所记,他室内梵本万夹,译稿满屋。其翻译偏重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十地经论》系与勒那摩提等共译,主张阿梨耶识为诸法缘起的根本。他和弟子道宠号称相州北道系,为地论学派内两个对立的流派之一。所译《入楞伽经》,对于北方禅师的修禅,有一定的影响。他又以《观元量寿经》授与修习净土的昙鸾,并译有《无量寿经论》,对于净土宗的建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判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智顗的《法华玄义》说他主张二时教,即佛成道后12年内所说法都是半字教,12年后所说才是满字教。窥基在《大乘义林章》则说他主张一音教,即佛用一音说法,众生随不同的根性而获得不同的理解。(苏晋仁)

中国百科全书 【52】月称(Candrakirti 约7世纪中叶)

  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传说他出身于南印度萨曼多婆罗门种姓。少年出家,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官进行过辩论。后又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  藩伽山。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不同意立自证分。承认有离心的名言外境,但认为无论是世俗谛、胜义谛外境都无自性,反对清辨的世俗谛有自性。他把龙树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成性空缘起,并发展了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以及佛果位的尽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理论。在方法论上,他发扬了佛护的传统,对论敌的观点采用归谬论证法,严格地只破不立,以破显宗。因此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现存的月称著作有十余部,既有中观通论性质的著作,也有对龙树的《中论》、《六十颂正理论》、《七十颂性空论》和提婆的《四百论》所作的注。主要有《入中论》、《中观根本明句论》(又名《明句论》)、《六十道理论释》、《七十空性论释》、《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等。其中《中观根本明句论》,梵本已由西方学者校刊出版。苏联谢尔巴茨科依还将其中的第一品《观象品》与本宗的最后一品《观涅  品》译成英语。日本荻原云来译出其中的六品,山口益译出了十一品。《入中论》西方学者也已校印,法尊则从藏译本译成汉语。

  随应破派由于月称的努力而大张其势,不仅与瑜伽行派相对立,而且与中观自立量派相抗衡。月称的学说通过阿底峡完整地传入西藏,中经宗喀巴等人的提倡,在西藏十分流行。(方广  )

英汉对照词典 【53】REALM OF SENSUOUS DESIRE

Realm  of  Sensuous  Desire  ==  欲界

see  Three  Realms.

中国百科全书 【54】大日经(Mahavairocana-sutra)

  Darijing

  佛教密宗根本经典之一。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亦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唐善无畏等译。7卷。“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据佛教传说,此经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原有广本十万颂,系龙猛菩萨入南天竺铁塔,亲承金刚萨埵的传授后诵出。龙猛又撮取十万颂本要义,编成略本三千余颂。

  唐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来长安弘法,偕弟子一行往华严寺,拣出无行游学天竺那烂陀寺搜集的龙猛所传略本,于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奉(福)先寺译出此经前6卷,由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兼缀辞理。翌年,又译出善无畏自己带来的梵本(一说为善无畏自撰),是为第7卷,前后合为一经,共三十六品,以前6卷三十一品为正经。约在汉译本问世30年后,又有印度戒王菩提论师和西藏的翻译官德积的藏译本出现。藏译分为内外两编,其中内编和汉译的前6卷相当,内容亦大同小异,但品目的废立和次第互不相同(仅二十九品),文字方面亦略有出入。外编在世出世护摩法品之后,有寂静护摩仪轨等七品,全经亦为三十六品。但藏译外编,汉译全无;而汉译第7卷,藏译也付阙如。

  该经第1卷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第2卷至第6卷为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等;第7卷主要为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供养方式、方法)。全经于所说诸曼荼罗(坛场)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为正式灌顶曼荼罗,所传密教胎藏部大法即从此出。它开示一切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所持无尽庄严藏的本有本觉的曼荼罗,并宣称能悟入这本有净菩提心的身、语、心三密方便。此经所说不出三句法门,更以菩提即是如实知自心,众生自心即一切智,须要如实观察、了了证知。从因到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阐扬了说理平等法门。经内所有密咒,全都写出梵字,并逐字用汉音对译。

  汉文注疏有一行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疏》20卷,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收有佛密《毗卢遮那现等觉大怛荼罗注释》一书。一行和佛密都是注疏此经的前6卷。第7卷有新罗不可思议的《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2卷。日本重要注疏有空海的《大日经开题》1卷,圆仁的《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1卷。此外,观贤、信正、实范、高辨、圆尔等,也有注疏之作。(苏渊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