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596 条与“u”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3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81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utu catu hetu lust RUPA unit ASURA asura cause doubt kuppa rules STUPA subha SUDRA sukha SUTRA " beauty BHIKSU BUDDHA Buddha cakkhu course dha^tu dukkha favour groups grudge KARUNA kusala MUDITA purity RAHULA refuge sexual suddha sugati sukkha SUMERU truths tusita upa^di upadhi usages vatthu virtue woeful a^ruppa AKUSALA akusala anusaya bhikkhu counter duggati HSU YUN HUA TOU karuna^ KUSHALA lahuta^ matured mudita^ muduta^ mundane neutral puggala pun~n~a rapture sammuti skilful sublime sun~n~a thought turning upacaya UPEKKHA vimutti acquired AKUSHALA anussati BHIKSUNI delusion dhutanga fruition HUI NENG impurity influxes kukkucca postures scruples sensuous sucarita suchness uddhacca ujukata^ upa^saka upaca^ra upekkha^ uposatha upstream visuddhi 空(sunya) beautiful behaviour boundless dhuta^nga duccarita dukkhata^ ENDURANCE faculties impulsion indulging lokuttara NAGARJUNA nutriment PURE LAND SARIPUTRA SIX DUSTS SIX GUNAS suffering treasures upa^da^na upa^sika^ contiguity continuity cuti citta enthusiasm equanimity foundation FOUR PHALA FOUR SEALS functional impurities individual inducement ka^ma guna mutability obduracies productive punabbhava puthujjana repugnance sensuality SHAKYAMUNI successive SUDDHODANA unprepared unshakable upakkilesa upavica^ra yuganaddha a^po dha^tu anupassana^ corruptions cutúpapa^ta destruction dissolution foundations human world infatuation karma round kusala múla LOTUS SUTRA mano dha^tu mindfulness pure abodes samuttha^na supernormal tejo dha^tu temperature unthinkable unwholesome uprightness accumulation bahula kamma ceto vimutti covetousness dibba cakkhu FOUR VIRTUES garuka kamma hate natured karma result purification purisindriya RENUNCIATION santutthita^ subconscious suddha^va^sa supermundane tranquillity upa^da^ rúpa va^yo dha^tu vatthu ka^ma viveka sukha 佛教(Buddhism) 蓝毗尼(lumbini) 三界(tridhatu) ahetuka citta akuppa dhamma anuloma citta ariya puggala BHAISAJYAGURU cakkhu dha^tu consciousness dhamma dha^tu FIVE BHIKSHUS FOUR FRUITION hadaya vatthu ka^mupa^da^na ka^ya lahuta^ pa^gun~n~ata^ RIGHT THOUGHT sammuti sacca silent buddha subha nimitta susa^nik’anga THREE STUDIES THREE VIRTUES unconditioned understanding upekkhindriya vipacitan~n~u 因明(Hetuvidya) a^ka^sa dha^tu ahetuka ditthi altruistic joy AMITABHA SUTRA anuloma n~a^na auditory organ Buddha sa^sana buddha^nussati citta visuddhi devata^nussati dhamma^nussati frivolous talk greedy natured habitual karma kusala vipa^ka marana^nussati niyata puggala pacceka buddha relative truth saddha^nusa^ri sahetuka citta samudaya sacca samvara suddhi samvega vatthu sangaha vatthu SIX FULFILMENT stupid natured uccheda ditthi uggaha nimitta ugghatitan~n~u upapatti bhava upekkha^ sukha 佛身(buddhakaya) akusala vitakka appama^na subha deluded natured dhamma^nusa^ri^ ditth’upa^da^na ditthi visuddhi FOUR GREAT VOWS gustatory organ mental function mental obduracy no upa^da^ rúpa pamsukúlik’anga pathavi^ dha^tu PRATYEKA-BUDDHA sceptical doubt SPIRITUAL GHOST stored up karma THREE DELUSIONS tranquilisation upasama^nussati vaya^nupassana^ 法界(dharmadhatu) 法印(dharmamudra) 极乐世界(sukhavati) 婆罗浮屠(Borobudur) anupubba nirodha anupubba viha^ra AVATAMSAKA SUTRA citta^nupassana^ dukkha patipada^ EIGHT SUFFERINGS equality conceit faithful natured FOUR HOLY REALMS ka^ya^nupassana^ khaya^nupassana^ life infatuation monks’ community natural morality pan~n~a^ vimutti pun~n~a^ dha^ra^ round of rebirth sensuous craving sukkha vipassaka supportive karma THREE SUFFERINGS upapi^laka kamma upekkha^ vedana^ upekkhopavica^ra vikubbana^ iddhi 经量部(Sautrantike) 律经(Vinaya-sutra) 菩提伽耶(Buddhagaya) 释迦牟尼 (Sakyamuni) 四谛(catur-satyas) a^nupubbi^ katha^ anatta^nupassana^ anicca^nupassana^ cakkhu vin~n~a^na destructive karma dhamma^nupassana^ dukkha^nupassana^ eye consciousness FOUR FEARLESSNESS FOUR NOBLE TRUTHS FOURFOLD ASSEMBLY kusala kammapatha pa^risuddhi si^la pakati upanissaya paticcasamuppa^da pureja^ta paccaya rukkha mulik’anga sensuous clinging SINGALOVADA SUTRA SIX CONSCIOUSNESS sudassa sudassi^ suppressive karma upaca^ra sama^dhi upacchedaka kamma upagha^taka kamma vedana^nupassana^ youth infatuation 迦毗罗卫(Kapilavastu) 空海(Kukai 774~835) 桑奇大塔(Sanch Stupa) ahetu patisandhika atta va^dupa^da^na catu voka^ra bhava corporeality group dha^tu vavattha^na domanassupavica^ra full comprehension hasituppa^da citta health infatuation karma accumulation maturity knowledge meritorious action nirodha^nupassana^ ONE BUDDHA VEHICLE ruminating natured sampayutta paccaya samuccheda paha^na SIDDHARTHA GOUTAMA unconscious beings upa^da^na kkhandha upanissaya paccaya vippayutta paccaya vira^ga^nupassana^ WORLD HONOURED ONE 佛所行赞(Buddhacarita) 解脱道论(Vimuttimagga) 四大(caturmahabhuta) animitta^nupassana^ answering questions ANUPADISESA-NIBBANA BURNING LAMP BUDDHA counteractive karma death consciousness discursive thinking FOUR GREAT ELEMENTS FOUR UNLIMITED MIND fruits of monk life gradual instruction intelligent natured lofty consciousness maha^purisa vitakka one group existence RIGHT UNDERSTANDING sattakkhattu parama spiritual faculties sun~n~ata^ vimokkha superiority conceit suta maya^ pan~n~a^ upatthambhaka kamma 大乘经(Mahayana sutra)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akuppa^ ceto vimutti anurakkhana padha^na five group existence four group existence greedy consciousness ka^mesu miccha^ca^ra MANJUSRI BODHISATTVA manovinn~a^na dha^tu NIRVANA WITH RESIDUE paccavekkhana suddhi pubbeniva^sa^nussati pun~n~a^bhisankha^ra SA-UPADISESA-NIBBANA SUDDEN ENLIGHTENMENT SUKHAVATIVYUHA SUTRA sun~n~ata^nupassana^ TEN TITLES OF BUDDHA ti hetu patisandhika UNCONDITIONED DHARMA VAST AND LONG TONGUE vivattana^nupassana^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 源空(Genku 1133~1212) animitta ceto vimutti anupa^disesa nibba^na apun~n~a^bhisankha^ra bhojane mattan~n~uta^ deluded consciousness DVADASHAMUKHA SHASTRA dvi hetuka patisandhi nirutti patisambhida^ produced corporeality pun~n~a kiriya vatthu questions and answers sacca^nulomika n~a^na TEN MERITORIOUS DEEDS ubhato bha^ga vimutta upekkha^ sambojjhanga 朝鲜佛教(Korean Buddhism) 梵网经(Brahmajala-sutra)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世亲(Vasubandhu 约4或5世纪)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appama^na ceto vimutti catu pa^risuddhi si^la citta samuttha^na rúpa doctrine of the Buddha FLOWER ADORNMENT SUTRA FOUR GREAT BODHISATTVA kamma samuttha^na rúpa n~a^nadassana visuddhi prescribed moral rules sa upa^disesa nibba^na substrata of existence THREE UNIVERSAL TRUTHS unshakable deliverance upahacca parinibba^yi^ viparina^ma^nupassana^ 长阿含经(Dirghagama-sutra) 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 缘起(pratitya-samutpada) 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 bhayatupattha^na n~a^na catu dha^tu vavattha^na FOUR IMMEASURABLE MINDS muccitu kamyata^ n~a^na NIRVANA WITHOUT RESIDUE patinissagga^nupassana^ receptive consciousness sankha^rupekkha^ n~a^na 佛性(buddhata, buddhatva) 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 ?~594) 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 四分律(Dharmagupta-vinaya) ANNUTARA-SAMYAK-SAMBODHI bhanga^nupassana^ n~a^na clarity of consciousness ka^ma sukh’allika^nuyoga multiformity perceptions REALM OF SENSUOUS DESIRE uddhambha^giya samyojana upapajja vedani^ya kamma verbal functions of mind 部派佛部(Sectarian Buddhism) 大日经(Mahavairocana-sutra) 尼泊尔佛教(Nepalese Buddhism) 无量寿经(Aparimitayur-sutra) 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 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tra) a^ji^va pa^risuddhi si^la adukkha m asukha^ vedana^ hate rooted consciousness indriyesu gutta dva^rata^ kankha^ vitarana visuddhi nibbida^nupassana^ n~a^na pa^risuddhi padha^niyanga registering consciousness spontaneously born beings support decisive support VIMALAKIRTI-NIVDESA SUTRA 佛教文学(Buddhist literature) 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 394~468) 增一阿含经(Ekottaragama-sutra) 中阿含经(Madh yamagama-sutra) a^kin~can~n~a ceto vimutti ability to acquire insight dasa pun~n~a kiriya vatthu functions of consciousness happy courses of existence khalu paccha^ bhattik’anga MAHA-PRAJNA-PARAMITA-SUTRA mind consciousness element THREEFOLD BODY OF A BUDDHA uddhamsota akanitthaga^mi^ 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 a^di^nava^nupassana^ n~a^na balance of mental faculties karma produced corporeality 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 PUR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thought thought conception 佛教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 字井伯寿(Ui Hakuju 1882~1963)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NINE STAGES OF LOTUS FLOWERS patisankha^nupassana^ n~a^na seven rebirths at the utmost udayabbaya^nupassana^ n~a^na 常乐我净(nitya-sukha-atma-subha) 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vana-sutra) 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 359~429) 观无量寿经(Amitayurbhavana-sutra) 楞严经(surangama-samadhi-sutra) 南条文雄(Nanjo Bunyu 1849~1927) 瑜伽师地论(Yogacara-bhumi-sastra) EVIL TIME OF FIVE TURBIDITIES vuttha^na ga^mini^ vipassana^ 斯里兰卡佛教(Buddhism in Sri Lanka) 中国佛教美术(Buddhist art in China) ascetic purification practices imperturbable karma formations VIPASYANA SUKHAVATIVYUHA SUTRA 维摩经(Vimalakirti-nirdesa-sutra) equilibrium of mental faculties lahuta^ muduta^, kamman~n~ata^ subha san~n~a^, citta, ditthi sukha san~n~a^, citta, ditthi THRE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村上专精(Murakami Senjo 1851~1928) 大般若经(Mahaprajna-paramita-sutra) 铃木大拙(Suzuki Daisetsu 1870~1966)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中国佛教音乐(Buddhist music in China) karmically acquired corporeality patipada^ n~a^nadassana visuddhi 冢本善隆(Tsukamoto Zenryu 1898~1980) citta ja (citta samuttha^na) rúpa FOUR ASPECTS (OF BUDDHIST DHARMA) 胜鬘经(Srimala-devi simhanada-sutra) 望月信亨(Mochizuki Shinko 1869~1948) 仰光大金塔(Mahamuni Pagoda of Rangoon) a^ha^ra ja (or-samuttha^na) - rúpa magga^magga n~a^nadassana visuddhi NIRVANA OF PURE, CLEAR SELF-NATURE 东南亚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 鸠摩罗什(Kumarajiva 344~413,一说350~409) 高楠顺次郎(Takakusu Junjiro 1866~1945) 解深密经(Sandhinir-mokcana-vyuha-sutra) 摄大乘论(Mahayana-samuparigraha-sastra) 中国佛学院(The Chinese Buddhist Academy) 欧美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a^rammana^dhipati a^rammanupanissaya FIVE CATEGORIES OF UNTRANSLATED TERMS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FOUR WAYS (OF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杂阿毗昙心论(Samyuktabhidharma-hrdaya-sastra) TEN GREAT DISCIPLES OF SKAKYAMUNI BUDDHA 金刚经(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华严经(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马克斯·缪勒,F·(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 中国佛教协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karmically wholesome, unwholesome, neutral 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大方等大集经(Mahavai pul ya-mahasanni-pata-sutra) 阿弥陀经(Sukhavati-v yuha-sutra,Amitayur-v yuha-sutra) 马拉拉塞克拉,G·P·(Gunapala Piyasena Malalasekera 1899~1973) 国际佛教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sura^meraya majja p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 收起
中国百科全书 【577】摄大乘论(Mahayana-samuparigraha-sastra)

  Shedachenglun

  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国先后有三种汉译:即北魏佛陀扇多译,2卷;陈真谛译,3卷;唐玄奘译,3卷。此外,还有藏译一种。玄奘译本与藏译本十分接近。影响大、流行广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译本。

  《摄论》与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关系极为密切,此经已佚,且未传入中国。据玄奘的《摄论》译本称,此论系解释此经中的《摄大乘品》的,但佛陀扇多、真谛和藏译都说《摄论》是解释全经的。此论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瑜伽行派的学说,其中尤以对成立唯识的理由、三性说以及阿赖耶识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并强调它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大乘学派的不同,从而奠定了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依据真谛译本,具体内容是:①依止胜相品(内分众名、相、引证、差别四品),阐述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有的本源;②应知胜相品,着重解释三性;③应知入胜相品,强调多闻,熏习相续,增植善根,以便悟入胜相;④入因果胜相品,论述六波罗蜜;⑤入因果修差别性相品,论述十种菩萨地,即菩萨修行的十种阶位;⑥依戒学胜相品,论述三种戒;⑦依心学胜相品,论述依心学六种差别;⑧依慧学胜相品,论述无分别智差别及应离五种相;⑨学果寂来胜相品,论述六转依;⑩智差别胜相品,论述佛的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摄论》一出,当时在印度就受到重视。世亲、无性先后撰《摄大乘论释》以发挥《摄论》的思想。中国自真谛译出此论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12卷后,研习者日多,传播益广。真谛殁后,门下虽分居异地,但仍承其遗教,传播《摄论》。法泰初讲《摄论》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门下靖嵩弘扬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曹毗专讲进于江都(今江苏扬州)。道尼传论于九江,入隋,又讲学于长安,传承颇盛。僧宗、慧旷宣讲于庐山。影响所及,北方昙迁,亦随之专研《摄论》。隋文帝于开皇(581~600)间邀昙迁讲学于长安,慧远亦“横经禀义”,于是研习《摄论》蔚然成风。以后玄奘重译《摄论》,文字、义理皆趋完备。

  注疏有真谛《摄论义疏》8卷,慧恺《摄论疏》25卷,道基《摄大乘义章》8卷(仅存残本),昙迁《摄论疏》10卷,辨相《摄论疏》7卷,灵润《摄论义疏》13卷,法常《摄论义疏》16卷及《摄论略章》4卷,智俨《无性摄论释疏》4卷,窥基《摄论钞》10卷,廓法师《摄论疏》11卷,神泰《摄论疏》10卷,毗跋罗《摄论疏》7卷,玄范《摄论疏》7卷等。(高振农)

中国百科全书 【578】中国佛学院(The Chinese Buddhist Academy)

  培养中国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分设本科、专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设研究部。次年开办藏语班,学员来自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省。10年间共培养300多人,现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任住持和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设2年制专修科1班,1982年设本科2班。又在苏州灵岩山和南京栖霞山各设分院1所。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和寺庙也先后成立佛学院和培训班。现已招生开学的有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厦门南普陀佛学院以及各地的佛学培训班等。

  中国佛教僧众办学始于20世纪初。1903年,湖南僧人笠云得日僧水野梅晓之助,在长沙开福寺首创湖南僧学堂。继起的有扬州天宁寺的普通僧学堂和南京三藏殿的江苏僧师范学堂。1907年,杨文会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又创办精舍(又名梵文学堂)。上述学堂为时不久即告停办。辛亥革命后,佛教各类院校再度勃兴,其中较著名的有1914年创办于上海,专研华严教义的华严大学;1918年创办于浙江宁波双宗寺,专研天台教义的观宗学社(后改名弘法研究社);1922年创办于武昌,师资、课程设置比较完备的武昌佛学院;1925年创办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丛林化的闽南佛学院;还有1922年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1927年创办于北京的三时学会以及1932年成立于四川重庆缙云山的汉藏教理院。这些院校大都在30~40年代先后停办。

  此外,尚有北京广济寺的弘慈佛学院,法源寺的中华佛学院,瑞应寺的中国佛教学院,柏林寺的柏林佛学院;开封的河南佛学院;安微九华山的九华佛学院,安庆迎江寺的安微佛学院;浙江普陀山的南海佛学院,杭州的武林佛学院/;湖南宁乡的沩山佛学院;江苏常熟的法界学院,泰县的觉海佛学院(后改名光孝佛学院),常州清凉寺的清凉学院、天宁寺佛学院,镇江的竹林佛学院、焦山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福建福州的鼓山佛学院;广东潮州开元寺的岭东佛学院,以及上海玉佛寺的上海佛学院、静安寺佛学院等,办学时间大都不长。(参见彩图插页第16页)(林子青)

中国百科全书 【579】欧美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侵入鳊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入欧洲,在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佛教传入欧美后,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

  在欧美,佛学的研究,早于佛教的传播。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已谈到了佛教。特别是18世纪末,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后,他们为了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为基督教徒,开始对东方宗教,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佛教进行研究。

  英国  佛学研究  17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后,殖民当局鼓励对印度巴利语和梵语的研究。英国传教士克拉夫于1824年发表的《巴利语语法和语言》为其滥觞。随着法国东方学家鲍诺夫与拉森发表了《巴利语论集》(1826),英国传教士斯宾塞发表了《东方僧门》(1850)和从僧伽罗文译出《现代佛教手册》(1853),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学者最初对佛教的兴趣。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在尼泊尔收集了大量梵文贝叶经文献,分赠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鲍诺夫根据霍格森提供的资料整理出版了《鳊佛教史导论》(1845),在鲍诺夫门下的马克斯·缪勒受英国皇家学会的委托,编译出版了《东方圣书》49册,其中包括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经典。英国佛学家李斯·戴维斯夫妇,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圣典协会,马浩瀚的巴利语三藏和注疏用罗马字刊出,并把其中一部分译成英语,这为欧洲的佛学研究打开了大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献在西谝有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和文献学的举。由于对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伟。亚诺尔特所写的《亚洲之光》(1879)和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用优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佛教传播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佛教评论》。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一些对佛学有举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这个会由于创建人相继逝世,不久即衰落。1924年法官洪飞斯在英国灵智学会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播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增至8万多人,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位中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出现了12个要佛教中心和45个教团组织。

  德国  佛学研究  最早的倡导人是马克斯·缪勒。最初弘扬佛法的是奥登堡。他著有《佛陀生涯·教义·教团》一书,曾被翻译为14种文字。与奥登堡同时代的有威柏、纽曼、盖格、格拉泽纳普、瓦勒泽尔,他们有的研究巴利语经典,有的研究梵语经典,其中有些人还兼通汉语和藏语等。在纽曼、塞登斯杜车、奥登堡等人通力协作下,把巴利语阿含经典全部译成了德语。继起者有安吞苏特(法名三界智)、格林和达尔克等人。三界智把巴利语经典《清净道论》和《弥兰陀王问经》译成德语。达尔克在欧洲最初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阐述佛陀的教义,著有《佛教》、《佛教的世界意识》等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研究佛教贡献较多的鲁本在《印度哲学史》(1954)中对佛教的起源和发展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编集、翻译出版了《印度佛教资料选辑》。早期德国的佛学研究着重翻译、校勘巴利语佛典,阐述小乘佛教的教义,但后来也扩及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研究,翻译和出版了不少著作。1956年霍夫曼发表的《西藏宗教》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好评。

  佛教传播  1913年,塞登斯杜车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斯村车在慕尼黑附近的乌亭建立了佛教联合会,出版了《乘》杂志,参加这个组织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泽尔在慕尼黑创立了佛教协会,主要宣传佛教的哲学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识。1932年达尔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禄那乌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内设佛殿、禅堂和图书馆等,是欧洲佛教运动的中心道场之一。19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会,1954年建立了汉保佛教会,1955年联合成立了德国佛教会。1960年改名为德国佛教联合会,设总部于汉堡,这是联帮德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同年,藏传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圣弥勒寺,又称圣弥勒教会,主要宣传和实践密宗的教义。根据《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刊》的报告,联帮德国约有佛教徒7万人(另说少于5万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汉堡、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和下莱茵等地。

  法国  佛学研究  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首辟蹊径的是鲍诺夫,他在巴黎倡立了法亚协会,把梵语《妙法莲华经》等译成法语。继起者有列维、福切尔和波尔兹洛斯基等。列维长期研究汉藏和梵文佛典,校勘《中边论颂》法译《大简编城严经论》,另外和日本佛教学者高楠顺次郎等编纂了佛教词书《法宝义林》,现已出版6卷。列维的弟子普桑,用法语校订、注释龙树的《中论颂》及释月称的藏译《明句论》,另外,把玄奘所编译的《成唯识论》和世亲的《俱舍论》译成法语。列维等人的活动为欧洲现代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巴黎法兰西学院的协诺、戴密微和费洛赛特对梵汉佛教研究也作出贡献。佛教信仰者卡贝尔曾精心校订了全部巴利语大藏经。在藏传佛教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有大卫·尼尔和拉露。拉露著有《西藏的宗教》(1957)和《敦粕所藏十万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藏文写本》(1939)等。

  佛教传播  最早的佛教组织——佛教友谊会是在中国太虚法师的推动下,1929年由龙伯尔建立的。以后改名为巴黎佛教会,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举行佛事,展览佛教艺术,是目前法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和活动中心。1945年后,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法国,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联盟。近年来,藏传佛教各派在法国也很活跃。宁玛派在卡斯特朗市仿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乌金滚桑却林寺,该寺占地面积120公顷,规模宏大,每年有大批法国和欧洲的藏传佛教信徒去学习密法。据《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1980年法国有佛教徒近3万人,其中约有半数是亚洲裔佛教徒,蓁为法国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格里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国  佛学研究  是在西欧的影响下出现的,但有后来居上之势。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世界宗教会议后,美国学术界开始注意对佛教的研究。哈佛大学首先发起了《东方从书》的编译工作。华仑翻译了几部佛经,巴庇特译注了《法句经》,卡洛斯写作了《佛陀的教说》,华特发表了《禅道》,特别是日本铃木大拙有关禅宗一系列的传译、讲演和著作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止,佛学研究一度消深。但战后随着佛教的急遽发展,佛学研究也进入了高潮。在50~60年代,禅宗的研究风靡一时,渗透到了哲学、文艺、音乐、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各个领域。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亚米斯《禅与美国思想》(1962),杜姆林的《现代世界佛教》(1960),卡普洛的《禅门三柱》,福洛姆的《心理分析与佛教禅学》和《爱的艺术》,格雷厄姆的《天主教禅》(1963)等。美国的禅宗披上了新大陆的形式,有所谓稳如泰山废禅、杂烩禅、方禅和禅外禅等种种禅门。此外,在这个时期,正值亚洲民族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佛学研究为了配合政治,大力开展了对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佛教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普林斯顿大学组织、出版了一套专门研究南亚、东南亚诸国政治与宗教关系的丛书。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威尔奇发表了3部关于中国佛教的著作:《1900年至1950年中国佛教的实践》(1967)、《中国佛教的复兴》(1968)和《毛泽东统治下的佛教》(1972)。70年代西藏的密教或金刚乘在美国兴起以后,涌现了大批研究和宣传西藏禅法的著作。如韦曼的《佛教的创始与怛多罗的传统》(1962),埃克沃尔的《西藏的宗教习俗》(1964)等。目前美国很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佛学课程,设有博士学位,出版定期的刊物,其中重要的有《世界佛教研究协会会刊》、《东西方哲学》、《金莲》等。

  佛教传播  美国是一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原没有佛教。19世纪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开始向夏威夷群岛移民。日本佛教也随之展开活动。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净土宗别院(分寺)。日本西本愿寺也派人去火奴鲁鲁(檀香山)等地传教,建立了寺院。夏威夷并入美国后,佛教活动尤为活跃。随着日本移民涌入美国本土,西本愿寺和其他教派(日莲宗、真言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传教人员并建立众多的寺院。1899年西本愿寺  田宗惠开始夏日金山活动,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势力的佛教团体——美国佛教会。接着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地建立佛寺,发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几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到18000人。佛教由美国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传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美处于战争状态,日本的传教活动被勒令停止,一度受到挫折,但在战后即恢复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50~60年代,美国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禅宗和日莲正宗。千崎如纪最先在纽约建立了第一禅院,佐佐木周承在纽约又建立了临济宗禅堂。创价学会是附属于日莲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团,由于它的教义具有现代化的内容,仪式简单,组织比较严密,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后,声速成为美国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主要教派都在美国传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南传佛教的上座部也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地建寺,开展活动。中国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纪末就由华侨传入夏威夷,以后又传入美国本土,在夏威夷设有中华华侨佛教总会,修建富丽堂皇的檀华寺和启华学校在纽约、旧金山都设有佛教会和寺院,参加中国佛教会活动的极大部分是华裔和侨民。

  目前美国佛教徒约有20~30万人(不包括信仰藏传佛教的信徒),有40个较大的佛教团体、教派组织。其中重要的有美国佛教会(西本愿寺)、北美日莲佛教会(创价学会)、美国佛教联合会(白人组织)、泰西佛教团、美国第一禅堂、东渐禅窟、华盛顿上座部佛教中心、普世佛教徒联谊会、夏威夷华侨佛教总会、旧金山纽约华侨佛教会、曹洞宗北美教友会、高野山美国别院、净土宗美国别院、罗彻斯特禅宗中心、藏传佛教宁玛派禅定中心、噶举派禅定中心、萨迦派研究中心、中美佛教总会等。佛教徒分布在美国十几个州,藏传佛教徒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华盛顿州、马萨诸塞州、科蜀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旧金山和纽约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华盛顿、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凯米尔。佛教为了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已有了很多的变化。宗派、寺院常被称为教会,教徒称为会员。有些教派还仿效基督教划分教区,附设青年会、妇女会、童子军等。宗教生活一般这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举行,在钢琴伴奏下,读诵英译的佛经,代替了东方的晨钟暮鼓,顶礼焚香。在军队中还配有随军僧侣。

  其他各地  近来年,意大利、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活跃,建立了不少佛教研究所和佛学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菱和葫早。例如意大利的中东远东研究所,在村齐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著名的《罗马与东方丛书》,其中包括很多佛教著作。但在这些国家中,佛教信徒屈指可数。(黄心川)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580】a^rammana^dhipati a^rammanupanissaya

  s.  paccaya.

英汉对照词典 【581】FIVE CATEGORIES OF UNTRANSLATED TERMS

Five  Categories  of  Untranslated  Terms  ==  五不翻

Chinese  T"ang  Dynasty  Master  of  the  Tripitaka  Hsuan-Tsang  established  five  categories  of  words  which  should  be  left  untranslated  
1.the  esoteric  
2.words  having  multiple  meanings  
3.words  for  things  not  existing  in  China  
4.words  not  translated  in  accord  with  already  established  precedent  
5.words  left  untranslated  in  order  to  give  rise  to  wholesomeness  and  respect

中国百科全书 【58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1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田光烈)

英汉对照词典 【583】FOUR WAYS (OF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Four  Ways  (of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  四法

(1)  Belief/faith
(2)  Interpretation/discernment
(3)  Practice/performance
(4)  Verification/assurance  
These  are  the  cyclic  process  in  learning  a  truth.

中国百科全书 【584】杂阿毗昙心论(Samyuktabhidharma-hrdaya-sastra)

  Za”apitanxinlun

  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简称《杂心论》。印度法救著,南朝宋僧伽跋摩译。11卷(或作14卷)。此前,东晋僧伽提婆、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南朝宋伊叶婆罗与求那跋摩曾三次传译此论,译本今已不存。

  此论为解释和补充印度法胜所著《阿毗昙心论》之书。据称因《阿毗昙心论》内容甚略,而《大毗婆沙论》又过详;法救汲取《大毗婆沙论》中可取之说,基酌处中,对《阿毗昙心论》作了补充、整理和订正,由原来的二百五十颂扩充到六百颂(一说五百颂,实为六百零六颂)。对《大毗婆沙论》中比较重要的二谛、三世等说,难以在《阿毗昙心论》原文中补充,则另增一《择品》加以阐述。虽曰注释,实为学说的改组。全论十一品,除新增的《择品》外,其余十品,一承《阿毗昙心论》原式。其学说体系以四谛为中心。焦镜《杂心论序》说:“位序品次,依四谛为义:界品直说法相,以拟苦谛;行、业、使三品,多论生死之本,以拟集谛;贤圣(品)所说断结证灭之义,以拟灭谛;智、定二品,多说无漏之道,以拟道谛;自后诸品,杂明上事,更无别体也。”但其重要思想均反映在新增的《择品》内。提出诸如“阿罗汉有退”、“中阴”、“三世有”、“四谛渐次现观”、“佛不在僧数”等说一切有部新主张;还以“烦恼随增为有漏”来解释《阿毗昙心论》的“生烦恼为有漏”之说。正是由于此论会通《阿毗昙心论》和《大毗婆沙论》中的不同见解,对说一切有部内容的各种异说有所调和,理论更为完整和充实。

  在印度,此论曾盛极一时,对小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世亲曾对此论的颂文进行合并、增删,重新加以组织,为说一切有部写下了批判性的、总结性的著作《俱舍论》。在中国,《杂心论》由于多次翻译和弘扬,毗昙之学曾流行一时,并出现了不少弘扬、研究毗昙的学者。如慧通、慧观及其门下僧业、法琚等,都以精通此论著闻。而僧伽跋摩的弟子惠基及其再传弟子慧集,更以此论为中心,结合《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加以弘扬,在毗昙学方面独步一时。

  注疏有南朝宋慧通《杂心义记》,北齐智林《毗昙杂心记》,梁智藏《阿毗昙义疏》,隋靖嵩、志念《杂心疏》,唐道基《杂心玄章》、《杂心钞》及慧休《杂心玄章钞疏》等,今均已不存。仅在慧远所撰《大乘义章》中,尚可窥见其引用的上述注疏的某些内容。(高振农)

英汉对照词典 【585】TEN GREAT DISCIPLES OF SKAKYAMUNI BUDDHA

Ten  Great  Disciples  of  Skakyamuni  Buddha  ==  十大弟子

They  are:  

1.Mahakasyapa摩诃伽叶
first  in  ascetism.
2.Ananda阿难陀  
first  in  having  heard  the  words  of  Buddha.
3.Sariputra舍利弗  
first  in  wisdom.
4.Subhuti须菩提  
first  in  expressing  emptiness.
5.Purna富楼那  
first  in  explaining  good  law.
6.Maudgalyayana目犍连  
first  in  supernatural  power.
7.Katyayana迦旃延  
first  in  preaching.
8.Aniruddha阿那律  
first  in  the  sharpness  of  his  divine  eyes.
9.Upali优波离  
first  in  taking  precepts.
10.Rahula罗睺罗  
first  in  esoteric  practices  and  in  desire  for  instruction  in  the  law.

中国百科全书 【586】金刚经(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Jingangjing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

  释论甚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著《金刚般若论》2卷,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3卷,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另有师子月、月官等亦撰有论释,但无汉译本。中国从东晋、隋唐直至清末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1卷;隋吉藏《金刚经义疏》4卷(一作6卷),智顗《金刚经疏》1卷;唐慧净《金刚经注疏》3卷,智俨《金刚经略疏》2卷,窥基《金刚经赞述》2卷,惠能《金刚经解义》2卷;《金刚经口诀》1卷,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2卷;宋子睿《金刚经同刊守记》4卷;清徐槐廷《金刚经解义》2卷;近人丁福保《金刚经笺注》等。日本则有空海《金刚经解题》1卷,法树《金刚经诸译互证》3卷,光谦《金刚经破空论俗谈》1卷,楞伽道人《金刚经讲义》1卷等(苏渊雷)

中国百科全书 【587】华严经(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Huayanjing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认为,在梵本《树严经》及《大方广佛华经》(第58卷)中都提到  ysa  一字,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该经出现的年代和传播的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译本  汉译3种: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②唐实叉难陀译,80卷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从东汉支娄迦谶译此经别行本《兜沙经》(《如来名号品》)开始,至唐时止,据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各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最为流行。其中重要的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光明觉品)1卷;聂道真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净行品)1卷;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十住品)1卷;祗多蜜译《菩萨十住经》(十住品)1卷;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十地品)4卷;竺法护译《等日菩萨所问三昧经》(十宝品)3卷;竺法护译《度世品经》(离世间品)6卷;圣贤译《罗摩伽经》(入法界品)3卷;地婆诃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1卷。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亦有《华严经》,共45品,原本来自于阗,译者胜友、智军,校者遍照。

  《华严经》的梵文本目前只发现《十地经》(相当于《十地品》)和《树严经》(相当于《入法界品》)。在印度,这两本经是单独传播的,在尼泊尔则列入“九法”之中,中国也有单译本。

  内容  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汉译实叉难陀的80卷本,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经在隋唐时弘传极盛,终于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注疏  在印度有龙树的《大不思议论》(一部分汉译为《十住毗婆沙论》),此外有世亲的《十地经论》和金刚军、坚慧的《十地品释》等。中国的注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华严经游意》1卷,杜顺《华严五教止观》1卷;唐智俨《华严搜玄记》10卷、《华严孔目章》4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法藏《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旨归》1卷、《华严经文义纲目》1卷、《华严经传记》5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五教章》)4卷、《华严经问答》2卷、《华严策林》1卷、《华严经义海百门》1卷、《华严游心法界记》1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1卷,澄观《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华严法界玄镜》2卷、《华严心要尖门》1卷,宗密《华严原人论》1卷、《注华严法界观门》1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1卷、《华严心要法门注》1卷等。此外还有新罗元晓、太贤、表员等人的注疏。(田光烈)

中国百科全书 【588】马克斯·缪勒,F·(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

  Makesi  Miule

  德裔英国东方学家、宗教学家,尤擅佛学。早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以后又在巴黎大学随东方学家布尔诺夫研究梵文和佛学。1847年去英国定居,任牛津大学教授,专门从事印度宗教和哲学等研究工作,校勘、翻译和出版佛典。他对印度宗教、神话、哲学、语言等都有比较广博和深湛的研究,是19世纪兴起的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比较神话学的创建人之一。他的主要著译有《佛教及佛教巡礼者》、《古代梵文文学史》、《梵文文法入津》、《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吠檀多哲学》、《印度六派哲学》;还主编《东方圣书》51卷(1875年以后)。在南条文雄和竺原研寿等协助下校勘、翻译和出版了佛教文献《阿弥陀经》(梵文1881,英译1894)、《无量寿经》(梵文1883,英译1894)、《金刚盘若经》(梵文1881,英译1894)、《般若心经》(梵文1884,英译1894)、《佛顶尊胜陀罗尼经》(1884)、《法集经》(1884)等。日本的梵文学家和佛学家南条文雄、南楠顺次郎都出其门下。

中国百科全书 【589】中国佛教协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成立于北京。该会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耋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职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该会章程规定其任务为:①团结和倡导广大佛教徒参加各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庄严国土、利乐有情”;②在爱国爱教的立场上,维护教徒信仰自由的权利,推动教徒学习宗教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法令,爱国守法;支持教徒管好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③积极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出版佛教书刊,协助政府保护佛教文物古迹;④发展与各国佛教信徒的友好联系,增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根据上述任务,近年来全国各地修缮了大批寺院,其中有北京的雍和宫、法源寺;上海的玉佛寺、龙华寺;江苏苏州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浙江杭州灵隐寺、天台国清寺;广东南华寺;福建的鼓山涌泉寺等以及西藏的许多寺院,并先后陆续开放供广大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在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并开办灵岩山分院和栖霞山分院;上海、福建、四川、甘肃、西藏等地也各自创办了佛学院。恢复金陵刻经处,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掘、拓印、整理、研究和印行房山石经。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先后多次参加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和亚洲宗教和平会议;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佛教徒的友好往来频繁,1980年与1984年在西安与日本佛教界共同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和惠果、空海纪念堂落成典礼法会。

  该会现任名誉会长为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会长赵朴初。出版会刊《法音》,向国内外发行。(王新)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590】karmically wholesome, unwholesome, neutral

  kusala  (q.v.),  akusala  (q.v.)  avya^kata  (q.v.);  cf.  Tab.  I...

英汉对照词典 【591】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  四依

The  four  standards  of  Right  Dharma  which  buddhist  should  rely  on  or  abide  by:  
1.to  abide  by  the  Dharma,  not  the  person  
2.to  abide  by  the  sutras  of  ultimate  truth,  not  the  sutras  of  incomplete  truth  
3.to  abide  by  the  meaning,  not  the  word  
4.to  abide  by  the  wisdom,  not  the  consciousness

中国百科全书 【592】大方等大集经(Mahavai pul ya-mahasanni-pata-sutra)

  Dafangdengdajijing

  佛教经典。各种大乘经籍的汇编。简称《大集经》。出现的年代和地区,目前学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此经是经过不同历史阶段逐渐汇集编定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在龙树在世和《大乘起信论》问世之间,即公元2~3世纪。有的学者还认为在龙树以前已经存在的《宝顶经》与此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集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编纂,大概在公元400年左右,也有认为在5世纪以后的。巴基斯坦基尔基特有《大集经》的梵文残篇出土。梵本《大集经宝幢陀罗经》即《大集经》中的《宝幢分》。

  汉译《大集经》为北凉昙无谶等译。30卷。隋代在昙无谶译30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那连提耶舍等编译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大乘大集须弥藏经》,东汉安世高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即《十方菩萨品》),合成60卷。那连提耶舍编译的《日藏经》后半的《护塔品》创作于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月藏经》的先前形式可能产生于2世纪中叶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阗文本在4世纪才出现。此经曾提到佛教的圣地是震旦、于阗、龟兹、吴地国、鄯善等,对中国的重视更甚于印度。在汉译《月藏经》中还提到过“十二宫”和“五行”等学说,足见编译者是熟悉中国和中亚的天文学和地理情况的。此经另有藏译本,名《大集》。

  《大集经》以阐述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含有一些密教说法。有些经记述了魔王、阿修罗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导致后来出现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经讲到诸弟子可分别受持如来十二部经,预言后来佛教的分派;有些经宣扬末法思想,为隋信行建立三阶教、道绰提倡净土思想之张本。有些经还反映了印度、西域和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有关胎儿成长次第的知识以及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的成就。(田光烈)

中国百科全书 【593】阿弥陀经(Sukhavati-v yuha-sutra,Amitayur-v yuha-sutra)

  Emituojing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箱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译本  汉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梵文本在9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近代由马克斯·缪勒与南条文雄在伦敦校刊印行,并于1894年译成英文,刊载于《东方圣书》第49卷。在日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推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木婉雅、高畑崇导等,依据梵、汉、藏文译出的数种日译本。高畑崇导还把鸠摩罗什的汉译本于1979年译成英文。此外尚有《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和汉二译对照》本与《无量寿经梵文和汉五译对照》合并出版。此经的藏译本虽从梵文译出,但译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响。

  内容  阿弥陀为净土宗信仰的佛名号,佛教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他原为国王,后捐弃王位,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行果圆满,随愿所成,光明寿命,悉皆无量。此经叙述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对舍利弗等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庄严:有七宝严饰的树林、楼阁,有八功德水池,诸色微妙的莲花,妙声自然的众鸟;众生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该处等。由于此经汉译约仅2000字,容易背诵,加上修行方法简便,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成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宋明以后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课,净土宗也随此经的流传而影响日益扩大。

  注疏  现存注疏在中国主要有隋智顗《阿弥陀经义记》1卷;唐慧净《阿弥陀经义疏》1卷,窥基《阿弥陀经义疏》1卷、《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宋智圆《阿弥陀经义疏》1卷,元照《阿弥陀经义疏》1卷,戒度《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3卷;元性澄《阿弥陀经句解》1卷;明大佑《阿弥陀经略解》1卷,传灯《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2卷,祩宏《阿弥陀经疏钞》4卷,大慧《阿弥陀经已诀》1卷,智旭《阿弥陀经要解》1卷;清徐槐廷《阿弥陀经疏钞撷》1卷,净挺《阿弥陀经舌相》1卷,续法《阿弥陀经略注》1卷,彭际清《阿弥陀经约论》1卷;近代有黄智海《阿弥陀经白话解释》1卷等。另有新罗圆测、元晓、遁伦、憬兴、玄一、太贤以及日本源信、源空、圣聪等人注疏多种。(梁孝志)

中国百科全书 【594】马拉拉塞克拉,G·P·(Gunapala Piyasena Malalasekera 1899~1973)

Malalasaikela
  斯里兰卡佛学家、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毕业于巴纳杜拉圣约翰学院后,去英国伦敦留学,获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和艺术硕士。苏联莫斯科大学曾授予名誉哲学博士。一生从事佛教教育和社会活动,历任锡兰大学巴利语与佛教文化教授、东方学院院长、驻苏联大使和驻联合国使节。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该会首任主席。主编《佛教百科全书》、僧伽罗文《巴利大藏经》、《巴利语固有名词辞典》、《英文-僧伽罗文辞典》、《锡兰巴利语文献》等等,著有《佛教及民族问题》等。曾来中国访问,珍视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