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hu
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尔邦人。早年出家,为大乘佛教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的五传弟子,在当时印度佛教界以精于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烂陀寺。743年受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请入吐蕃传教,在拉萨主持翻译佛教典籍为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势力抵制,停留4个月,即去尼泊尔居住达6年之久。其间曾举荐莲花生入吐蕃传教。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组织的桑耶寺尊基仪式。建寺后,为7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称“七觉士”。762年在埕蕃被马踢伤致死。其所倡自续中观派论点,对后世藏传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响。著有《摄真实论》等。(王辅仁)
Vimalakirti-Nivdesa Sutra == 维摩诘经
Vimalakirti, a Sanskrit word, means undefiled and pure reputation. Vimalakirti was said to be a native of Vaisali, and an upasaka (not a monk) to assist Shakyamuni to preach and cross over the human beings. The Sutra is the record of interest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Vimalakirti and Manjusri Bodhisattva regar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Buddha Vehicle.
Rilian
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俗姓贯名,幼名善日 。祖籍远江国(今静冈县),生于安房国(今千叶县)小凑。幼年于本县清澄山寺从道善落发,名莲长,后改名日莲。初学真言宗,后游镰仓,偶逢延历寺尊海,结伴登比睿山,从诸学匠习天台教义十余年。又巡游大和(今奈良)、纪伊(今和歌山)等地寺院,结识了禅宗名僧辩圆、道元等。认为“末法”时代,唯有《妙法莲华经》是诸经中最胜之经,是与时机相应之法。1253年归乡访亲,登清澄山面对旭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10遍,后世遂以此日为日莲宗开宗之日。旋于清澄山寺大开法席,依《法华经》反对净、禅、密、律诸宗。提出四句格言:“念佛进无间地获,禅宗是天魔,真言宗导致亡国,律宗是国贼。”引起各宗的反对,为其师道善和邑主东条景信所怒逐;遂逃往镰仓结草庵,日夜诵读《法华经》,并时到街头高唱《法华经》题目,赞其功德,向来往男女传教。1260年,将所著《立正安国论》上之幕府,以立正为因,安国为果,立正就是信仰《法华经》。要求禁止净、禅诸宗,专奉法华信仰,大触北条时赖之怒,以诳惑罪发配到伊豆(在今静冈)之东。两年后被赦回镰仓,仍骂诸宗如故。后又被幕府逮捕,发配佐渡(在今新 )。他在此为诸弟子撰《开目钞》、《观心本尊钞》等,阐明宗义,采取阐述“摄受门”的态度。三年后被赦回镰仓。不久至甲斐(今山梨)身延山建草庵,为弘布《法华经》道场,即今莲宗总本山的身延山久远寺。寂后大正天皇追谥立正大师号。著作尚有《守护国家论》、《教机时国钞》等。
cf. ugghatitan~n~ú, vipacitan~n~ú neyya.
s. pun~n~a-kiriya-vatthu.
s. sota^panna.
Daboniepanjing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译本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槃经》初分异译)6卷,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以昙无谶译本为主,并依法显等译《大般泥洹经》增加品目,从原本寿命品分出经叙、纯陀、哀叹、长寿等4品,由如来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喻、菩萨等10品,改为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经》。世称此为“南本涅槃”,而以原昙无谶所译为“北本涅槃”。藏译《大般涅槃经》全译本是根据汉译大本的重译。此外,还有根据梵文译出的《大般涅槃经》。此经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地都有发现,并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经》还全被译成英文。关于此经出现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法显译出之前,即3~4世纪之间(另说2~3世纪之间),正当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时期。产生的地点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内容 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从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经还常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经中还引用佛陀所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这反映了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排斥佛教的历史背景。
影响 此经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传,传入中国后,影响却甚大。自法显译出6卷《泥洹经》后,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至建康,经中也讲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被称为“孤明先发”。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主张顿悟,听者甚众,成为中国最初的涅槃师。其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渐悟。从此道生、慧观并为涅槃学派中两大系。此后南北方均陆续出现不少涅槃师,盛行讲习,竞作注疏。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著《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南、百济,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经提到半字、满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之说出。首先慧观立二教(顿教、渐教)五时(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以《涅槃经》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四种法轮(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阶段。后僧亮、僧众等也都配合《涅槃经》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经义,立五时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和天台四教(藏、通、别、圆),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和“圆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经》的地位,讲习此经之风盛极一时。
注疏 现存的有印度世亲著、北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1卷;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1卷;梁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71卷;隋慧远撰《涅槃经义记》10卷,吉藏撰《涅槃经游意》1卷,灌顶撰《涅槃经玄义》2卷、《涅槃经疏》33卷;唐法宝撰《涅槃经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经玄义文句》2卷、《大涅槃经疏私记》9卷,行满《涅槃经疏私记》12卷;宋智圆《涅槃经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4卷、《涅槃经疏三德指归》20卷;清净挺撰《涅槃经末后句》1卷;新罗元晓撰《涅槃经宗要》1卷等。(田光烈)
”contemplation on disinterestedness regarding the whole world”, described in A. X., 60 in the following words: "If, Ananda, the monk gives up his tenacious clinging to the world, his firm grasping and his biases and inclinations of the mind, and turns away from these things, does not cling to them, this, Ananda, is called the contemplation on disinterestedness regarding the whole world."
Weimojing
佛教经典。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此即“通达佛道”的真正“菩萨行”。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序》中称:“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认为此即“不思议之本”。
根据各种版本的比较,此经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纪,是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经典这一。在印度颇为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断。它用寓于象征意义的谈话形式,显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极意,为同类经中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作品。后世把《维摩经》作为在家佛教的重要经典,而维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体现者。此经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在长安大寺译出。但据《开元释教录》介绍,此经在中国早有流传,从东汉至唐初,除鸠摩罗什译本外,还有7个译本:①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2卷(已佚);②吴支谦译《维摩诘经》2卷;③西晋竺叔兰译《异毗摩罗诘经》3卷(已佚);④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1卷(已佚);⑤东晋祗多蜜译《维摩诘经》4卷(已佚);⑥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6卷;⑦东晋支敏度还曾将支谦、竺叔兰和竺法护三译糅合为一,名《合维摩诘经》行世。
主要注疏有东晋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10卷;隋慧远《维摩经义记》8卷,智顗《维摩经玄疏》6卷、《维摩经文疏》28卷,吉藏《维摩经玄论》8卷、《维摩经义疏》6卷;唐湛然《维摩经略疏》10卷,窥基《说无垢称经赞》6卷等。日本圣德太子曾撰《维摩经义疏》。此外,势范、凝然、凤潭等也各著疏钞流通。在中国还有藏语译本。1928年,日本河口慧海将其译为日语刊行,题为《汉藏对照国译维摩经》。(高振农)
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 六道轮回
(1) Naraka, i.e. Hell(地狱)
(2) Presta, i.e. Hungry Ghost(饿鬼)
(3) Tiryagyoni, i.e. Animal(畜牲)
(4) Asura, i.e. Malevolent nature spirits(阿修罗)
(5) Manusya, i.e. Human Existence(人)
(6) Deva, i.e. Heavenly Existence(天,梵天)
upa^dinnarúpa (q.v.).
Nirvana of pure, clear self-nature == 自性涅槃
It is commonly possessed by all individual sentient beings. It is not subject to birth and death, nor increase and decrease.
Gaonanshuncilang
日本佛教学者。原姓泽井,幼名梅太郎,广岛县人。求学时名泽井洵,后因入赘高楠孙三郎为婿,得其资助留学英国,改名高楠顺次郎。属真宗西本愿寺派。1887年与同学组织反省会,从事学生运动,发行《反省者杂志》,鼓吹禁酒进德的社会启蒙运动。1890年留学英国,入牛津大学从马克斯·缪勒学梵文、印度哲学、比较宗教学等。1897年学成回国,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教授,兼东京外国语学校校长并创建武藏野女子学院(后改为大学)。他在佛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编纂《大正新修大藏经》(与渡边海旭联合主编)和《南传大藏经》。又与南条文雄、望月信亨等合编《大日本佛教全书》。著有《佛教哲学概要》(英文)、《释尊的生活》、《佛教的真髓》、《亚洲民族的中心思想》、《佛教国民的理想》、《理想之泉的佛教》等;并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观无量寿经》译为英语。
Jieshenmijing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为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次二品明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此经传来中国后,法相宗依《无自性相品》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并依心意识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三性说及唯识说,阿赖耶识和缘起说,为一宗根本教义。
主要注疏有: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刘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