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hu
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爾邦人。早年出家,爲大乘佛教自續中觀派創始人清辨的五傳弟子,在當時印度佛教界以精于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爛陀寺。743年受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之請入吐蕃傳教,在拉薩主持翻譯佛教典籍爲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勢力抵製,停留4個月,即去尼泊爾居住達6年之久。其間曾舉薦蓮花生入吐蕃傳教。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組織的桑耶寺尊基儀式。建寺後,爲7名貴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稱“七覺士”。762年在埕蕃被馬踢傷致死。其所倡自續中觀派論點,對後世藏傳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響。著有《攝真實論》等。(王輔仁)
Vimalakirti-Nivdesa Sutra == 維摩诘經
Vimalakirti, a Sanskrit word, means undefiled and pure reputation. Vimalakirti was said to be a native of Vaisali, and an upasaka (not a monk) to assist Shakyamuni to preach and cross over the human beings. The Sutra is the record of interest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Vimalakirti and Manjusri Bodhisattva regar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Buddha Vehicle.
Rilian
日本佛教日蓮宗創始人。俗姓貫名,幼名善日 。祖籍遠江國(今靜岡縣),生于安房國(今千葉縣)小湊。幼年于本縣清澄山寺從道善落發,名蓮長,後改名日蓮。初學真言宗,後遊鐮倉,偶逢延曆寺尊海,結伴登比睿山,從諸學匠習天臺教義十余年。又巡遊大和(今奈良)、紀伊(今和歌山)等地寺院,結識了禅宗名僧辯圓、道元等。認爲“末法”時代,唯有《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中最勝之經,是與時機相應之法。1253年歸鄉訪親,登清澄山面對旭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10遍,後世遂以此日爲日蓮宗開宗之日。旋于清澄山寺大開法席,依《法華經》反對淨、禅、密、律諸宗。提出四句格言:“念佛進無間地獲,禅宗是天魔,真言宗導致亡國,律宗是國賊。”引起各宗的反對,爲其師道善和邑主東條景信所怒逐;遂逃往鐮倉結草庵,日夜誦讀《法華經》,並時到街頭高唱《法華經》題目,贊其功德,向來往男女傳教。1260年,將所著《立正安國論》上之幕府,以立正爲因,安國爲果,立正就是信仰《法華經》。要求禁止淨、禅諸宗,專奉法華信仰,大觸北條時賴之怒,以诳惑罪發配到伊豆(在今靜岡)之東。兩年後被赦回鐮倉,仍罵諸宗如故。後又被幕府逮捕,發配佐渡(在今新 )。他在此爲諸弟子撰《開目鈔》、《觀心本尊鈔》等,闡明宗義,采取闡述“攝受門”的態度。叁年後被赦回鐮倉。不久至甲斐(今山梨)身延山建草庵,爲弘布《法華經》道場,即今蓮宗總本山的身延山久遠寺。寂後大正天皇追谥立正大師號。著作尚有《守護國家論》、《教機時國鈔》等。
cf. ugghatitan~n~ú, vipacitan~n~ú neyya.
s. pun~n~a-kiriya-vatthu.
s. sota^panna.
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40卷。
譯本 相傳在昙無谶譯出前,東漢支婁迦谶譯有《梵般泥洹經》2卷,叁國魏安法賢譯有《大般涅槃經》2卷,吳支謙譯有《大般泥洹經》2卷,均早佚。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爲《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于昙無谶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昙無谶譯本爲主,並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哀歎、長壽等4品,由如來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等10品,改爲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經》。世稱此爲“南本涅槃”,而以原昙無谶所譯爲“北本涅槃”。藏譯《大般涅槃經》全譯本是根據漢譯大本的重譯。此外,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于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爲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産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內容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衆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從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衆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經還常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經中還引用佛陀所說:“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這反映了笈多王朝複興婆羅門教、排斥佛教的曆史背景。
影響 此經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傳,傳入中國後,影響卻甚大。自法顯譯出6卷《泥洹經》後,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引起舊學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對。昙無谶譯大本涅槃經傳至建康,經中也講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的正確,被稱爲“孤明先發”。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者甚衆,成爲中國最初的涅槃師。其同學慧觀則依《涅槃經》而主張漸悟。從此道生、慧觀並爲涅槃學派中兩大系。此後南北方均陸續出現不少涅槃師,盛行講習,競作注疏。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著《涅槃講疏》、《涅槃義疏》等,分贈扶南、百濟,並撰《斷酒肉文》,廣集僧尼于華林殿前,令光宅寺法雲宣講,爲中國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經提到半字、滿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說法的深淺、先後,遂有教相判釋之說出。首先慧觀立二教(頓教、漸教)五時(叁乘別教、叁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以《涅槃經》爲最完善的經教。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四種法輪(善淨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余法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後僧亮、僧衆等也都配合《涅槃經》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經義,立五時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和天臺四教(藏、通、別、圓),以《涅槃經》爲“第五時教”和“圓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經》的地位,講習此經之風盛極一時。
注疏 現存的有印度世親著、北魏達磨菩提譯《涅槃論》1卷;陳真谛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等撰《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隋慧遠撰《涅槃經義記》10卷,吉藏撰《涅槃經遊意》1卷,灌頂撰《涅槃經玄義》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叁德指歸》20卷;清淨挺撰《涅槃經末後句》1卷;新羅元曉撰《涅槃經宗要》1卷等。(田光烈)
”contemplation on disinterestedness regarding the whole world”, described in A. X., 60 in the following words: "If, Ananda, the monk gives up his tenacious clinging to the world, his firm grasping and his biases and inclinations of the mind, and turns away from these things, does not cling to them, this, Ananda, is called the contemplation on disinterestedness regarding the whole world."
Weimojing
佛教經典。全稱《維摩诘所說經》,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诘經》。後秦鸠摩羅什譯,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爲“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認爲“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汙泥”,此即“通達佛道”的真正“菩薩行”。又把“無言無說”、“無有文字語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境界,作爲不二法門的極致。僧肇在《維摩诘所說經注序》中稱:“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爲門。”認爲此即“不思議之本”。
根據各種版本的比較,此經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紀,是印度大乘佛教時期出現的經典這一。在印度頗爲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斷。它用寓于象征意義的談話形式,顯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極意,爲同類經中藝術感染力較強的作品。後世把《維摩經》作爲在家佛教的重要經典,而維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體現者。此經于後秦弘始八年(406)在長安大寺譯出。但據《開元釋教錄》介紹,此經在中國早有流傳,從東漢至唐初,除鸠摩羅什譯本外,還有7個譯本:①東漢嚴佛調譯《古維摩诘經》2卷(已佚);②吳支謙譯《維摩诘經》2卷;③西晉竺叔蘭譯《異毗摩羅诘經》3卷(已佚);④西晉竺法護譯《維摩诘所說法門經》1卷(已佚);⑤東晉祗多蜜譯《維摩诘經》4卷(已佚);⑥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6卷;⑦東晉支敏度還曾將支謙、竺叔蘭和竺法護叁譯糅合爲一,名《合維摩诘經》行世。
主要注疏有東晉僧肇《維摩诘所說經注》10卷;隋慧遠《維摩經義記》8卷,智顗《維摩經玄疏》6卷、《維摩經文疏》28卷,吉藏《維摩經玄論》8卷、《維摩經義疏》6卷;唐湛然《維摩經略疏》10卷,窺基《說無垢稱經贊》6卷等。日本聖德太子曾撰《維摩經義疏》。此外,勢範、凝然、鳳潭等也各著疏鈔流通。在中國還有藏語譯本。1928年,日本河口慧海將其譯爲日語刊行,題爲《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高振農)
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 六道輪回
(1) Naraka, i.e. Hell(地獄)
(2) Presta, i.e. Hungry Ghost(餓鬼)
(3) Tiryagyoni, i.e. Animal(畜牲)
(4) Asura, i.e. Malevolent nature spirits(阿修羅)
(5) Manusya, i.e. Human Existence(人)
(6) Deva, i.e. Heavenly Existence(天,梵天)
upa^dinnarúpa (q.v.).
Nirvana of pure, clear self-nature == 自性涅槃
It is commonly possessed by all individual sentient beings. It is not subject to birth and death, nor increase and decrease.
Gaonanshuncilang
日本佛教學者。原姓澤井,幼名梅太郎,廣島縣人。求學時名澤井洵,後因入贅高楠孫叁郎爲婿,得其資助留學英國,改名高楠順次郎。屬真宗西本願寺派。1887年與同學組織反省會,從事學生運動,發行《反省者雜志》,鼓吹禁酒進德的社會啓蒙運動。1890年留學英國,入牛津大學從馬克斯·缪勒學梵文、印度哲學、比較宗教學等。1897年學成回國,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教授,兼東京外國語學校校長並創建武藏野女子學院(後改爲大學)。他在佛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編纂《大正新修大藏經》(與渡邊海旭聯合主編)和《南傳大藏經》。又與南條文雄、望月信亨等合編《大日本佛教全書》。著有《佛教哲學概要》(英文)、《釋尊的生活》、《佛教的真髓》、《亞洲民族的中心思想》、《佛教國民的理想》、《理想之泉的佛教》等;並將《南海寄歸內法傳》和《觀無量壽經》譯爲英語。
Jieshenmijing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爲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谛譯《解節經》1卷。此經以闡述大乘境行果爲中心,分序、勝義谛相、心意識相、一切法相、無自性相、分別瑜伽、地波羅蜜,如來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爲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講所觀境,次二品明能觀行,後一品顯所得果。此經傳來中國後,法相宗依《無自性相品》判釋迦一代教法爲有、空、中道叁時教,並依心意識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叁性說及唯識說,阿賴耶識和緣起說,爲一宗根本教義。
主要注疏有:圓測《解深密經疏》10卷(現存前9卷),道倫《解深密經注》5卷,令因《解深密經疏》11卷,玄範《解深密經疏》10卷。真谛有《解節經義疏》之作,現已不傳;但圓測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經支那內學院輯成《解節經真谛義》1卷。藏譯有無著撰、勝友等譯的《解深密經略釋》二百二十頌,龍幢撰、譯者不詳的《解深密經廣釋》40卷,圓測撰、法成譯的《解深密經大疏》75卷等。新羅元曉、憬興所作注疏,現已失傳。(劉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