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liangbu
小乘佛教派別。又稱說轉部、說經部,簡稱經部。部派佛教中最晚出的一派。主張在佛教叁藏中應以經而不以律、論爲正量或正確的認識根據,故名。其特點是將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蘊)和認識的對象(處)都認爲是人們認識過程中的感覺材料,都是假名,只有人們的認識才是事物固有的體性(界)。
學說淵源 經量部淵源于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的譬喻師,創導者爲北印度坦叉始羅的鸠摩羅多(童受),然而由譬喻師轉爲經量部並建立經量部學說的卻是室利羅多(勝受)。室利羅多曾于阿逾陀(無敵城)造《經部毗婆沙論》,但此書早佚,其主要內容尚保存在玄奘譯的《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中。世親曾依經量部學說寫在《俱舍論》,也是研究經量部學說的主要著作。該部學說雖淵源于說一切有部,但與說一切有部的率點有許多不同之處。經量部認爲:現在實有,過去、未來無體。這一基本觀點,是在接受大衆部的影響與批判說一切有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之,可以說經量部是小乘內部備派宰的辯難和大、小乘之間論戰拉物。
原子論 是印度哲學中後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佛教各派中也頗流行,其中以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最爲突出。法稱在《量評釋論·現量品》中,對經量部的原子論有較詳細的論述。認爲孤立、分散的原子不能成爲認識的對象,而只有原子在無間隙的結合、積聚時,才能成爲認識的對象。對此,《量評釋論注釋》中提到過一種反對意見:個體原子是超感覺的,因之把超感覺的原子積聚起來自然也不能産生知覺。從而積聚的原子也不能成爲認訓的對象。針對這種反駁,經量部指出:個體原子是超感覺的,諸如對象、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分開來說雖皆不能産生認識,但是當它們在一起活動時就會産生認識。個體原子固然不能使人産生知覺,可是當許多願子積聚在一起時,就會産生一種俱本原子所沒遙新增添的優點。具有這種優點的原子積聚就會産生兩種作用:一是在認識中投入自身的形象,二是成爲産生認識的原因。具有這兩種作用,就能成爲認識的對象。
雖然,經量部的這種主張必然導致承認正確的認識,就意味著感覺與事實的一致,亦即承認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雖然原子論並非經量部學說體系的基礎,但它畢竟是構成其基礎的一個部分。
無我論 經量部堅持原始佛教的無我論。世親根據經量部的學說,在《俱舍信紙·破我品》中就曾駁斥了犢子部的有我論。《破我品》首先從“由我執力諸煩惱生,叁有輪回無容解脫”開始,展開了對有我論的批判。犢子部主張補特伽羅(我)爲谛義、勝義,並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亦即補特伽羅與五蘊的關系是非一非異猶如火與薪的關系。對此,經量部指出,火與薪非一則異非異則一,故非一非異之說就根本無法成立。又如關于如何認識補特伽羅的問題,犢子部主張無論據六識中的任何一識皆可知有補特伽羅。世親則指出,辨識人皆以不同之法爲其對境,怎能知有補特伽羅呢?通過辯難,犢子部提出,如否定補特伽羅就無法解釋輪回解脫的問題。對此,經量部雖然有辯駁,但仍難解決無我論與輪回解脫之間的矛盾。
隨界論 經量部也承認業報輪回學說。盡管他們否認補特伽羅實有,但其隨界論的主張卻暗暗地脫離了他們的心外實在論。既然已經把細意識說引進了自己的體系,就無法否認補特伽羅的存在。實際上,這和大衆部的極本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上座部的有分識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都是生死輪回的主體。
隨界論受大衆部的影響很深,並對以後大乘佛這有深刻的影響;同時,他們把自己意識的變相看作認識對象的觀點也被以後的陳那所接受,並導入瑜伽行派的體系。因這,可以說經量部是瑜伽行派的先驅或唯識說的理論來源。
與有部的分歧 經量部和說一切有部雖然都主張外界實在說,但兩者的認識論卻是非常不同的。有部主張對象,感官、知識叁者同時存在,並根據叁者的相互關系而形成認識。經量部則從建立在刹那滅論基礎上的物心叁元論出發,不承認叁者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雍認識即因果關系。對象爲因,知識爲果。法稱對此曾有過論證,認爲原因必在結果之前,對象必在知識的一刹那之前。
根據經量部的刹那滅論,既然對象與知識不能同時産生,那麼怎樣才能認識對象呢?他們的回答是:對象是把自身形象投入知識的原因。
顯然,經量部並不認爲人們能夠直接認識外界的對象,人們認識的只不過是對象在刹那間投入人們自己意識中的形象而已。他們說的對對象的認識,也就是對自己意識的認識。法稱認爲僅從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各種原因中並不能獲得感性認識。同時,根據瑜伽行派所主張的等無間緣也無法說明這點,所以還必須利用推理來尋求形成這些原因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外界。它是可以根據遮诠的方法來加以證明的。 (高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