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shu
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奠基者。關于他的生存,有各種不同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在南印度毗達婆國,屬婆羅讓種姓。幼年曾學“五明”,其後皈依佛教。初習小乘經典,系統地闡述並確立了大乘佛教中觀派的理論,深受南印度安達羅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遊)。一說晚年住在阿摩羅縛底大塔西北50公裏的吉祥山,並傳其爲王子所殺。
龍樹進一步發揮了大乘佛教般若經的空性思想。所謂“空”即不是“零”也不是“空無”,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實在。他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包括惑覺、概念、意識和地、水、火、風等元素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實的,它們本身沒有獨立的實體性或自性(無自性)。宇宙萬物的真實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謂“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語分別,不能用概念親證的一種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又認爲,有爲法空,無爲法亦空。我空,無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麼,森林羅布的世間萬物又作何解釋?爲了解決這一矛盾,龍樹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說。他說,佛陀爲那些被無明覆蓋的凡夫說法時,采用俗谛,承認世界和衆生的真實存在;爲那些已經消除無明、洞察真理的人說法時,采用真谛,否認世界和衆生的真實性。他認爲只有衆俗谛入手,才能達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
龍樹在論述世界的非真實性中,爲了破除名相,排隊因緣關系,還提出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八不”概念。認爲這四對對立的範疇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依據,在每一個範疇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說明了事物存在和認識的相對性,不真實性。可見龍樹的範疇論是爲他的本體論服務的。他的“八不”說,不生不滅是指實體而言,不常不斷是從時間方面考察,不一不異是從空間方面說,不來不出是從運動方面來說明的,這四對範疇包含了某些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因素。
從“空”的根本立場出發,龍樹不但認爲世界是不真實的,而且認爲涅槃也是假象,他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又“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只要消除無明,就可以達到涅槃。“涅槃”在他看來是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排除了生死幹擾的寂滅境地。龍樹爲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會實踐開辟了新的道路。它的宗教哲學思想對中國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響。
著作甚多,據西藏所傳爲122種,漢譯爲22種。有“千部論主”之稱。其主要著作有:《中論頌》、《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藏譯)、《迥淨論》、《六十頌如理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因緣心論頌》、《菩提資糧論頌》、《寶行王正論》、《龍樹菩薩勸誡王頌》等。(黃心川 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