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八卷九頁雲:謂緣迷內異熟果愚、發正能招後有諸業爲緣,引發親生當來生老死位五果種已;複依迷外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起貪愛。又雲:愛非遍有,甯別立支?生惡趣者、不愛彼故。定故別立。不求無有,生善趣者,定有愛故。不還潤生,愛雖不起;然如彼取,定有種故。又愛亦遍。生惡趣者,于現我境,亦有愛故。依無希求惡趣身愛,經說非有。非彼全無。
二解 俱舍論九卷十一頁雲:貪妙資具,淫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
叁解 大毗婆沙論二十叁卷十四頁雲:雲何愛?謂雖已起貪愛、淫愛、及資具愛;而未爲此四方追求,不辭勞倦;是愛位。 - 朱芾煌
十二因緣的第八支。兒童發育成人,生理成熟,“貪妙資具淫欲現行”——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但對其他方面猶未廣爲追求。繼而進入社會,接觸人事,取與有二支相繼生起,對于五欲塵境生起染著之心,《涅槃經》曰:“習近五欲,是名爲愛。”若以現代觀念诠釋愛支,愛是取之緣,有些經典中譯爲渴愛。此處所說的愛,不是佛家的慈悲,也不是基督教博愛,而是由錯誤觀念所衍生的貪愛——以生存欲爲中心的食色之愛。所以四聖谛中把“苦集聖谛”歸之于渴愛。此渴愛有叁種,即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特別著重于男女之愛,有愛是對于生存的貪著,無有愛是對存在的滅無、這種滅無狀態的愛執——以人生苦和無常的不安,而急切想脫離此火宅似的世界,而臻于“無有”的世界。(佛陀住世時,印度下階層民衆如奴隸賤民、對于充滿痛苦的生命感到絕望,而追求一個“無有”的世界。)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