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bhidharma,巴利語abhidhamma。叁藏之一。又作阿毗昙、阿鼻達磨、毗昙。意譯爲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與經(梵su^tra )、律(梵vinaya )合稱爲叁藏(佛教聖典之總稱),故偶以阿毗達磨藏、阿毗昙藏、對法藏或論藏等見稱。阿毗達磨原指有關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則稱爲阿鼻奈耶。其後廣至對于經、律二藏之論述,皆稱爲阿毗達磨。其成立約于西元前後,最初僅爲簡單歸納一些佛教名詞,後卻逐漸演成解釋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時代,各個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達磨,深奧繁瑣之哲學式教學于是展開。
俱舍論卷一載,勝義之阿毗達磨系以智慧對觀四谛之理,而對向涅槃之最高智慧,具有慧、無漏之意義。現存之阿毗達磨,主要有上座部(巴利文)與說一切有部(以漢譯爲主)二類,尤以後者孕育出大乘佛教,更其有其特殊之意義。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舉出阿毗達磨之七義:(一)對法(對向、對觀),(二)數法,(叁)伏法,(四)通法,(五)無比法,(六)大法,(七)釋法。[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分別功德論卷一、俱舍論疏卷一(神泰)、大乘義章卷一]
(術語)Abhidharma,又作阿鼻達磨。論部之總名。舊稱阿毗昙。譯曰大法,無比法。大法,無比法,乃真智之尊稱,凡論部爲發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無比法之名。新稱阿毗達磨。譯曰對法。對法者智慧之別名。以智慧對觀諸法真之理義。蓋論部問答決擇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發達。智慧爲對觀真理者,故轉指論部對觀真理者,即謂之阿毗達磨。出叁藏記十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大乘義章一曰:“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無比法。阿,謂無也。毗,謂比也。昙,謂法也。”西域記叁曰:“阿毗達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玄應音義十七曰:“阿毗昙,或言阿毗達磨,或雲阿鼻達磨,皆梵音轉也。此譯雲勝法,或言無比法,以诠慧故。或雲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對法,以智對境故。”起信論疏曰:“今譯爲對法,謂阿毗是能對智,達磨是所對境法,謂以正智。妙盡法源,簡擇法相,分明指掌,如對面見,故雲對法。”
如論議中說。
二解 如對法藏中說。
叁解 世親釋一卷四頁雲:對故,數故,伏故,通故;應知名阿毗達磨。謂阿毗達磨、亦名對法。此法對向無住涅盤,能說谛菩提分解脫門等故。阿毗達磨、亦名數法。于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阿毗達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阿毗達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釋通素怛纜義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