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達磨俱舍論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阿毗達磨俱舍論”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阿毗達磨俱舍論”的解釋

  梵名Abhidharmakos/a  -s/a^stra  。略稱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聰明論。乃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毗婆沙論之綱要書。西元四五○年世親菩薩(梵Vasubandhu  )所著。漢譯本有二,一爲陳天嘉四年(563),真谛所譯之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世稱舊俱舍;對之,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譯之叁十卷,曆來爲法相宗之基本教本,則稱新俱舍。兩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本論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均廣受研究,優良之注釋書亦多。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之基礎,則俱舍論之價值甚大。世親雖一面以說一切有部教學爲標准,然亦以批判態度介紹經量部與大衆部等學說,以“理長爲宗”之立場造俱舍論。又大乘經典及大乘論書以有部教學爲基礎,或爲破斥有部而作的占多數。故此一以批判態度將繁雜之有部教學整理而成之俱舍論,乃廣受大小乘學者之珍視。本論之教理多采自大毗婆沙論,又本論之體系與教理之整理方法,傳說曾受法救所造雜阿毗昙心論之影響。

  本書基本反映當時流行于迦濕彌羅之有部關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學說,並吸收經量部之許多觀點。內容由界、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定等八品構成,另又附錄破我品,則成九品。其中:(一)界品與(二)根品,說明現實世界(物質與精神界)成立之要素“法”,並說明有爲、無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緣等名相。(叁)世間品,說明地獄乃至天界之生物世界(有情世界)與物理世界(器世界),並介紹印度之宇宙觀及地理說,此外,更解說十二緣起,說明輪回之相狀,此即業感緣起論。(四)業品,說明輪回之原因,並細分業之種類。(五)隨眠品,敘述煩惱,將其分類爲六大煩惱、十隨眠、八十八使、百八煩惱,並介紹過去、未來、現在等叁世實有論,而加以破斥。世間、隨眠、業等叁品系明示迷之世界(有漏),至于(六)賢聖品,則將悟入之階位分爲凡夫位之叁賢、四善根,聖者位之四雙八輩,又說明悟入之觀法即四谛十六現觀。(七)智品,則是說明世俗智、法智、類智等十智爲獲得開悟之智慧,並說明十八不共法。(八)定品,除說明産生聖智基礎之禅定外,複說明四禅、四無色定、叁解脫門、四無量心等其他禅定。(九)破我品,則是站在無我之立場,以破斥犢子部之非即非離蘊我及勝論之我等,即明示無我之道理。

  如上所說,本論將廣博繁雜之毗婆沙教理技巧地整理爲八品,體系嚴整,論旨明徹,冠于諸論,爲有部教學之綱要書。蓋古來諸師論及本論之宗,或謂屬于有部,或爲二十部中之理長爲宗,或爲經部之別宗,或謂禀承依有部,意許取理長等諸異說。

  在我國,俱舍論譯出後即取代前此之毗昙宗。日本于奈良時代傳入俱舍論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論爲基礎之研學傳統延續至現代。在印度以及西藏佛教亦盛行研究此論。梵本已于西藏發現,然僅刊行偈頌(  V.V.  Gokhale:  The  Text  of  theAbhidharmakos/aka^rika^  of  Vasubandhu,  1946),俱舍本論則在印度巴特那(Patna  )出版(P.  Pradhan: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1967)。偈頌與俱舍論均有西藏譯本,即:Chos-mn%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  Abhidharmakos/a-ka^rika^,北京版  115,  pp.  115~127  與  Chos-mn%on-pah!i  mdsod-  kyi  bs/ad-pa(Abhidharmakos/a-bha^s!ya,北京版  115,  pp.  127~283)。

  據傳在印度曾有德慧、世友、安慧、陳那、稱友、滿增(梵Pu^rn!avardhana  )、寂天(梵S/amathadeva  )等之注釋,現存者唯稱友所作。又有U.  Wogihara:  Sphut!a^rtha^  Abhidharmakos/avya^khya^,  1~7(Tokyo,  1932~1936),此釋本亦有西藏譯本,頗受重視。即:Chos-mn%on-pah!i  mdsod-kyi  h!grel-bs/ad(Abhidharmakos!a-  t!i^ka^,北京版  116,pp.  43~117),西藏譯除此外猶保存有滿增、寂天、陳那等之注釋。

  漢譯有安慧俱舍論實義疏之殘本五卷,敦煌本有此書(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真谛注舊俱舍之疏十六卷、義疏五十叁卷等已逸失。注釋玄奘之譯著,有普光之俱舍論記叁十卷及法寶之俱舍論疏叁十卷,向來被視爲研究俱舍論之指南書。圓輝之俱舍論頌疏叁十卷亦受珍視,此疏省略爭論部分,簡明地解釋有部之教理,故容易理解。近年日人旭雅撰冠導俱舍論一書亦常被利用;法宣著俱舍論講義十卷,對初學者極有助益。我國有演培之俱舍論頌講記一書。[大唐西域記卷四、曆代叁寶紀卷九、開元釋教錄卷七、卷八、阿毗達磨論の研究(木村泰賢)、小乘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著,演培譯)、俱舍論講義(舟橋一哉)、俱舍論の教義及び其發達(舟橋一哉)、俱舍論の原典解明(山口益、舟橋一哉)、  Th.  Stcherbatsky: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Buddhism  and  the  meaning  ofthe  word“Dharma”  ,  London,  1923;  O.  Rosenberg:  Die  Problemeder  buddhistischen  Philosophie,Heidelberg,  1924  ]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阿毗達磨俱舍論”的解釋

  (書名)解釋上之本頌者。世親先造本頌,後造釋論。釋論之中固牒舉本頌也。唐玄奘譯,叁十卷。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阿毗達磨俱舍論”的解釋

略稱《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又稱聰明論。爲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集大成者,爲《大毗婆沙論》的綱要書。公元第五世紀間,世親菩薩所著。漢譯本有二,一爲陳天嘉四年真谛所譯的《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本;一爲唐永徽二年玄奘所譯的叁十卷本,曆來爲法相宗的基本教本。本書基本上是反映世親住世時代,當時流行于迦濕彌羅的說一切有部,關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學說,並吸收經量部的許多觀點。內容由界、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定等八品構成,另又附錄破我品,則成九品。其中第一、第二的界品與根品,說明現實世界(物質與精神界)成立之要素的“法”,並說明有爲、無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緣等名相。第叁的世間品,說明地獄乃至天界的生物世界(有情世界)與物理世界(器世界),並介紹印度的宇宙觀及地理說。此外,更解說十二緣起,說明輪回的相狀,此即業感緣起論。第四業品,說明輪回的原因,並細分業的種類。第五隨眠品,敘述煩惱,將其分類爲六大煩惱、十隨眠、八十八使、百八煩惱,並介紹過去、未來、現在等叁世實有論,而加以破斥。世間、隨眠、業等叁品系明示迷之世界(有漏),至于第六賢聖品,則將悟入的階位分爲凡夫位的之叁賢、四善根,聖者位的四雙八輩,又說明悟入的觀法即四谛十六現觀。第七智品,則是說明世俗智、法智、類智等十智爲獲得開悟之智慧,並說明十八不共法。第八定品,除說明産生聖智基礎之禅定外,複說明四禅、四無色定、叁解脫門、四無量心等其他禅定。第九破我品,則是站在無我之立場,以破斥犢子部之非即非離蘊我及勝論之我等,即明示無我之道理。



如上所說,本論將廣博繁雜的《大毗婆沙論》教理,技巧地整理爲八品,體系嚴整,論旨明徹,冠于諸論,爲有部教學的綱要書。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阿毗達磨俱舍論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