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即內心之存憶。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載,佛弟子于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爲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故如來爲說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則恐怖即除。(一)念佛,謂修禅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念諸佛慈悲,救濟衆生,功德無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二)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叁) 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聖果,爲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四)念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能遮諸惡,得安隱處,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五)念舍,舍有二種:(1)施舍,能生大功德。(2)舍煩惱,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六)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氣,爲治散亂之良藥,入禅定之捷徑,如是念念不已,則心不馳散,怖障即除。(八)念死,死有二種:(1)自死,即報盡而死。(2)他緣死,即遇惡緣而死。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處,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上]
(二)指大人之八念。(參閱“八大人覺”270)
(名數)智度論二十一謂“佛弟子于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之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作惡魔種種之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是故如來爲說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無量拔苦與樂也。二、念法,念法力廣大能滅煩惱也。叁、念僧,念僧爲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爲世間無上之福田也。四、念戒,念戒遮諸惡爲無上菩提之本也。五、念舍,念布施能生大功德,又舍斷煩惱得大智慧也。六、念天,念四天王乃至他化天,果報清淨,利安一切也(已上六念),七、念出入息(又雲念阿那般那),念出息入息也(即數息觀),此是治散亂之良藥,入禅定之捷徑。八、念死,死有二種:一、自死,命報盡而死者,二、他緣死,遇惡緣而死者,念此二種之死,由生以來,常與身俱,欲避無所也。”法界次第中之上曰:“通言念者,內心存憶之異名也。專心存憶八種功德,故名爲八念,非但能除世間驚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間叁界生死一切障難也。”[囗@又]大人之八念也,佛爲阿那律說大人之八念法,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叁道從遠離,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癡得。八道從戲樂,非戲行得。見八念經。
[出大智度輪] 念者。內心存憶也。論雲。佛諸弟子于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爲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是故如來爲說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一念佛謂修禅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念諸佛慈悲。救濟衆生。功德無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二念法謂修禅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叁念僧謂修禅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 - 明·一如等 撰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經中所說的八念是: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叁、道從遠雜,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癡 - 陳義孝編
一念佛 二念法 叁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次九想而辯八念者。爲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時。思惟死屍可惡。因此驚怖。[嗇*欠]然毛豎。及爲惡魔惱亂。憂懼轉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爲次也。通言念者。內心存憶之異名也。專心存憶八種功德。故名爲八念。非但能除世間驚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間叁界生死一切障難也
一念佛 若遭恐怖及衆障難之時。應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神德無量。如是念已。恐怖障難即除
二念法 若有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法。佛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是爲念法
叁念僧 念僧者。僧是佛弟子衆。具足五分法身。中有四雙八輩。叁乘得果。應受供養禮事。世間無上福田。是爲念增也
四念戒 念戒者。戒是能遮諸惡。安隱住處。是中戒有叁種。所謂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律儀能除身口諸惡。定共能遮煩惱惡覺。道共能破無明。得慧解脫。是爲念戒
五念舍 念舍者。有二種。一者舍施舍。二者舍煩惱舍。舍施舍。能生大功德。舍煩惱舍。因此得智慧入涅槃。是爲念舍也
六念天 念天者。謂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複有四種天。一名天二生天叁淨天四生淨天。如是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是爲念天
七念阿那 念阿那般那者。如十六特勝明。出入息也如是念時。能除心亂。入于正道。何況世間恐怖。是爲念阿那般那也
八念死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緣死。是二種死。常隨此身。無可避處。是爲念死 - 隋·智顗 撰
佛諸弟子,于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爲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是故如來,爲說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一、念佛 謂于如來相好功德,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法 謂諸佛教法,爲修行之軌則,能除愛欲塵勞,諸結使縛,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
叁、念僧 謂菩薩羅漢聖僧,鹹具種種功德,爲世福田,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
四、念戒 謂佛所製之戒,能息諸惡成就道品,猶如璎珞,可以嚴身,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戒。
五、念舍 謂施舍財及法與人,及舍離一切煩惱,于己則能生善滅惡,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舍。
六、念天 謂諸天善業成就,感報勝身,諸福具足,而我亦當修如是善業,感如是身。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天。
七、念入出息 謂攝心靜慮,數出入息,覺知長短,則能除諸妄想。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出入息。
八、念死 謂人之生,猶如夢幻,諸根不久,終當散壞,即須晝夜精修,以求出離。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死。 - 明·楊卓
有兩種解說:
一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二是阿那律八念經中所說的八念是:
1、道從無欲,非有欲得;
2、道從知足,非無厭得;
3、道從遠離,非聚會得;
4、道從精勤,非懈怠得;
5、道從正念,非邪念得;
6、道從定意,非亂意得;
7、道從智慧,非愚癡得;
8、道從戲樂,非戲行得。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