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梵語ja^taka,巴利語同,音譯作阇多伽、阇陀伽、社得迦,意譯本起、本緣、本生譚、本生談。略稱生。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佛典內容可分類爲九種、十二種,分別稱爲九部經、十二部經,本生經即其中之一類。主要記述釋迦于過去世受生爲各種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薩道之故事。其中亦含不少關于彌勒等諸弟子及阿彌陀等諸佛之本生故事。
巴利文經藏在四部尼柯耶(巴nika^ya ,相當于漢譯阿含)外之第五部爲小部經(巴Khuddaka-Nika^ya ),共收錄十五經典,其中,第十即爲各種本生故事之彙輯,當中描述釋迦以國王、婆羅門僧、商人、女人,及象、猴、鹿、熊等各種動物之身形,或救度衆生之危難,或爲求法而精進之種種善業功德。全部共五四七種(或謂五四六種)本生故事,多以散文、韻文寫成,且以篇幅長短或偈頌數之多寡,而分爲二十二集(巴nipa^ta ,篇),其中第一集至第八集更別立品名。長篇之偈,其性質爲首尾一貫獨立之本生故事;短偈則爲強調主旨之警世金言,猶如民謠一類,多不似一般本生故事之文體。二者均非根據“本生注”之偈而來,而僅采用本生故事中之大意而已。經中充滿犧牲精神,大乘佛教利他大悲之教旨,恐系胚胎于此;又六波羅蜜之行法恐亦由此多種本生譚分類並組織此等菩薩行而成。巴利文本生經約成書于西元前叁世紀,作者不詳,或系時人以當時流傳之故事爲底本,再融入佛教色彩而成。至十九世紀,丹麥學者豪斯貝爾(Fausbo%ll,Micheal Viggo)費二十年(1877~1897)之力,詳校錫蘭、緬甸各處之巴利文本生經寫本,共六卷,卷首更加上佛音所作之佛傳而刊行之,對西方佛學界之影響極大。
除巴利語經藏外,本生故事亦散見于梵文學故事集之五怛特羅(梵Pan~catantra )、故事總彙(梵Katha^saritsa^gara ),及本生鬘(梵Ja^takama^la^ )等中。漢譯經典十二部經中,屬本生經者有:六度集經、生經、譬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撰集百緣經、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菩薩本生鬘論等。其中,菩薩本生鬘論系北宋慧詢等譯自梵文之本生鬘而成,共收叁十四種本生故事,譯爲十六卷。除上記各種語文刊本之外,迄今爲止,本生經于緬甸、泰國、錫蘭等地另亦有原文單獨出版;于日本及歐洲,則與“本生注”、翻譯本合並出版
又釋尊之本生故事,自古即深受尊信,一般民衆亦喜取爲繪畫與雕刻之題材,故有關佛陀本生故事之佛教美術遺迹亦散見于印度、中國與南海諸國等地。同時,本生故事隨佛教發展而廣泛流傳,並及于西方諸國,成爲世界性通俗文學及道德教訓軌範之源泉,如古希臘之伊索(Esop)寓言、阿拉伯之天方夜譚等童話故事、寓言文學,即與佛教之本生經具有深厚之淵源關系。其故事亦散見于日本之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等作品中。可謂在研究世界文學之源流、傳播、比較文學、交流史上,本生經實占有極重要之地位與價值。[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卷二、大毗婆沙論卷一、大智度論卷叁十叁、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大唐西域記卷叁、Rhys Davids: BuddhistIndia; M. 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e,Bd. II; B.C. Law: A Historyof Pa^li Literature](參閱“本生圖”1953、“本生鬘”1954)
(術語)十二部經之一。梵曰阇陀伽J&amacron;taka,翻爲本生。如來說昔爲菩薩時所行行業之經文也。俱舍光記十八曰:“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
Jataka == 本生經
the sutra to narrate the birth stories of Shakyamuni in present life, past lives, and effects related to the past lives and the present 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