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黑業與白業之略稱,即指惡業與善業。(參閱“白業黑業”2099)
(二)爲曹洞宗之祖洞山良價所設立“洞山五位”中用以表示正位與偏位之圖色。洞山五位爲洞山良價于接引學人時所設立之權宜方法,即是將學道者之開悟過程分爲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等五種階段。其中,“正”即平等、絕對、真如之法,于圖形中以黑色表示之;“偏”,即差別、相對、生滅之法,于圖形中以白色表示之。五位中之正中偏,以圖形示之,即栉,此一階段之證悟系以現象界爲主,唯其所見之現象界已被認爲系絕對我之境界。五位中之偏中正,以圖形示之,即妪,此一階段不再強烈呈現分別見解,現象界之一切逐漸隱退。
自洞山五位之說漸受重視之後,于禅林中,尤以曹洞宗中遂常以黑白表示平等與差別、正與偏等各種相對之法,或僅以黑白二字表示區別、差別之義。如“黑白既分”一語,表示正位與偏位已然分別而又交互作用之位,于此之時,正中有偏(如正中偏),偏中有正(如偏中正),故又稱黑白交互。又如“黑白圈兒”一語,指五位中之兼中至與兼中到,其圖形分別爲○與●,亦有以此語統稱全部五位之形相者,此外,亦被用爲洞山五位之代用語。另如“黑白未分”一語,意義有二:(一)又作黑白未兆、黑白未交時,表示正偏之位未分之前,即學人之證悟情形尚未進入五位之各階段。(二)表示尚未顯現差別相之前,故又作陰陽未分以前、天地未開以前、朕兆未萌以前。[洞山良價禅師語錄、洞上古轍卷上、解釋洞山五位顯訣卷中、人天眼目卷叁](參閱“五位”1087、“洞山五位”3869)
(術語)善惡之異名。俱舍論十六曰:“諸不善業一向名黑,染汙性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雜惡故。”即黑白二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