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藏教?藏教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藏教”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藏教”的解釋

  爲天臺大師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稱叁藏教。即小乘教之別稱。關于其名稱,四教義卷一載(大四六·七二一上):“釋叁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所言叁藏教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尼藏,叁阿毗昙藏;(中略)此之叁藏教的屬小乘。”此即以叁藏爲小乘教之別稱。其中之修多羅藏,指四阿含;毗尼藏,指八十誦律;阿毗昙藏,指佛及諸弟子之分別法義。此叁者通稱爲“藏”,系以其各皆含藏有一切文理之故,亦即阿含爲定藏,毗尼爲戒藏,阿毗昙爲慧藏;合此叁藏之教,具有轉惡爲善、轉迷開悟、轉凡成聖之功用,故並稱爲叁藏教

  于天臺宗之判教中,此教爲化法四教中居最初者;此教之人,觀因緣生滅之四谛,斷除見思二惑,了盡子縛果縛,而入無余涅槃,以“灰身滅智”爲其極果。此教所被化之機有叁乘之別,正教聲聞、緣覺二乘,傍化菩薩。其中,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各期得果。(一)聲聞之修行階位有七賢、七聖之別。(1)七賢,屬于凡位,又稱七方便。其中,以叁賢爲外凡,四善根位爲內凡。(2)七聖,即隨信行乃至俱解脫之阿羅漢,即見道以上之聖者,依根機之利鈍而立叁道四果等之差別。(二)緣覺之人因爲根利之故,不經次位即行得覺,不僅斷除正使,且亦掃除習氣。(叁)菩薩亦不立次位,經叁阿僧祇百大劫廣修六度百福之行,伏惑行因,于最後身證得八相成道,即達此教之佛果,此稱劣應生身。

  叁乘之法門雖各不相同,其修行位次與斷惑修證亦互有差異,然卻同修“析空觀”,同證偏真之空理,同歸灰斷,故稱爲拙度。又智顗以此教具有“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等四門之別,而配以有門毗昙、空門成實、亦有亦空門昆勒論、非有非空門車匿所用之論,然因昆勒論與車匿所用之論在我國夙無譯本,智顗即主依毗昙有門,傍取成實空門之意,來闡明藏教之義理及修行階位等。四教義卷六(大四六·七四一上):““兩門不度,不可懸判,空門明義勝阿毗昙,何故舍勝用劣?”答曰:“毗昙雖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佛去世後流傳利物,且又大乘經論破小乘,用小多取毗昙有門,少用空門。””

  又關于智顗將叁藏教判爲小乘教之別名,慧苑之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曾舉出四項過失以非難之。四失者,即:(一)濫涉大乘失,(二)大無叁藏失,(叁)特違至教失,  (四)不定失。華嚴宗四祖澄觀則于其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論列叁藏教之所以不宜名爲小乘教之原因,而謂叁藏教亦含有大乘六度菩薩,能斷除叁十四心之結,而證成真佛,故不宜視同小乘教。然高麗天臺宗僧元粹之天臺四教儀備釋卷上則反其說,而謂(卍續一○二·七七上):“今考大本,別意有叁:一小乘叁藏部別故(大乘戒藏在梵網經),二小乘叁藏隔異故(經律論學互相不融),叁小乘叁藏破舊醫故(客醫正術對破邪外),故名小乘爲叁藏教。”此即認同智顗之說者。[法華經玄義卷四下、卷十上、法華經文句卷九上、摩诃止觀卷叁下、四念處卷一、卷二、法華玄義釋簽卷二十、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叁、卷叁之四、八教大意、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教觀綱宗、守護國界章卷上之上、法華玄義私記卷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藏教”的解釋

  (術語)叁藏教之略。天臺四教之一。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藏教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