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Buddha^vatam!saka -maha^vaipulya-su^tra 。又稱華嚴經、雜華經。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我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爲宗旨。茲就本經之經題而論,大方廣佛華嚴經,系“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一經之要旨,皆在此中。大,即包含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亦即總說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稱爲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即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的因行譬喻;故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則稱爲佛華嚴。總之,大方廣佛華嚴系所诠之義理,而“經”則爲能诠之言教。
本經系如來成道後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樹下爲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輪,故稱“稱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屬頓教法門,故亦稱初頓華嚴。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華嚴經雖出于印度,然尚未發揮本經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國成立華嚴宗,方才發揚其真義。
關于本經之梵本,自古以來即有諸種異說,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載,龍樹菩薩于龍宮中見本經有上、中、下叁本,其上本與中本之頌數品數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隱而不傳;至于所傳之下本,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叁十八品)之華嚴經。其後,世親菩薩作十地經論以釋十地品,金剛軍、堅慧等論師亦造有十地品之釋論。又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將本經分爲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華嚴經旨歸、華嚴經疏卷叁等則舉出:異說經、同說經、普眼經、上本經、中本經、下本經、略本經、主伴經、眷屬經、圓滿經等十種之別。另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不可思議解脫經(四十華嚴經)之梵本共有十萬偈。然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則謂,華嚴經僅有百千偈,故稱百千經。
茲將現存華嚴經之別生經,即由大本別出抄譯(又稱別譯)之經,以及華嚴經之別本,與華嚴經之品名相比,列表如下:
此外,華嚴經之異譯本(相當華嚴經之全部),則有下列叁種:
(一)六十華嚴。凡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晉經。收于大正藏第九冊。總成七處,八會,叁
十四品。華嚴宗將本經叁十四品攝爲教起因緣分、舉果勸樂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進修成行分、依人入證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經文而別之;及立所信、差別、平等、成行、證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則就義理而區分。如上表所示。
六十華嚴之結構組織,采用七處八會之說法,七處,即演說之場所爲七處;八會,即演說之回數爲八會。茲列表于下頁。
此外,天臺宗將本經之八會分爲前分與後分,前分,乃前七會屬之,爲佛成道叁七日間所說;後分,乃後一會屬之,爲後時之所說。又菩提流支認爲前五會乃佛成道後之初七日所說,而第六會以後,則爲第二七日所說。另澄觀于華嚴經疏卷四則舉出,新華嚴(八十華嚴,采七處九會之說)九會中,前五會爲初七日之說法,第六、七、八叁會爲第二七日之說法,第九會入法界品則爲後時之說法。
關于本經之翻譯,據出叁藏記集卷九、華嚴經探玄記卷一等所舉,華嚴經之梵本,原有十萬偈,由東晉支法領從于阗國攜入叁萬六千偈,自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叁月,由佛馱跋陀羅譯成六十卷,稱爲六十華嚴,此即第一譯。然六十華嚴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補譯之。
本經之注疏甚多,有華嚴經疏七卷(慧遠)、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五卷(智俨)、華嚴經孔目章四卷(智俨)、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法藏)等。
(二)八十華嚴。凡八十卷。唐代
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唐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冊。總成七處,九會,叁十九品。爲六十華嚴之異譯。茲將八十華嚴與六十華嚴之異同處,列表如左:
八十華嚴之梵本,乃實叉難陀應武則天之請,從于阗國攜入我國,自唐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叁月,于遍空寺內始譯,武後親臨譯場,揮毫首題品名,至聖曆二年(699)十月功畢,此即第二譯。新譯之八十華嚴比舊譯之六十華嚴,文辭流暢,義理更周,故流通較盛。華嚴宗之主經即此八十華嚴。
此外,本經之西藏譯本,總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當于本經之前叁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當于本經第叁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別譯有第十一品、第叁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與本經出人之處不少。
關于本經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記十五卷(慧苑)、華嚴經疏叁十卷(神秀)、華嚴經疏六十卷(澄觀)、華嚴經綸貫一卷(複庵)、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德清)等。
(叁)四十華嚴。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譯。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冊。
爲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與傳于尼波羅國(尼泊爾)之九部大乘經中之華嚴經爲同本。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曆參五十五善知識(或謂五十叁參),而成就普賢之行願。
四十華嚴僅有入法界品一品,然此品占華嚴經四分之一以上,故視之爲異譯,茲將其結構組織,列表如後。
又四十華嚴之敘述,雖與新舊兩華嚴經之入法界品大同小異,然其文較廣,于卷四十中新添加普賢十種大願,及“重頌”(以偈頌重覆闡釋經法)之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爲本經之特色。
關于本經之翻譯,系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由南天竺烏荼國師子王派使者進貢其所親寫華嚴經之梵本,翌年六月,于長安崇福寺,由罽賓般若叁藏譯之,澄觀及圓照、鑒虛等諸師詳定,至貞元十四年二月譯畢,共四十卷,此即四十華嚴。又本經之梵本,現保存于英、法、印度等國之圖書館或學會中。本經亦有西藏譯本及西夏文字之經本。
此外,本經記述善財童子遊行南方,曆訪善知識之說,與道行般若經等所述薩陀波倫菩薩東行參求般若之說類同。又本經所記之諸大聲聞不能聞知佛之自在神變,以寓“斥小歎大”(斥責小乘,稱歎大乘)之意,與維摩經等之旨趣一致。
本經之別譯,有西秦聖堅所譯之羅摩伽經叁卷、唐代地婆诃羅所譯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一卷、唐代不空所譯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一卷。又本經卷四十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之異譯有二種。
本經之注疏,有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澄觀)、華嚴經別行疏二卷(仲希)、華嚴經普賢行願修證儀一卷(淨源)等。另贊詠善財童子曆參五十五善知識者,有大方廣華嚴入法界品贊(楊傑)、文殊指南圖贊(惟白)等。[出叁藏記集卷二、曆代叁寶紀卷叁、卷七、大唐內典錄卷六、開元釋教錄卷叁、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二、唐本一切經目錄卷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叁、卷十七、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九](參閱“五十叁參”1048、“五十五善知識”1053、“五周因果”1106、“善財童子”4888;“華嚴宗”5245)
(經名)常略稱華嚴經。有六十卷,八十卷,四十卷之叁本。見華嚴經條。
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中土有叁種譯本。一爲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卷華嚴;二爲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叁爲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其中般若所譯者,僅爲該經的《入法界品》。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