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所修之二種忍。(一)生忍與法忍。(一)生忍,又作衆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謂菩薩于一切衆生不嗔不惱,如慈母愛子;又若衆生雖以種種惡害加之,菩薩皆能忍耐不起嗔恚;或受衆生種種恭敬供養,心亦不起貢高染著,稱爲生忍。(二)法忍,又作無生法忍。忍,即安忍之意。無生法,本指不生不滅之法,今僅就不生而言,故稱無生。菩薩于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稱爲法忍。[大智度論卷六]
(二)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一)謂安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諸苦而不動心,稱爲安受苦忍。(二)謂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稱爲觀察法忍。[菩薩地持經卷五]
(叁)世間忍與出世間忍。(一)謂初心菩薩緣衆生之有取有相,依諸果報、福業等,所發起有漏、有相之安忍。以彼等遭遇世間種種苦樂違順之事,而能安忍,故稱世間忍。 (二)乃大菩薩由于利他平等之大悲,所發起無漏無相之安忍。由此相契于無爲寂滅之理,心無染著,任運無作而無諸行,安忍一切苦樂違順之境,而不見諸法生滅之相,故稱出世間忍。[大乘地藏十輪經卷九](參閱“忍”2889)
(名數)一、衆生忍,忍者忍耐也。諸衆生以種種惡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嗔恚,謂之衆生忍。二、無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爲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又名無生,菩薩于無生之法,安忍而不動心,謂之無生法忍。見智度論六。[囗@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諸苦而不動心者,即衆生忍也。二、觀察法忍,觀察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無生法忍也。見持地經五。
(名數)一衆生忍,于一切衆生不嗔不惱,縱使彼加種種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嗔不報也。二無生法忍,安住于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也。見智度論六。[囗@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衆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即前之生忍也。二觀察法忍,觀察法而心安于實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見地持經五。[囗@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二于人之嗔罵打害,能忍而不生嗔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二于心法之嗔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見法界次第下之上。
[出地持經] 一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衆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二觀察法忍謂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觀察法忍。 - 明·一如等 撰
[出大智度論] 一衆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謂菩薩于一切衆生。不嗔不惱。如慈母愛子。又若一切衆生。以種種惡而加于我。心不嗔恚。以種種恭敬供養于我。心亦不喜。是名衆生忍。二無生法忍理本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故名無生。謂菩薩于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 明·一如等 撰
1.衆生忍和無生法忍。衆生忍是忍受衆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嗔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于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安受苦忍和觀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衆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嗔罵捶打等淩辱;法忍是忍受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 陳義孝編
有叁種解說。
一是衆生忍與無生法忍。
衆生忍是忍受衆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
二是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
安受苦忍就是衆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
叁是生忍與法忍。
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罵捶打等淩辱。
法忍是忍受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二受。身受與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上的憂苦感受。
二利。自利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衆生是利他。
二乘。聲聞乘與緣覺乘。
凡屬修四谛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爲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爲緣覺乘。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