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二礙。(一)煩惱障與所知障。系瑜伽行派與法相宗對貪、嗔、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類。(一)煩惱障,由我執(人我見)而生,以貪嗔癡等一切諸惑,發業潤生,煩擾有情之身心,使在叁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稱煩惱障。(二)所知障,由法執(法我見)而生,以貪嗔癡等諸惑爲愚癡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性,故稱所知障,又作智障。離此二障,則稱二離。[成唯識論卷九]
(二)煩惱障與解脫障。(一)煩惱障同上所述,乃障無漏慧之生起。(二)解脫障,又作不染無知定障、定障、俱解脫障。解脫者,滅盡定之異名,因障聖者入滅盡定之法,故稱解脫障,其體爲不染汙無知之一種。[俱舍論卷二十五、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五、俱舍論頌疏卷十二]
(叁)理障與事障。(一)理障,謂邪見等之理惑障正知見者,相當于所知障。(二)事障,謂貪等之事惑相續生死而障涅槃者,相當于煩惱障。[圓覺經卷下]
(四)內障與外障。(一)內障,即叁毒,爲令衆生內心生起煩惱之障。(二)外障,即七難,爲外界所加之障礙。[阿娑縛抄卷一八七]
(名數)煩惱障,智障也。新譯爲煩惱障,所知障。貪嗔癡等諸惑,各有二用:一者發業潤生而縛有情,使在叁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靜之理,名爲煩惱障。擾惱有情之身心,故名煩惱,煩惱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煩惱障由我執而生。二者一切貪嗔癡等諸惑,爲愚癡迷闇,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性(真如),蓋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實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癡迷闇,名爲智障,亦名爲知障,障礙所知之境而不使現,故雲所知障。障礙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雲智障。此所智障由法執而生。此二障,一體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邊者,名煩惱障。事物之體迷于如幻之理邊者,名所知障。小乘謂此爲染汙無知,不染汙無知,勝鬘經于五住地中分別之,以見等四住地爲所知障,以第五無明住地爲智障。二乘但斷煩惱障,而證涅槃,菩薩兼斷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寬狹。煩惱障所在處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處,煩惱障未必隨之。蓋煩惱障局于不善與有覆無記,而所知障亦通于無覆無記。且煩惱障粗顯而易知,故示其頭數,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難知,且隨所知之法,而其數無數,故經論中不示其頭數。唯識論九曰:“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囗@又]一煩惱障,即同上。二解脫障,解脫者滅盡定之異名也,滅盡定者心念都滅,離一切之障礙,是名解脫,即八解脫中之第八解脫是也。因而障聖者入滅盡定者之法,謂之解脫障。其法即不染汙無知之一種也,利根之不還及阿羅漢,以離其解脫障,而得入于滅盡定也。俱舍論二十五曰:“謂唯依慧離煩惱障者,立慧解脫。依兼得定離解脫障者,立俱解脫。”[囗@又]一、理障,邪見等之理惑障正知見也。二、事障,貪等之事惑相續生死而障涅槃也。圓覺經曰:“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相續生死。”
[出天親論] 障即障礙。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得無诤叁昧。蓋由離此二障故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一煩惱障煩惱即見思惑也。謂須菩提。證得第四阿羅漢果時。見思二惑。俱已斷盡。心空寂靜。诤從何起。是故得于無诤。實由離此煩惱障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二叁昧障梵語叁昧。華言正定。即無诤叁昧也。謂須菩提。證得第四果時。既得無诤叁昧。若于此叁昧。心有取著。即爲有诤。是故得于無诤。實由離此叁昧障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楞嚴經義海並宗鏡錄] 一煩惱障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是名煩惱障。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謂執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 明·一如等 撰
[出圓覺略疏] 一理障謂本覺心源。湛然清淨。由無明妄。礙正知見。不達真如之理。是名理障。二事障謂衆生由無明障覆。生死相續。無由脫離。是名事障。 - 明·一如等 撰
1.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嗔癡等煩惱,能使衆生流轉于叁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衆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貪、嗔、癡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 - 陳義孝編
又作二礙,即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是唯識學上對貪、嗔、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類。煩惱障、由我執而生,是俱生起的迷執;所知障、由法執而生,是分別起的迷執。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