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二智?二智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門名義集、佛學次第統編、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二智”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指二種出世聖者之智慧。有下列六種:(一)盡智與無生智。(一)盡智,乃斷盡一切煩惱得入無學位之無漏智慧。(二)無生智,爲知其智不退之智慧。[俱舍論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一○二]

(二)根本智與後得智。唯識家所用之名相。(一)根本智,又作根本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正體無分別智、正體智,乃直證二空所顯真如之理,斷惑障之智。亦即照了無差別之智。(二)後得智,又稱後得差別智,乃轉有爲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亦即照了差別之智。[攝大乘論本卷下、成唯識論卷九]

(叁)權智與實智。(一)權智,又稱方便智。通達權巧方便之智慧。(二)實智,乃契合實理之智慧。若判其事理深淺,則權智照事淺,實智照理深。如來之實智、權智皆能圓滿,稱爲二智圓滿。古來諸家學者亦以此二智,各宣揚其教說。[大乘義章卷十九、法華玄義卷叁之下]

(四)如理智與如量智。(一)如理智,指照了第一義谛真理之智慧。(二)如量智,爲照了俗谛森羅差別之智慧。[十八空論、佛性論卷叁]

(五)一切智與一切種智。若依大乘玄論卷四所釋有各種異稱,前者爲空智,後者爲有智。或前者爲總相之智,後者爲別相之智。或前者相當于如量智,後者相當于如理智。若以權實判別,則一切智爲權智,一切種智爲實智。

  (六)觀察智與取相智。出自大明叁藏法數卷五。(一)觀察智,乃照了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不分別能證、所證之相的平等智。(二)取相智,乃照了事、理之法圓融無礙,善取法界之相的差別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名數)有數種。詳見二字部二智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名數)一、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谛之理之實智也。或名根本智,無分別智,正體智,真智,實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後得智,有分別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論曰:“如理智,即是無分別智;如量智,即是無分別後智。”佛性論叁曰:“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衆生界自性清淨名爲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行宗記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達,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盡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囗@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爲通後有爲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後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後照了有爲萬法之俗智也。此爲生于根本智後邊之智,故名後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後得智,以根本智之境,離一切之分別也。唯識論十曰:“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余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爲後得。”同九曰:“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囗@又]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後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譯攝大乘論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違。”佛性論二曰:“般若有二:一無分別真智,二有分別俗智。”[囗@又]一、實智,達于佛菩薩實理之智也。二、權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薩權方便之智也。維摩經佛道品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天臺維摩經會疏九曰:“智度是實智,實智有能顯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論注下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大乘義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實之法名爲實智,了知叁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囗@又]一、一切智,達于一切法實性之智也。二、一切種智,通于一切法種種事相之智也。聲聞緣覺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名數)開佛智爲二種: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後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實智,權智。曰一切智,一切種智。要之爲事理一雙相對,諸義相通,然華嚴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後得,天臺宗通用權智實智之目。見二字部二智條。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一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二如量智謂諸佛菩薩。究竟通達一切境界。若見衆生乖于理智。則成生死。若見衆生稱于理智。則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出觀音玄義]  一一切智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智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二道種智道種智者。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衆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出攝大乘論]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無分別智。謂此智不依于心。不緣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是名根本智。二後得智謂依止于心。緣于外境。種種分別境智有異。如人開目。衆色顯現。以其于根本智後而得此智。是名後得智。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一觀察智謂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觀察智。(能證者。謂能證之智。所證者。謂所證之理。)二取相智謂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是名取相智也。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出大集經]  一盡智謂阿羅漢斷叁界見思惑竟。即知我生已盡。梵行清淨。是名盡智。(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雲無學。)二無生智謂阿羅漢斷叁界見思煩惱已盡。知諸縛解。更不叁界受生。是名無生智。(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正體智和實智等,是佛菩薩親證真如契于諸法實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後得智、分別智、俗智和權智等,即佛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後得智。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 - 陳義孝編

【法門名義集】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實相智。方便智。複有二智。如理智。如量智 - 唐·李師政 撰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二智
  一、觀察智  謂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觀察智。
  二、取相智  謂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是名取相智也。 - 明·楊卓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二智”的解釋

有五種形式的智:如理、如量、根本、無分別、真智。如理智爲佛菩薩親證真如契於諸法實相的真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

  如量智爲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又名後得智、分別智、俗智、權智。

  其他智(略)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二智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