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墮法處色、法處色。乃唯識宗所立十一色法之第十一。指意識所攀緣的法處所攝之色法。唯識宗將一切諸法概分爲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等五大類,稱爲五位,其中之色法,廣義而言,爲所有物質存在之總稱,具有變壞、質礙之性質。色法又可分爲十一類,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及法處所攝色。法處之“處”,爲生長、養育之義,意指能長養吾人之心與心所,且爲心與心所依靠、攀緣者,共分爲十二種,稱爲十二處,亦即上記所說之五根加上第六根意根,五境加上第六境法境。法境即是法處,乃十二處之一,惟“法境”系強調其乃“意根”(主觀作用)之客觀對境,而“法處”則著重說明其與其他之十一處共爲長養心與心所,且爲心與心所依靠、攀緣者。于一切色法中,凡攝屬于法處者,即稱爲法處所攝色。
據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法苑義林章卷五末等所載,法處所攝色又可細分爲五種,即:(一)極略色,亦即極微之色法;乃分析色聲香味觸等五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地水火風等四大種,舉凡一切具有質礙性之實色而令至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二)極迥色,又作自礙色;即分析空界色、明、暗等不具質礙性之顯色而令至極微。(叁)受所引色,即無表色;乃依身、口發動之善惡二業,而生于身內之無形色法,爲一種不能表現于外之現象,例如由持戒所引起的一種防非止惡之精神作用;由于被視爲是身內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故列入色法。(四)遍計所起色,意識緣五根、五境,産生周遍計度、虛妄分別之作用,而在心內所變現之影像色法,例如空中花、水中月、鏡中像等,皆攝于此色法中;此類色法,僅具有影像而並無所依托之自體本質。(五)定自在所生色,又作定所生色、定所引色、勝定果色、定果色、自在所生色;即指由禅定力所變現之色聲香味等境;此類色法系以勝定力于一切色變現自在,故稱定自在所生色。又此類色法通于凡聖所變,然凡聖所變現者有假實之別,若由凡夫之禅定力所變現者,爲假色,不能實用;若由八地以上之聖者,憑威德之勝定力,能變現爲可實用之實在色法,例如變土砂而成金銀魚米,可令有情衆生受用之。
又以大乘唯識之看法而言,上記五色中,前四色均屬假色,惟第五色通于假實,而以聖者所變現者爲實色,此蓋以聖者之威德勝定乃爲一種無漏定,由無漏定所變現之色法即爲實色;然若以小乘如說一切有部等之觀點而言,則如極略色、極迥色,乃至受所引色等,皆爲具有實體之實色。[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卷七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叁、卷叁十七、順正理論卷叁十五、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
(術語)總括諸法爲十二處,攝屬于法處而爲意處之所對者,有五種,一極略色,分析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等有質之實色而令至極微者。二極迥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之顯色而令至極少者,達見爲難,故名極迥色。叁受所引色,即無表色也,是爲依受戒而引發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計所起色,遍計一切法之意識前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華水月等皆爲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變之色聲香味等境也。以勝定力之故,于一切之色變現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見義林章五末。
在十二處中,爲法處所攝屬的色法,名法處所攝色。有五種:一、極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的實色,令之至極征者;二、極回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的顯色,令之至極少者,因至難見,故名極回;叁、受所引色,即無表色,是依受戒儀式,而引發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 - 陳義孝編
顯揚一卷十叁頁雲:法處所攝色,謂一切時意所行境,色蘊所攝,無見無對。此複叁種。謂律儀色、不律儀色、及叁摩地所行境色。律儀色雲何?謂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現行法,建立色性。不律儀色雲何?謂不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現行法,建立色性。叁摩地所行境色雲何?謂由下中上叁摩地俱轉相應心心法故;起彼所緣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處所攝色。
二解 雜集論一卷八頁雲:法處所攝色者:略有五種。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極略色者:謂極微色。極迥色者:謂卽此離余礙觸色。受所引色者:謂無表色。遍計所起色者:謂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謂解脫靜慮所行境色。 - 朱芾煌
又名法處色,爲唯識宗所立十一色法的第十一種,指意識所緣慮的法處所攝的色法。色法又可分爲十一類,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及法處所攝色。法處之處,爲生長、養育的意思,指能長養吾人之心與心所,且爲心與心所依靠、緣慮者。處有十二種,即眼、耳、鼻、舌、身、等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法處所攝色不是五根所對、五識所緣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對,意識所緣的境界。據《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所載,法處所攝色有五種,爲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定所引色,遍計所起色。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