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法臘、法歲、夏臘、法夏、戒臘、僧臘、坐臘、坐夏法臘。指僧侶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數。叢林中,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並以夏安居之最末一日爲一年之終,即受歲日;自十六日起則爲新歲,故比丘、比丘尼受戒後,于每年夏安居結束時,即增一法歲。依法臘之多寡,立上臘、中臘、下臘之別,以定長幼順序。最上位者,稱爲一臘、極臘或臘滿。禅林中,記載申請出家得度之僧籍簿,稱作戒臘簿;依戒臘指示衆僧席次之木牌,稱作戒臘牌,此戒臘次第,稱爲臘次。[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禅林象器箋簿券門、釋氏要覽卷下、曆代叁寶紀卷十一]
(術語)臘者歲末祭神之名。即以爲歲末之稱。比丘受戒後,每年夏行叁月安居,其安居竟,即爲比丘之歲末,謂之法臘。又名夏臘,戒臘。比丘爲出俗者,故不以俗年算之,必數此夏臘。以法臘之多少定比丘之坐次,謂之臘次。
又名夏臘,或戒臘,即比丘受戒的年歲。比丘每年夏行叁月安居,安居完畢,就是比丘的歲末,叫做法臘。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