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曲旋律配以佛經偈頌譜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樂曲。據毛奇齡所著西河詩話載,佛曲在隋、唐即有,非始于金、元,如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蜜七具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邪勒佛曲,入征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清代吳中佛寺,猶能作梵樂,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稱爲清樂,即其遺意。敦煌雜曲中尚存有部分佛曲作品。(參閱“樂”6096)
(雜名)西河詩話曰:“佛曲在隋唐有之,不始金元。如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蜜七俱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邪勒佛曲,入征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今吳門佛寺,猶能作梵樂。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樂,即其遺意。”按,晉書鸠摩羅什傅,天竺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爲善。凡觐國王,必有贊德。經中偈頌,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國,原有然矣。樂府雜錄,長慶中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裏人。樂工狀其念四聲觀世音菩薩,乃撰文敘子曲。至是而佛經無不可吟,不獨偈頌然矣。南唐書浮屠傅,僧應之,喜音律,嘗以贊禮之文寓諸樂譜。其聲少下,而終歸于梵音。贊念協律,自應之始。
佛教寺院中的音樂,古稱梵呗。在寺院中,僧人講經前後,都要吟唱樂曲。所唱內容,是咒、偈、吟、贊等。據清·翟灏《通俗編》卷二十說:“佛經無不可吟,不獨偈頌然矣。”這就是說佛經的文字,不僅偈、頌可以吟唱,長行亦可吟唱。在唱的時候,配以管、笙吹奏,是很動聽的。佛曲由印度傳來,在中國始自隋唐。清·毛奇齡《西河詩話》說:“佛曲佛舞,在隋唐已有之,不始金元。”如李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月明佛曲》等。吟唱這些佛曲的主要是僧人。如《樂府雜錄》中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轉,感動裏人,樂工狀其念四聲觀音菩薩,乃撰《文敘子曲》。”《南唐書·浮屠傳》中說僧應之歡喜音律,嘗以贊禮之文寓諸樂譜。這裏說明僧應之不僅會吟唱,也會作樂譜。這些寺院中的樂曲,後來演變爲講唱文學。唐以後盛行一時的變文,也被稱爲佛曲。現在寺院中,僧人仍吟唱佛曲。如他們每天早晚功課(上殿),除念誦經、咒外,就是吟唱贊、偈。不過現在不配備管、笙吹奏了,而是配以鍾鼓魚磬,聽起來清淨優雅,也確實別有一番趣味。(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