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名Bkah!-h!gyur 或 Ka^h-gyur。意譯爲教敕譯典,爲西藏所編有關佛陀所說教法之總集,包括經藏與律藏兩大部門。西藏學者仁欽劄巴(藏Rin-chen- grags-pa ,即布頓 Bu-ston)曾參與西藏大藏經策巴目錄之校訂工作,據以著善逝教法史語寶藏(藏Bde-gshegs-bstan-pahi-chos-hbyung ,簡稱語寶目錄),將藏譯佛典大別爲教敕譯典(甘珠爾,又稱正藏)及論述譯典(丹珠爾,Bstan-h!gyur,又稱副藏)二部門,此爲西藏藏經特有之分類法。布頓主張甘珠爾分爲顯教經乘與密教咒乘,經乘中又依佛陀說法時代之先後,分初、中、後叁次法輪。初法輪乃佛于鹿野苑所說之四谛法與根本戒律等;中法輪爲佛于靈鹫山所說之無相法,如般若經等;後法輪爲佛于毗舍離城等處所說之分別法,如華嚴、寶積等經,成爲西藏後世刊版編製之定製。
藏文大藏經版本甚多,內容互異,其中以德格藏、新奈塘藏、北京藏等叁種最具代表性,尤以德格版爲現存最完好之一部,內容分兩部(甘珠爾、丹珠爾)二十四類,其中甘珠爾部
包括律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經部(分大乘經與小乘經)、秘密部(分十萬怛特羅部、古怛特羅)及總目錄等,凡一百函七百余部。新奈塘藏之兩部中,甘珠爾部又分兩門,其中因乘般若部包括目錄、戒律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雜經部、涅槃部,凡收八十函叁百部;果乘秘密部包括無上瑜伽秘經、瑜伽秘經、修秘經、作秘經四種,凡收二十二函叁百部。兩門總計一○二函六百余部。北京藏亦分兩部,其中甘珠爾包括秘密部、般若部、寶積部、華嚴部、諸經部、戒律部等,總收一○六函一千部。(參閱“西藏大藏經”2588)
(雜名)Kanjur,西藏語。爲“佛訓誡之翻譯”之義,西藏佛教本典二藏之一也。具備經律論之叁藏,通有一百八十卷。每卷有一千頁之多,于一時搬運之,須用犁牛十頭。有版數種,而北京版及蒙古板,最爲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