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u^la-kles/a。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稱作煩惱。與“隨煩惱”對稱。指諸惑之體可分爲貪、嗔、癡、慢、見、疑等六種根本之煩惱。其中,見複分爲五,稱爲五利使;其他之五煩惱則稱爲五鈍使。兩者合之,即爲十隨眠。此外亦有八十八使或九十八使之分類。反之,枝末煩惱乃從屬于根本煩惱,具有染汙心之作用(染汙之心所),又稱隨煩惱、隨惑。
俱舍宗主張枝末煩惱共有十九種,乃大煩惱地法中之放逸、懈怠、不信、昏沈、掉舉(癡除外);大不善地法之無慚、無愧;小煩惱地法之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惡作等。唯識宗則在十九種中除去不定地法(二),而在大煩惱地法加入失念、散亂、不正知(叁);以上共爲二十種,稱二十隨煩惱。複次,大煩惱地法又稱大隨煩惱(大隨惑)、大不善地法稱中隨煩惱(中隨惑)、小煩惱地法稱小隨煩惱(小隨惑)。[俱舍論卷十九、卷二十、成唯識論卷六、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參閱“見惑”2997、“煩惱”5515)
(術語)又曰本惑,本煩惱。謂大乘百法中貪、嗔、癡、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也。惡見以外,謂爲五鈍使。開惡見之一,則有身、邊、邪、取、戒之五見,此謂爲五利使。合而爲十。謂之十隨眠或十使。共爲根本煩惱。其他爲隨煩惱。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無明住地爲根本煩惱。其他之四住地爲枝末。
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 陳義孝編
又作本惑,略稱煩惱。爲六作心所有法之一,與“隨煩惱”對稱。此有貪、嗔、癡、慢、疑、見六種。其中見複分爲五,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爲五利使;其他之五煩惱則稱爲五鈍使。兩者合之,即爲十隨眠。《成唯識論》曰:“煩惱心所,其相雲何,頌曰: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所謂煩惱,煩者煩悶、煩擾,惱者惱亂、惱熱。”《大智度論》七曰:“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爲煩惱。” - 于淩波居士著
即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