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34~416)東晉僧。我國淨土宗初祖。廬山白蓮社創始者。雁門樓煩(山西崞縣)人,俗姓賈。十叁歲,遊學許昌、洛陽,博通六經、老莊之學。二十一歲,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陽西北)聽道安講般若經,頗有領悟,感歎“儒道九流皆糠秕”,遂與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
師精于般若性空之學,年二十四即登講席,時引莊子一書以說明佛教之實相義,使惑者曉然領解,自是,道安乃聽其不廢俗書之議。于東晉太元六年(381)南下廬山,住東林寺傳法,弟子甚衆。師致力于經典之研究,常慨歎江東之地,經典未備,禅法不聞,律藏殘缺,遂命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衆經以傳譯之。每逢西域叁藏,辄懇恻咨訪。太元十六年,迎請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昙心論、叁法度論等。聞鸠摩羅什入關中,即遣弟子道生、慧觀、道溫、昙翼等赴長安師事之,學龍樹系之空觀大乘;又常以書信,與羅什往返研討義理。昙摩流支來華時,師曾遣弟子昙邕參與譯出十誦律。又自長安迎請佛陀跋陀羅至廬山譯出達磨多羅禅經。于宣揚大乘般若學之同時,亦提倡小乘禅數之學。對改革中國佛教問題,更有其深遠之見地;有關此一問題之各種問答、譯經序文等,今皆殘存。
元興元年(402),師與劉遺民等百余同道創立白蓮社,專以淨土念佛爲修行法門,共期往生西方淨土,叁十余年未曾出山。元興二年,桓玄下令沙汰沙門,令沙門盡敬王者,師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論出家衆對王權並無屈服之必要,針對當時王權統治下之佛教,主張保有佛教之傳統性。
師內通佛理,外善群書,爲當代所宗,亦受國外僧衆所欽敬。廬山之東林寺爲當時南地佛教中心,與羅什所居止之長安中分天下。師于義熙十二年示寂,世壽八十叁。後由唐、宋諸帝賜贈谥號“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圓悟大師”、“等遍正覺圓悟大師”。爲別于隋代淨影寺之慧遠,後世多稱爲“廬山慧遠”。著有廬山集十卷、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大乘大義章)叁卷、明報應論、釋叁報論、辯心識論、沙門袒服論各一卷及大智度論抄序等。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昙邕、道祖等人。[梁高僧傳卷六、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卷十五、曆代叁寶紀卷七、大唐內典錄卷叁、廣弘明集卷十五、卷二十七、卷叁十、法苑珠林卷一○○、東林十八高
賢傳]
(二)(523~592)隋代僧。敦煌(甘肅)人,俗姓李。又稱隋遠、小遠、大遠、北遠。十叁歲隨沙門僧思出家。年十六隨湛律師赴邺都(河北臨漳),博覽大小乘經典,二十歲從法上受具足戒,從大隱習四分律,後專師事法上,盡學余部。未久,攜學侶遷回高都(山西晉城)清化寺,四衆合建講堂。後值北周武帝滅齊,敕命廢經毀像,並令沙門還俗,衆皆莫敢抗谏,師獨挺出與帝辯駁,厲聲謂(大五○·四九○下):“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叁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怒*央G“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帝卒滅佛法。師乃潛隱汲郡西山,谙誦法華、維摩等經,以期遺法之不墜。
至隋興,師始出,于洛邑大開法門,遠近望風來歸,複爲文帝所重,敕*任洛州沙門都。曆張講席于澤州、定州、上黨等地,並數度應召歸西京,親臨禦席,敷述聖化,帝大悅,遂敕居興善寺,未久又另建淨影寺,專事講學。師因住淨影寺,故又稱“淨影寺慧遠”、“淨影”,以別于廬山慧遠。開皇七年(587),敕爲大德。十二年,又敕命主持譯場,刊定詞義。同年入寂,世壽七十。師屬地論宗南道派,晚年又就昙遷禀受攝大乘論,博綜當代諸學,亦精通文理,世稱釋義高祖。著有大乘義章二十六卷、十地經論義記十四卷、華嚴經疏七卷、大般涅槃經義記二十卷、法華經疏七卷、維摩經義記四卷、勝鬘經義記叁卷、無量壽經義疏一卷等,凡二十部百余卷。其中,大乘義章二十六卷,堪稱爲佛教之百科全書,對隋、唐佛教之研究影響甚大。[續高僧傳卷八、新編諸宗教藏總錄]
(人名)慧遠有二人:一,廬山東林寺慧遠,俗姓賈氏,雁門人。初學儒,二十一歲出家,以道安爲師,達大乘之奧旨。時襄陽有寇亂,道安散徒衆,遠辭而至荊州,將往羅浮,抵浔陽,愛廬峰清靜,住于山陰。時有沙門慧永,在西林寺,原爲同門。永勸刺史桓伊興東林寺,使遠居之。于是隱士劉遺民雷次宗及沙門千數,由遠遊止,遠乃與缁素百二十叁人結白蓮社,于無量壽佛像前修淨業。著法性論,唱涅槃常住之說。出沙門不教王者論,張沙門之綱維。居廬阜叁十余年,不出影山。送客每以虎溪爲界。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寂,壽八十叁。見高僧傳六。二,隋淨影寺慧遠,姓李氏,炖煌人。十叁歲出家,二十歲就光統和上進具。承光二年,周武勝齊,行廢教,遠以死抗議之。及大隋受禅,再興佛教。于楊都創淨影寺。敕遠居之講說。英俊投學。遠身長八尺五寸,腰九圍。開皇十二年寂,壽七十。著諸經之疏,皆以四字爲句。又撰大乘義章,佛法之綱要于此盡,誠釋疏家之泰鬥也。別于晉慧遠而謂爲小遠。見續高僧傳十。
中國東晉時人,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同修淨土,爲淨土宗之始祖。 - 陳義孝編
參見(梁_慧晈)《高僧傳·僧慧傳》。 - 顧偉康編
東晉時人。居廬山,爲淨土宗之始祖。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