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a^ra-tarjana,或ma^ra-dhars!an!a。意即對治、降伏惡魔。惡魔乃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奪取慧命者,通常分爲心內之煩惱魔與心外之天魔,皆爲修行佛道之障礙,修行者可賴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同時佛菩薩爲引導衆生,亦須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例如,不動明王所持之劍稱爲降魔劍,此即其象征之意。傳說釋尊在菩提樹下端坐時,即有群魔來襲,然盡爲釋尊逐退,而後終成正等正覺。故降魔亦爲釋尊八相之一。釋尊降魔之事迹,諸經所載甚多,如佛本行經卷叁降魔品、佛所行贊卷叁破魔品、普曜經卷六降魔品等均詳舉之。自古描繪釋尊降魔圖像之造立甚盛,其最著名者,乃印度阿旃多石窟第一窟正面佛龛前室右壁之釋尊降魔成道圖,被推定爲七世紀之作品。此外,右手垂膝上,左手提衣之印相,稱降魔印。右足置左股之上,複以左足壓右股,手亦以左居上之結跏趺坐,稱爲降魔坐。[無量壽經、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摩诃止觀卷八]
(術語)降伏惡魔也。佛將成正覺坐菩提道場時,欲界第六天現惡魔之相來試種種之妨害。或以溫言诳之,或以暴威逼之,佛盡降伏之,是雲降魔。佛說無量壽經上曰:“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製以智力,皆令降伏。”維摩經佛國品曰:“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降伏惡魔。 - 陳義孝編
指釋迦牟尼成道的八個過程之一。釋迦牟尼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思維正理。此時,有個欲界的天魔,名叫魔波旬,先派了叁個魔女用種種媚態去迷惑釋迦。釋迦用神通力,讓叁個魔女都變成了面皺發白的老妪。天魔憤怒,親自率領魔軍進行威嚇。釋迦不爲所動,義正辭嚴。只聽得一聲巨響,天魔應聲倒地,魔軍都一齊俯伏地上。(見《佛本行集經》卷二八)《維摩诘經·佛國品》:“始在佛樹(菩提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指釋迦降魔事。後來《西遊記》等神魔小說中有關降伏妖的故事,都受了佛經的影響。此外,“魔”不但指具體的魔王,也泛指一切擾亂身心、妨礙修行的意念和行爲等。用智慧、禅定、戒律去製伏妄念和惡事等,也可以稱爲降魔。如元·王恽《番禺杖》詩雲:“笑揮堪解虎,靜倚可降魔。”(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