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鎮江西北,即在突出于長江中之金山西麓。據傳創建于東晉元帝或明帝之時,初稱澤心寺。梁武帝于天監四年(505)設水陸大會于此。至宋代,真宗嘗頒賜大藏經。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稱龍遊寺。元代以後則稱爲金山寺。此寺曆代之住僧頗衆,有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等高僧大德駐錫于此。其中,佛印了元住寺期間,蘇東坡常入寺叩問,高麗之義天亦曾來此參學。此外,楊岐宗之圜悟克勤,及天臺宗山家派之南屏梵臻等亦嘗住于此。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奉令改爲道觀,然未幾複改爲佛寺。宋、明之際,疊有興廢。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更名爲江天寺,與高旻寺、天甯寺合稱臨濟叁大叢林。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來訪者頗多:因地處金山之西,故一般多稱爲金山寺。鹹豐叁年(1853),于洪楊之亂時焚毀;光緒初年重建,規模大減。民國叁十六年(1947)又遭火焚。[續傳燈錄卷二、卷四、卷五、佛祖統紀卷十二、卷十叁、新續高僧傳卷九、卷二十五、大清一統志卷六十叁、中國佛教史卷四(
蔣維喬)](參閱“金山寺”3521)
(寺名)在今江蘇丹徒縣金山上。舊名澤心寺。又名龍遊寺。通名金山寺。清聖祖南巡始改江天寺。宋僧了元居此。蘇轼來訪了元。曾留玉帶于寺內。至今尚存。